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箇中成藥,既補了脾胃,又清了溼熱

有一箇中成藥,既補了脾胃,又清了溼熱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這個中成藥名叫清熱祛溼顆粒。

所謂溼熱,就是溼邪和熱邪相互交織。

中藥裡頭有一些同時具備清熱、祛溼兩種功效;有些則擅長清熱,有些擅長祛溼,把清熱的、祛溼的組合到一起,揚長避短,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這個中成藥等於調動三方面的力量去對付溼熱,我們看它的配伍。

清熱祛溼顆粒:蒼朮、野菊花、陳皮、黨參、黃芪、崗梅根、茵陳。

茵陳清利溼熱,同時打擊溼邪和熱邪,擅長把溼熱向下引導,通過小便排出。

蒼朮是常用的祛溼藥,蒼朮擅長燥溼,燥和溼是兩個意思相反的詞,在中醫裡具有相反的性質。蒼朮性溫而燥,用溫燥的藥物對付溼氣,就好像把潮溼的東西“烘乾”一樣。蒼朮燥溼的力量非常強大,不過,由於蒼朮性溫,還要配上清熱的藥物才可以,也就是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揚長避短”。揚長,充分發揮蒼朮燥溼的作用;避短,用苦寒的藥物制約蒼朮的溫性。

野菊花就很好。菊花不僅美觀,而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清熱,日常泡水喝就行。野菊花和菊花比起來花朵要小一些,而且它名字裡帶一個野字,就會讓人想到它的性子是不是也像它的名字透露的那般充滿野性。事實上確實是這樣,野菊花清熱之力更猛,用它泡出來的水,苦味更重。

崗梅根清熱生津,這個藥在嶺南一帶用的非常多,嶺南氣候溼熱,大家都喜歡喝點涼茶,在一些涼茶的配方里經常能見到崗梅根,它既能清熱又能生津。

清熱很好理解,為什麼要生津呢?因為溼熱傷津,津液受損的表現之一口乾。

既然提到了津液,就不得不講一下它和氣的關係,津能載氣,氣能行津,我們在講氣和血的時候,也有過類似這樣的描述。換句話說,氣存在於血液中,也存在於津液中,如果津液受傷,無意中也就把氣給傷了。

於是又用了兩個專門補氣的藥材,一個是黨參,一個是黃芪。

黨參這個藥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氣虛的時候就會想到用點黨參補一補,它不但補氣,而且性子平和,在一些情況下是可以代替人參的。此外,黨參還有一個作用,能補脾養胃。《本草正義》有過記載:“黨參力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本與人參不甚相遠。”

黃芪側重於補脾氣,振奮脾胃功能。

如果體內有溼氣,內溼由脾胃而來,外溼雖然是環境因素,但會把脾困住,脾主運化,就像一臺抽水機,然而只有當脾胃功能正常,它才能主動發揮作用。另外,苦寒的藥物易傷脾胃,加入黨參、黃芪,清熱祛溼而不傷正。

陳皮行氣消滯,行氣和補氣往往同時進行,陳皮幫助氣機運行,防止氣機鬱滯,由於氣能行津,也有助於運化津液。

我們說溼熱是溼邪和熱邪相互交織,一種情況是溼氣鬱而化熱,或者體內本身就有熱,還一種情況是跟環境有關,環境中充斥著看不見的火熱之氣,雖然看不見,但是我們能感受得到,比如眼下這個季節,暑氣蒸騰,暑即是熱,然後溼氣還很重,機體感受了環境中的熱邪,同時又受了外溼,溼熱交困會比較難熬。

清熱祛溼顆粒就非常適合在這個時候服用,也就是說,這個藥夏天用的非常多,有了它,溼熱才不至於長久的困在體內。

最後說說溼熱的表現,有以下幾個關鍵點:身體沉重、精神疲憊、乏力嗜睡、口乾口苦、不思飲食、小便黃等等,從舌象上看,舌苔是黃膩的,如果是白膩苔,就不要用了。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