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領導的朱氏集團創業,拉了徐達、常遇春、劉伯溫一幫人來投資,承諾事成之後給他們封官晉爵。朱氏集團最終在南京成功IPO,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這些人的投資就是私募股權投資。”
“中國歷史上最早、最成功的慈善信託是誰發起的?是范仲淹!”
如果不是舞臺上碩大的“浙商銀行”幾個字,我還以為自己走錯片場,來到哪家MCN機構,專業高深的金融術語,在這些銀行人口中變得如此生動有趣,著實讓人捨不得“划走”。
這是日前在浙江國際影視中心舉行的“開播吧!浙銀”浙商銀行首屆直播大賽總決賽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當時我就想,原來銀行人也可以這樣接地氣、冒熱氣啊!
銀行人化身段子手
說實在的,接到這場總決賽現場觀摩邀請的時候,我心裡是犯嘀咕的,正襟危坐的銀行人做視頻直播,要在短短三分鐘內講清楚一個與“金融科普”“金融向善”這類專業又抽象的主題,還要“不犯規”,能吸引觀眾嗎?
沒想到驚喜很快就來了。
“淄博燒烤持續火爆對金融有何啟示”“美國銀行接連倒閉跟你我有什麼關係”“什麼是私募股權投資”“如何盤活企業存量資產”……“金融顧問”組6位選手的直播話題,不僅宏大,看上去和普通人也沒什麼關係,結果他們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成功吸引了眼球。
比如最終贏得該組冠軍的選手“溫暖宇宙財經”,從“同樣是1000萬,為什麼1000萬大學畢業生嫌多,1000萬新生兒嫌少”的懸念引出話題,抽絲剝繭講年輕人應該去什麼樣的城市發展,才會“讓這一生過得相對輕鬆”,答案是人口淨流入的城市、上市公司數量多的城市。言簡意賅,娓娓道來。
“為什麼低風險理財產品也會虧錢”“年輕人喜歡‘攢金豆豆’,真的有用嗎”“培養孩子財商為何需要四個存錢罐”“范仲淹竟然是中國慈善信託的鼻祖”“個人養老金到底是什麼”,“財富管家”組6位選手選擇了當下個人財富管理中的熱點和痛點,同樣表現出不俗的金融知識“翻譯”能力。
“當過杭州市長的蘇州人范仲淹,第三次被貶回家,捐了1000畝田產設立範氏義莊,用於資助族人,並定下族規規範這些田產的處置,包括產業發展、婚喪嫁娶、子孫教育等。到清朝末年,範氏義莊發展到5300多畝,歷代子孫中舉人、進士不層出不窮,如今的蘇州中學,前身就是范仲淹創立的蘇州府學。範氏義莊就是慈善信託的雛形。”來自北京分行的選手“慧花錢的慧慧”,用一段博古通今的講述,一下子就讓人對“慈善信託”有了興趣。
即使是以展示才藝為主的“綜合才藝”組,選手們也將唱跳、音樂、反串、脫口秀等才藝技能與櫃面反詐、矇眼點鈔等金融技能巧妙結合起來,用陽光開朗、活力四射的舞臺表演,打破了銀行人高冷的刻板印象。
做接地氣、冒熱氣、有溫度的金融
作為一個重度短視頻用戶,看完整場比賽,我確實有些“驚訝”,選手們沒有歇斯底里式的喊叫,沒有低級趣味的媚俗,沒有譁眾取寵的投機,雖然還有些生澀、拘謹甚至笑場,但直播表現已大大超出我的預期。
實際上,浙商銀行副行長駱峰在總決賽開始前的一番話,道出了這場比賽暗含的小目標——抓住數字化時代下融媒體轉型的大勢,找準浙商銀行競爭力,擴大網絡話語權,體察用戶“真需求”,聽懂受眾“潛臺詞”,說出粉絲“心裡話”。
這番話讓我想起一個多月前浙商銀行黨委書記陸建強提出的“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說人話,有深度、有溫度,帶露珠、冒熱氣”。
這不正是新聞媒體在傳播新時代的要求嗎?現在銀行人要親自下場了。
據我所知,直播大賽只是開始,更大的謀劃還在後頭。浙商銀行將借鑑MCN培養模式,為優秀選手製定差異化、長期推廣方案,搭建多層次融媒體傳播矩陣,挖掘培養一批“水平高、擅直播、接地氣”的金融顧問和客戶經理,真正發揮“政府的金融子弟兵”“企業的家庭醫生”“居民的金融理財諮詢師”的價值,把金融向善的正能量傳播出去。
如若如此,我們樂見其成。
長期以來,金融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專業、深奧、高高在上、冷冰冰,銀行不關心客戶需求,客戶聽不懂銀行說話,以至於雙方隔閡越來越深,“金融特殊論、精英論”的錯誤思想根深蒂固,這些年還形成了“金融男金融女”的負面形象,更可怕的是給騙子留下了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財產損失。
都說要金融向善,什麼是善?往大里說,服務國家戰略是善,解決融資難題是善,幫客戶管好財富是善;往小裡說,冬天的一杯熱茶、耐心細緻的服務、通俗易懂的金融科普也是善。
很高興看到浙商銀行主動擁抱趨勢,用這樣接地氣、冒熱氣的方式,重新建立和客戶的連結,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加入進來,主動貼近客戶,貼近市場,樹立有溫度的金融從業者形象。
文/朱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