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醫古籍經典 悟文化傳承之道
——推薦《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有感
張伯禮 院士、國醫大師
近日,人民衛生出版社推出了《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105種,以下簡稱《重刊》),這是中醫藥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傳承中醫藥優秀文化的實事。中醫藥傳承數千年,中醫藥典籍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一評價是非常高的。黨的二十大報告開篇就提到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國情相結合,必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基因,是中國現代化的根基,是最為寶貴的財富,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真正的崛起靠科技、靠經濟,但更要靠文化,因為文化是更深層次的、是根深蒂固的。沒有中華文化的崛起,其他的崛起都不會長遠,這種文化已經滲入到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到了關鍵的時刻可以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這次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就是一次非常好的體現,而歷代經典文獻是中醫藥優秀文化的精華。
一、
中醫經典的特點與時代貢獻
眾所周知,中醫藥經典著作是中醫的根脈,更是中醫藥創新發展之源。通過對經典的傳承,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是新時代中醫藥人應該承擔的責任,讀經典、學原理、跟名師、做臨床、育悟性、成明醫,更是中醫藥人成才的必要路徑。所以中醫藥經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什麼是經典?經典應具有三個特點:首先,經典一定是對臨床具有指導價值的著作,讀後使人開卷有益,能夠指導臨床;其次,經典一定能夠推動學術傳承創新,不斷流變,不斷髮揮,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推動中醫學術的進步;第三,經典是中醫學術的基礎性理論,是中醫傳承的根,也是培養中醫思維的教科書。我覺得符合這三點才能成為經典。
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黨中央既充分肯定了中醫藥在維護人民健康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又深刻揭示了中醫藥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在治國理政中的意蘊。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扶正祛邪”“標本兼治”“辨證論治”“固本培元”“天人合一”“以人為本”都可以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遵生八箋》等歷代中醫典籍中找到依據。屠呦呦研究員發現青蒿素便是從《肘後備急方》等經典文獻中獲取到靈感。同時,在這次新冠病毒疫情防治中,我們在《傷寒論》《溫病條辨》等經典指導下,結合臨床流調數據分析和專家討論的意見,明確了其病因病機特點,溼毒內蘊是核心病機,兼夾發病是臨床特點。南方夾熱,東方夾溫,北方夾風,中南夾寒,西北夾燥,最終確定了治療方案。處方也是源於經典,但不是原方照搬,而是優化方,研製了宣肺敗毒湯,取得了較好療效,臨床改善症狀快,轉重率和復陽率低。所以我們說讀經典、做臨床,同時結合實踐不斷地去傳承發揚經典,去解決臨床中的問題。
二、
如何閱讀使用經典
我想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談。40多年前,我讀研究生時讀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的題目叫《觀書有感》,可是我讀了這首詩怎麼也看不到讀書的內容,多年後我帶著這個疑問把他的為學之道與這首詩結合起來感悟,才逐漸有了體會。朱熹總結的學習經驗是:文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他的為學之道這首詩寫得很透徹,實際上可以解釋為 “讀書三態”。第一,我們讀經典,書中的文字可能容易理解,但真理需要結合臨床實踐去感悟,更要在實踐中去應用,逐步達到融會貫通,圓機活法。第二,讀經典,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他說讀書要精讀到豁然以明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腦洞明澄,如清澈見底的一潭活水,鑑定實證彷彿天光雲影,皆現盡映眼前的一個境界,所以真正讀書讀到這兒就豁然開釋。所以讀經典不能只靠死記硬背,要真正結合實踐去讀,深刻感悟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三是讀經典還要同治病救人的濟世思想、大醫精誠的精神相結合。更重要的是,我們讀經典要懷著敬畏之心去研讀賞析,信之用之,日久有悟可以發揮。有些同學認為書中這裡講的不對,那裡講的不對,我就說你不要過早下結論,應先懷著敬畏的態度去理解,理解不了先放一放,以後再慢慢體會,不要一開始就批判。我們要慢慢去悟、去品、去理解,信之用之思之,就會凝練昇華。
三、
《重刊》出版的重要意義
《重刊》的推出,是中醫藥行業踐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重要工作,是當代中醫藥工作者汲取營養,全面推動臨床、科研和教學發展的理論之本、思想之源。
人衛社成立70年來,高度重視中醫藥古籍出版工作,先後出版了影印本、點校本、校注本、校釋本等數百種中醫藥古籍,以及教材、教輔等相關圖書,培養了我們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和名醫名家,也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古籍整理的專業人才。形成了品牌權威、名家雲集,版本精良、校勘精準,讀者認可、歷久彌新的特點,贏得了廣大讀者和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和高度的評價。2005年,人衛社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培養中醫名家的整體戰略部署,組織出版了《中醫臨床必讀叢書》105種,這套書累計印製了900多萬冊,此次出版的《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版本珍貴、校勘嚴謹,採用雙色印刷,對每部圖書的導讀和相關文字進行了更新和勘誤,這就是讀書入門的捷徑。這套重刊有經典著作,有診斷類著作,有基礎通識著作,還有臨床各科著作、養生類著作和方藥類著作,尤其是裡面的醫案,希望大家讀經典,除了讀原著外,要多讀醫案,醫案要聯繫經典,結合自己臨證,定會有所收穫。我們讀經典,有糟粕可以棄之,但是要慎之,一定要讀懂了之後才能最後下定論。
我今年75歲,回想20歲我開始學醫的時候就是讀人衛社的書成長起來的,這套《重刊》是中醫經典的精品,也是培養中醫各類人才最好的教科書,臨床醫生的案頭書,圖書館的典藏書。我鄭重推薦大家都要讀一讀這套書,這套書對我們培養中醫藥人才,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經典之書,常讀常新,以文載道,以文化人。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都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經典,挖掘經典,用好經典,發展經典。
整理者:張科(人民衛生出版社),楊豐文(天津中醫藥大學)。
此文以張伯禮院士為此套叢書所寫序言及新書發佈會上的致辭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