I導讀:在衛汗之這句話,是《溫熱論》中的,簡要論述了在衛分這一階段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對於汗之的理解,萬不可簡單理解為發汗,而是要著眼於以汗法為代表的“透邪”,所以,趙老本篇文章,詳細的論述了對“衛分”“汗法”等關鍵詞的理解。另外,趙老針對衛分,分出了四個證型,配以主要方劑。對於指導臨床醫生理解溫病初起衛分階段的治療,大有裨益。值得仔細閱讀。

|

簡介:趙紹琴(1918~2001),北京市人,生於1918年。三代御醫之後,趙氏幼承家學,後又拜師於太醫院御醫韓一齋、瞿文樓和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汪逢春,盡得三家真傳。1934年,懸壺北京。1950年,參加衛生部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到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曾任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顧問,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等。
|
一、對“在衛”的認識
溫邪初感,自口鼻而入,即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氣屬衛”。所以溫邪鬱於肺衛均稱為在衛,亦即衛分溫病。
“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
從脈象上來看,衛分證脈不緩不緊而動數,其既不同於太陽中風亦不同於太陽傷寒。其實衛分證的一般證候是: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溫病衛分證之發熱,為熱邪鬱阻於肺衛。因衛氣被鬱,衛陽之氣宣發受阻而惡寒。如吳鞠通所說:
“肺病先惡風寒者,肺主氣,又主皮毛,肺病則氣膹鬱不得捍衛皮毛也”。
但溫為陽邪,溫邪犯肺(衛),不是風寒外束之表閉,所以其雖有惡寒但發熱重而惡寒輕,常稱之為“微惡風寒”,即指惡寒輕,或惡寒時間短暫,常不為病者所重視。
溫邪鬱於肺衛,肺氣失宣,陽氣鬱閉,所以衛分證常可見無汗。但若鬱熱較重,鬱熱蒸迫,可逼津外洩,有時也可見少汗或頭面汗出,這是熱迫津出之邪汗,並非正常之汗出。所謂正常之汗,當是營衛通、三焦暢、氣機調、津液至而自然小汗出。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分注說:“咳嗽為火克金也”,熱邪迫肺,肺失肅降,輕則咳嗽,甚則作喘。咽喉乃肺胃之門戶,熱鬱於肺,則咽喉被灼,輕則紅痛,重則咽腫,甚則白腐。
溫為陽邪,熱變最速,易於傷陰劫液,故溫病初起,雖在衛分階段即可見口微渴。鬱熱鼓動故脈浮而數。
總之,溫病衛分證為溫邪鬱於肺衛,病雖輕淺,已有輕度津傷。
傷寒為外感寒邪,風寒束表,表閉陽氣受傷,須以辛溫走竄之品(如麻、桂之類)以運陽氣,令發汗逼邪外出,故以汗法兼助熱粥,促其汗出,使邪隨汗解。
而溫為陽邪,如前所述溫病衛分證,為溫邪鬱於肺衛,以鬱熱為主。病雖輕淺,已有輕度津傷,絕不能用辛溫發汗之法,再度傷陰。如葉氏所說其治法與傷寒“大異也”。吳鞠通在銀翹散方論中說:
“按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
“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發其表亦無益也”。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火鬱發之”。
王冰曰:“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
柳寶詒論述說:“暴感風溫,其邪專在於肺,以辛涼輕散為主,熱重者兼用甘寒清化”。
溫邪鬱於肺衛,屬“火鬱發之”之例,亦即汗之令其疏散也,當用辛涼清解之法。
辛能宣鬱,涼可清熱,輕清舉上,清解肺衛熱邪,邪去熱清衛疏三焦通暢,營衛調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因表清裡和,自然邪透汗洩,不用汗法而達到了汗出的目的,此即“在衛汗之可也”的意義所在。
“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溼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溼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
“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
說明衛分證初起要用辛涼輕劑,以辛散開其鬱,涼以清洩其熱,輕清宣透,宣鬱清熱。
但在臨床運用時,又必須根據鬱的輕重,熱的多少及挾風挾溼的程度全面考慮,決定辛散與清涼藥物的配伍、比重及加減,以體現辨證論治的原則。
一般說來,鬱重熱輕,以辛散為主,佐以清涼,熱重鬱輕者,以清熱為主,佐以辛散。
如脈浮重於數,身熱不甚,惡寒明顯,雖咽痛而不甚紅,口乾而舌潤,苔白膩而質淡,說明以鬱為主,衛氣鬱閉,風多而熱輕,當以辛散開其鬱閉為主,清化之品為輔。
若脈數重於浮,甚或滑數或近乎洪數,咽紅腫痛,身熱重而惡寒輕,口乾心煩,渴思涼飲,舌質偏紅而苔白,咳嗽氣嗆,此熱重而火鬱不宣,當以清熱為主佐以辛散。
此辛散,意在開鬱,並非解表。更忌辛溫發汗,誤汗則傷陰助熱,甚則昏厥。
所以說開鬱藥物,用之宜恰如其分,鬱開則已,不可過重,更不可連服多劑,反而成害。
溫邪內鬱在衛分時,亦常挾風、挾溼。治雖宜辛涼開鬱洩熱,但挾風者必加散風之品,使風熱外透。溫熱火鬱,亦可加用散風之味,以助辛散之品解除火鬱。挾溼者,應加淡滲之味,使熱隨溼下滲,此多系溼在下焦。
至於表溼,當取微汗之法。但不論挾風挾溼,或透之於外,或滲之於下,總之宜早,切不可待其與鬱熱搏結。
特別是溼與熱合,溼熱裹結,溼在熱中,熱在溼內,如油入面,難解難分,病多纏綿,經久不愈。至於薄荷、牛蒡子、蘆根、滑石之類,舉例而已,意思是說挾風者,辛散涼洩,不用發汗,如薄荷、牛蒡子之類就夠了。
雖挾溼,但必竟以熱為主,蘆根、滑石並用,清熱利溼且保津液,不可過用淡滲,以防傷陰。
直接感受溫熱邪氣或素體陰虛復感受溫熱邪氣,臨床以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為主要特徵,但也常伴有頭痛、口乾微渴,咳嗽咽紅腫痛等。
宜辛涼清解,方如銀翹散。方中在大量清涼藥物中配以少量荊芥穗、淡豆豉辛溫之品,取其辛散、宣陽以開其鬱。
若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證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或汗出齊頸而還,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且幹,脈浮數或動數。以銀翹散加減,宣肺退熱。
銀花9克,連翹9克,薄荷1.5克(後下),前胡6克,淡豆豉10克,牛蒡子3克,蘆根20克,竹葉3克
身熱頭痛較重,舌苔薄白略膩,二便如常,咽不紅痛者,加蘇葉6克或用芥穗3克;
咽紅痛甚者,加鹽青果6克、苦梗6克、生甘草6克。
熱鬱重、脈滑數,口乾渴者,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
口渴重,陣陣汗出,脈滑數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
咳嗽重,痰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蘇子10克。
體弱之人感受溫熱之邪,若時置春末夏初,除具有一般衛分證外,併兼見脈微濡軟,舌苔薄白膩而根厚,頭沉、食慾較差,可用輕揚宣化法,藥如大豆卷、山梔、前胡、杏仁、浙貝母等。不可過用寒涼,恐傷氣分而助溼阻,不可不知。
本病多見於夏秋之交,陰雨連綿,天暑地溼,熱蒸溼動,溼熱瀰漫空間,加之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溼自內生,或心情抑鬱,脾胃失調,阻遏不化,蘊久化熱,加之溼熱外襲,則內外相引,遂致發病。
臨床上以身熱不揚,午後熱甚,惡寒身重肢倦,少汗或頭額汗出,胸脘痞滿,不飢不渴,大便溏等。舌苔白膩,甚則滑潤,面色淡黃,脈象以濡緩軟弱為主要特徵。
本病因溼熱裹結,阻滯氣機,過傷陽氣。徒清熱則溼不去,徒祛溼則傷陰助熱。
治療必須宣化上焦,苦洩其熱,通利下焦,以暢水道,即辛開苦降,方如三仁湯,藿香正氣散之類。
若同時見熱鬱中州,溼阻不化,頭暈且脹,胸悶而周身酸楚,漾漾泛嘔,舌苔白滑膩潤,大便通而不暢,小溲赤黃,應用辛開其鬱,以利三焦,苦降其熱而燥溼邪,少佐淡滲分消走洩。
蒺藜10克,佩蘭葉6克(後下),白芷3克(後下),半夏10克,杏仁10克, 厚朴6克,黃連面3克(衝),炒薏米12克,白蔻仁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外感暑溼之邪,復為寒涼鬱閉,證見身熱頭暈,惡寒無汗,噁心欲嘔,胸脘滿悶,舌白膩而水滑,脈濡滑且按之軟弱,若因熱而恣食冷飲,則胸痞太息,甚則喘逆,治之宜辛香宣透方法,方如新加香薷飲加減。
陳香薷5克(後下),藿香葉10克(後下),大豆卷10克,厚朴6克,草豆蔻5克,半夏10克,黃連粉2克(衝),鮮蘆根20克,鮮荷葉半張,益元散10克(布包),杏仁10克
多見初秋,天氣偏熱,或久晴無雨,秋陽曝曬,天氣溫燥,感之而病,證以發熱為主,且微有惡寒,頭痛少汗,乾咳少痰或痰黏成塊,咽乾鼻燥,甚則鼻衄唇裂,口渴喜飲,舌質紅而苔白且幹,右脈洪數或弦細數,可用潤燥疏化方法,方如清燥救肺湯加減。
北沙參10克,川貝母6克,桑葉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梔皮6克,鮮梨一個(連皮去核切片)入煎
上述皆屬宣鬱疏衛清解方法,邪祛則營衛調、三焦暢,皮膚微有小汗出,達到“在衛汗之可也”的目的。
另有在衛分階段,而治療失誤,或體弱正氣虛弱,或因挾溼、或為溼熱、或屬暑溼蘊熱,由於飲冷、貪涼、或因熱而恣食冷飲,或過服寒涼而成溼阻、涼遏、寒凝、冰伏者,此四類都是因溼阻而寒邪遏阻中陽,重輕等級不同。
必見胸滿悶而痞堵特甚,或氣短而欲太息,或痞堵腹痛,甚則四肢微冷或厥逆,皆屬溼阻而正氣受寒涼所遏制,陽氣不通,衛失宣暢,舌必白滑潤膩,面色多淡黃、蒼白,脈象以沉澀、沉遲、沉細或弱為主。
可用辛微溫、或辛溫、或辛香,以宣陽透邪為主。藥如香薷、藿香、蘇葉、生薑等。
若素體陽虛,氣分又衰,邪為寒涼遏阻,甚致寒凝、冰伏,衛分證未罷兼見胸悶、痞堵、面蒼白、四肢冷,舌白胖滑潤膩,急用辛溫通陽,以開寒閉。宜用桂枝、乾薑、蘇葉、草蔻、生薑等。但用量宜當,俟閉開邪透即可。
衛分證是溫病的初期階段,病屬輕淺,用藥宜辛涼輕清,切不可辛溫發汗,否則傷陰助熱,發為昏厥之變;亦不可早用甘寒、苦寒,防止引邪入內。
若用昇陽發散,則迫血致衄或外發斑疹;若用大下,則克傷脾胃,而成洞洩;若早用滋膩,則阻滯氣機,邪不得透,病無愈期。
身熱微有惡寒,兩側耳下腮腫作痛,舌紅苔白根厚,大便略幹,小便短黃,口渴心煩,脈象浮滑且數,按之滑數有力。
此溫邪毒熱內蘊,痄腮初起,當以輕宣清解,火鬱當發也,宜外用熱敷法。忌葷腥油膩,宜靜臥休息。
薄荷2克(後下),杏仁10克,蟬衣6克,殭蠶10克,前胡6克,片薑黃6克,浙貝12克,茅蘆根各24克,焦山楂12克。二劑
連服兩劑,藥後得小汗而身熱已退,大便已通,腮腫亦退,原方加元參24克、赤芍10克又三劑而愈。
形體削瘦,面色黑濁,素質陰虧,津液不足,近感溫熱之邪,身熱不重,微有惡寒,乾咳無痰,頭部微痛,心煩口乾,咽部疼痛,舌乾瘦而鮮紅,脈來弦細小數。
肥玉竹10克,嫩白薇6克,炒梔皮6克,淡豆豉10克,苦桔梗6克,前胡6克,沙參10克,杏仁6克,茅蘆根各10克。三劑
三劑之後,寒熱已解,仍乾咳無痰,再以原方去豆豉、桔梗、加麥冬10克、天冬10克又三劑而逐漸痊癒。
身熱四五日,頭暈且沉,微有憎寒,胸悶泛嘔,嘔吐噁心,舌白苔膩根厚,兩脈濡滑而數,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暑熱挾溼互阻不化,擬以芳香疏化方法,防其連熱增重,飲食寒暖諸宜小心。
鮮佩蘭10克(後下),鮮藿香10克(後下),大豆卷10克,前胡3克,半夏10克,厚朴5克,竹茹10克,陳皮6克,馬尾連10克,蘆根30克,六一散10克(布包),鮮荷葉一角,白蔻仁末1克(衝)。二劑
藥後身熱憎寒皆解,嘔吐止而胸悶亦輕,胃納漸開,小溲如常,暑溼難解而苔膩根厚,大便未行,再以前方增損之。
外感溫燥之邪,肺經受灼,口乾且渴,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紅,鼻幹且燥,嗆咳少痰,小溲色黃,大便略幹,舌尖邊紅,苔薄白且幹,脈浮數而右側略大,沉取弦細數。
此溫邪燥熱,陰分受傷,用清潤宣降方法,以肅肺止咳。辛辣油重厚味皆忌。
北沙參10克,炒梔皮6克,前胡6克,玉竹6克,茅蘆根各15克,鮮梨一個(連皮去核切片入煎)。三劑
連服三劑之後,寒熱已退,咽乾鼻燥皆減,乾咳已輕,大便已暢,脈象數勢已差,原方又服五劑而痊癒。
小編請大家思考:
在衛分的第2“溼熱在衛”和第3“暑溼在衛”的處方中,使用黃連的用法是,為粉劑沖服,你認為道理是什麼?你臨床是否這樣用過呢?
趙紹琴:銀翹散、桑菊飲治溫病“發熱、咳嗽”,有何相同與不同?
趙紹琴:治溫病要懂得火鬱發之
•本文摘自《趙紹琴醫學全集》丨作者/趙紹琴丨薦稿/許靜茹丨編輯/居業、十三、思含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