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3小時,觀看10秒鐘:“國禮”大熊貓的海外生活

排隊3小時,觀看10秒鐘:“國禮”大熊貓的海外生活

本 文 約 5900 字
閱 讀 需 要 19 分 鍾

“看熊貓是自己一生唯一心願”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署標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中日聯合聲明》後,中方決定把兩隻大熊貓贈送給日本,日本也掀起了“熊貓熱”。

大熊貓抵達日本前,上野當地居民已經行動起來了。匆忙之中,沒有熊貓雕塑,他們就把一個白熊雕塑塗成熊貓色。上野動物園花費4000萬日元建造近300平方米的熊貓舍,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又根據北京動物園發來的電報,緊急推出“熊貓飼養計劃”。藉助中國和倫敦動物園的信息,動物園為熊貓準備了大米、玉米粉、大豆粉、牛奶、水果,還運來了大葉竹作為主食。但是“康康”和“蘭蘭”一點都不吃。動物園心急如焚,把全國各地與四川相近的竹子全部找來,最後發現,“康康”最喜歡吃栃木縣大田原的竹子,而“蘭蘭”最喜歡的是蘋果,還得是“富士”的。“康康”十分好動,喜歡攀爬,於是動物園在大熊貓的活動場所裡裝置了輪胎鞦韆供其玩耍。兩隻大熊貓漸漸地習慣了日本生活,開始和飼養員親近起來。

1972年11月5日,上野動物園決定向公眾開放,為了看大熊貓,人們在動物園門口排起長龍,足足排了2000米
為滿足日本國民迫切見到熊貓的願望,上野動物園決定在11月5日向公眾開放。為照顧“蘭蘭”的狀態,園方決定把第二天的公眾展示時間縮短至兩小時。當天一大早,來看熊貓的人,從上野地鐵站一直排到公園門口,足足排了2000米。有人從別的城市趕來,更有3000多人徹夜排隊。這一天,一共有5.5萬人來到上野,最後只有不到1.8萬人見到了熊貓,平均每人只能看30秒。第二年,上野動物園以920萬參觀人次打破了歷史紀錄。此後7年間,到訪人數達到3200萬人,相當於日本總人口的1/4。

經歷幾天驚心動魄後,1972年11月9日,園方宣佈開設“閉館日”,在遊客最多的週末前後(週五和週一)讓“康康”和“蘭蘭”充分休息。“熊貓熱”逐漸滲透到方方面面,凡是跟熊貓沾邊的飲食、玩具,都十分暢銷。赴日後的3個月內,日本共賣出價值100億日元與熊貓有關的商品。動物園的遊客們排隊數小時,只為看它們一眼。《櫻桃小丸子》有一集《小丸子去參觀熊貓》。劇中小丸子表示:“看熊貓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心願。”“人生在世,連熊貓都沒有看過,會非常丟臉。”小丸子的奶奶也回憶說,熊貓第一次到日本時,老中青三代共同瘋魔:“排隊3小時,觀看10秒鐘。”有日本毒舌王之稱的主持人有吉弘行,就曾提到每當心裡不爽、想要被治癒的時候,他就會去動物園看熊貓。

1973年11月26日,日本裕仁天皇在上野動物園參觀熊貓

“早晨的幾個小時真是太奇妙了”

1972年,“玲玲”(雌)和“興興”(雄)作為特別的“國禮”成為新中國送給西方國家的第一對大熊貓。為迎接大熊貓,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提前便派專業人員赴北京學習大熊貓餵養技術。短短兩個月,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搶時間搶進度,建起熊貓館,裡面包括起居室、遊樂場、戲水池等,當然還得安裝空調,還設置了室外活動場,隔牆建有一箇中國庭園建築式樣的小圓門,並用金屬線織成隔離網。“玲玲”和“興興”可以隔網相望。

位於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的大熊貓“玲玲”(右)和“興興”

1972年4月16日,大熊貓“玲玲”和“興興”順利到達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4月20日,尼克松夫人出席動物園大熊貓館的揭幕式,當天超過2萬名市民參觀了大熊貓。首個週末,大約有7.5萬名遊客蜂擁而至,把動物園堵了個水洩不通。當年漫畫中的尼克松,也是滿面笑容,懷中緊抱一隻大熊貓。

與此同時,公眾信件也擠爆了動物園的郵箱。大家都在詢問動物園什麼時候才能把這兩隻大熊貓放在一起、什麼時候產仔等問題。1983年7月21日,大熊貓“玲玲”生下幼仔,人們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媒體報道:“那天早晨的幾個小時真是太奇妙了。”“玲玲”展示出所有能稱作“模範母親”的舉動,它用舌頭舔了幼仔並輕輕地把幼仔抱在懷中。但不幸的是,這隻幼仔在幾小時後,毫無徵兆地停止了呼吸。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看到“玲玲”在接下來的一整天中,都把這隻毫無生氣的粉色幼仔屍體抱在懷中,並不停地舔著幼仔。甚至當人們把幼仔屍體從它手中拿走後,“玲玲”又拿起來一個蘋果,把蘋果抱在懷中搖晃了幾天。後來,研究人員通過對幼仔屍體進行剖檢,得知其死於支氣管肺炎。為此,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發表了新聞公報,在瑞士格朗的WWF總部還下半旗全天誌哀。

1984年,“玲玲”產下幼仔;1987年,產下一對雙胞胎;1989年,又生下一個孩子,這位悲壯的母親先後生下5個孩子,但沒有一個成活下來。1992年12月31日15時,“玲玲”走完23年生活歷程,無疾而終。全美國各大電視臺都在播放“玲玲”去世的消息,第二天首都兩家大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盛頓時報》同時在一版刊登“玲玲”去世的消息及其生前的大幅圖片。1999年12月28日,“興興”的生命也走到盡頭,它因年邁出現腎衰竭,身體十分虛弱,最終動物園決定對其實施“安樂死”。美國國家動物園之友會執行主任菲爾茲在事後發表的一項聲明中說:“我們懷著巨大的悲痛報告‘興興’的去世,就像寵物是人類家庭的一部分,‘興興’是我們的一部分,更是這些年來照顧它的飼養員和志願者們生活的一部分。與這樣一個受人喜愛的動物分手是痛苦的,但安樂死最符合‘興興’的狀況。”

送給日本的大熊貓“蘭蘭”在1978年9月不幸去世,當時肚子裡還懷著熊貓寶寶。為給單身的“康康”尋求伴侶,第二年年底,日本借首相大平正芳訪問之機,再次獲得中國贈送的一隻大熊貓“歡歡”。為迎接“歡歡”,東京上野動物園投入大量資金,修建了帶有空調、園林和遊樂設施的高檔熊貓館。

1980年1月29日,“歡歡”由首都國際機場啟程赴日,傍晚到達上野動物園熊貓館。不過,“歡歡”到來才短短5個月,“康康”便不幸辭世。1982年11月,中國又將大熊貓“飛飛”送給上野動物園,與“歡歡”配對。“歡歡”不負眾望,1986年6月1日即產下一仔“童童”,3年後,二女兒“悠悠”也健康出生。“童童”誕生後,日本舉國歡慶,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紛紛前往探視。1987年6月1日,“童童”週歲生日,6.8萬多市民到上野動物園祝賀其生日。最大的生日蛋糕長1.25米,重42.7公斤,是依照“童童”的身長和體重特製的。天有不測風雲,2000年,正值盛年的“童童”病故,是年14歲。1992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週年,“悠悠”與北京動物園出生的“陵陵”互換,回到祖國。去到日本的“陵陵”,一直沒有生育,於2008年去世,日本就此失去唯一擁有所有權的大熊貓。

“她贏得全世界上百萬人的歡心”

因其溫順的性格和自帶萌點,走到哪裡,大熊貓都具有明星效應。“平平”“磧磧”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走出國門的“國禮”大熊貓。到莫斯科後,“平平”得到精心照料,被安置在野生動物島上。雖然如此,“平平”在莫斯科只活了3年多,1961年就去世了。科學家分析,“平平”早逝的原因,除莫斯科的氣候與四川老家差別太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平平”來到莫斯科時還未成年,適應能力較弱。

“磧磧”被退回後,1959年8月,中國政府又給莫斯科動物園送去一隻大熊貓“安安”。1964年,莫斯科動物園迎來建園100週年,作為慶典內容之一,大熊貓“安安”的形象被印上郵票。動物園飼養員索斯諾夫斯基在《莫斯科動物園的寶貝們》一書中寫道:最初,“安安”非常不習慣蘇聯人的食物,除竹子外,幾乎什麼都不吃。這讓動物園的工作人員非常發愁,因為全蘇聯幾乎找不到像樣的竹林。最後,在政府官員的幫助下,他們在黑海附近的蘇胡米和巴統兩座城市發現了竹子,人們將新鮮的竹子砍下來後裝上飛機,運到莫斯科動物園供“安安”享用。
由於花費太高,工作人員找到植物專家,希望他們能在本地種植竹子,結果價錢比空運還要高。無奈之下,工作人員只好慢慢培養“安安”入鄉隨俗,在“安安”的食譜上列出一大堆美味,包括米粥、水果、蔬菜、甜茶等,並嘗試用樺樹、柳樹和椴樹的鮮嫩枝葉來代替竹子。最終,“安安”適應了蘇聯食物,逐漸長大。後來,“安安”長到150千克,身高1.5米。“安安”性格非常溫順和善,當工作人員撫摸或梳理它的毛髮時,它會靜靜地享受。不過,生氣或不高興的時候,它也會用鋒利的爪子抓來抓去。1962年,動物園為它專門蓋起一幢帶有兩個房間的別墅,並命名為“竹苑”,“安安”在那裡生活了10年。

大熊貓“安安”的形象出現在1964年莫斯科動物園建園100週年慶典的郵票上
1966年3月,一架機身印著“熊貓專機”幾個英文單詞的飛機落在莫斯科舍列梅奇沃機場。飛機上的這隻大熊貓,正是9年前被蘇聯退回中國的“磧磧”,現在已經改名“姬姬”。為給“姬姬”尋求一個伴侶,1966年3月,分屬兩個陣營的英國與蘇聯放下齟齬,達成協議,用專機運送“姬姬”前往莫斯科相親。

在倫敦動物園裡,“姬姬”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隨著“姬姬”漸漸長大,也逐步顯現出日益強烈的青春慾望,開始定期地發情,鬱鬱不樂,也不愛吃東西。工作人員意識到,“姬姬”需要一個伴侶,於是他們想到莫斯科動物園的“安安”。

“安安”是當時中國和朝鮮之外僅有的一隻雄性大熊貓。英國方面向莫斯科動物園提出建議,希望讓兩隻獨居的成年異性熊貓“交流一下感情”。經過長達一年半之久的高級別談判,分屬兩個陣營的英國和蘇聯終於達成協議,同意兩隻大熊貓進行聯姻。

1966年,大熊貓“姬姬”從莫斯科回到倫敦動物園,與她的飼養員握手
1966年3月31日,“安安”和“姬姬”終於被放在一起,但隔了一道欄杆。起初它們都很緊張,待逐漸適應後,“姬姬”被送到“安安”的房間。“安安”緊張地看著“姬姬”,然後開始在原地慢慢地轉來轉去,最後大膽地向“姬姬”走過去,“姬姬”也慢慢地安靜下來。就在所有人等著看好戲時,“安安”突然朝“姬姬”猛撲過去,對著“姬姬”齜牙低吼並咬住“姬姬”的後腿。隨後,“姬姬”以後揹著地的姿勢倒了下去,而“安安”就騎到了“姬姬”身上,咬它的肚子。動物園員工只好打開水槍,把“安安”驅散開。

1968年8月,“安安”又從莫斯科前往倫敦動物園與“姬姬”試親,“同居”9個月,這次情況更加糟糕,兩隻大熊貓一見面就大打出手,最終工作人員不得不將它們分開。對此,蘇聯方面認為:“由於‘姬姬’同其他的大熊貓分離得太久了,它似乎已經在大腦中‘印’上了對人類的性意識。”

1972年7月中旬,“姬姬”走到生命的盡頭。7月21日,“姬姬”疼痛難忍,醫生給它注射了安定劑,但依然無法減輕它的痛苦。次日凌晨3點,醫生對“姬姬”執行了安樂死。那個週末各大報刊哀悼大熊貓“姬姬”的離去:“她贏得全世界上百萬人的歡心。”


隨著“聯合”“姬姬”先後在1950年和1972年去世,英國人又在國內看不到熊貓了。不過,1974年5月,英國首相希思訪華,又給倫敦動物園帶回來兩頭新熊貓——“佳佳”和“晶晶”。英國方面對大熊貓再度光臨非常重視,派專人到中國、美國、日本考察,修建豪華而又適合大熊貓生存的熊貓館。9月6日,又派出倫敦動物園動物學專家提前到北京,看望“佳佳”和“晶晶”,瞭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9月13日,“佳佳”和“晶晶”登上經過特別改裝的專機,由北京動物園負責人等陪同,直飛倫敦。


9月14日的倫敦機場,聚集了歡迎的人群,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第二天,倫敦大雨如注,但絲毫未影響觀眾的熱情。這一天,觀眾達1.8萬人,成為倫敦動物園有史以來接待觀眾最多的一天。當天下午,希思冒雨看望大熊貓,參觀後即興發表談話說:“這對大熊貓的到來,顯示了中國政府對英國人民的友誼,它們必將受到英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倫敦動物園為“晶晶”和“佳佳”修建了專門的熊貓館。熊貓夜間休息的臥室修建在展出廳的背後下方。臥室的地面比室內展出廳、室外活動場低好幾米。熊貓每日都是通過升降器來往於室內外活動場所與臥室之間,有如住樓房的人們乘電梯一樣,只是高度有限。據說,臥室設計成這樣的好處是,運輸熊貓比較方便,平時熊貓在這樣的臥室休息也比較清靜。動物園一直都希望“佳佳”和“晶晶”能在倫敦生下小熊貓。但“晶晶”身體不太好,患有慢性腸胃炎,直到1988年去世,它都沒能懷孕。1981年3月,應美國邀請,“佳佳”乘專機到達華盛頓,與“玲玲”進行千里聯姻。但這種拉郎配的方式很不適合大熊貓的口味,就像“姬姬”在莫斯科見到“平平”一樣,一言不合就開始咬架。


1980年8月5日,已經卸任英國首相的希思在倫敦動物園喂大熊貓“佳佳”


歐洲壽命最長的中國大熊貓


1973年1月,《人民畫報》記者陳和毅在王朗保護區拍攝時,救了一隻僅20多斤的大熊貓幼仔,取名“朗朗”。後由林業部分配給了北京動物園,並更名為“燕燕”。

1973年9月,法國時任總統喬治·蓬皮杜出訪中國時在告別宴會上向中國請求要一隻熊貓。3個月後的12月8日,“燕燕”和另一隻大熊貓“黎黎”一起乘專機前往巴黎文森動物園,受到法國舉國上下的歡迎。熊貓熱席捲法國,“燕燕”和“黎黎”的到來,令蓬皮杜總統威望倍增。

1973年,法國文森動物園內,工作人員正在給大熊貓做體檢

1973年12月,“燕燕”和“黎黎”飛抵法國,法國政府將其交給位於巴黎東郊的文森動物園(Vincennes Zoo)管理,法國各大報以“歡迎中國派來的‘動物大使’”等醒目標題報道“燕燕”和“黎黎”抵達時的盛況——法國人裡三層外三層地蜂擁在熊貓館的玻璃窗前一睹大熊貓的風采。可惜“黎黎”剛來法國一年後就患病去世,“燕燕”獨自在法國生活了27年後,於2000年壽終正寢,成為在歐洲壽命最長的中國大熊貓。

以往的“國禮”大熊貓,都是從北京動物園選送並起程出發的,而送給聯邦德國兩隻大熊貓的任務則落在成都動物園頭上。動物園接到通知後,立即按國家有關部門交辦的遴選和護送贈德大熊貓的要求開展工作。送往西德的大熊貓最後選中了成都動物園的一隻雄性大熊貓和重慶動物園的一隻雌性大熊貓,它們分別出生於四川寶興縣和天全縣,出生時間都是1978年9月前後,根據它們的出生地,分別被命名為“寶寶”和“天天”。

1980年11月8日,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戴帽子者)和夫人到柏林動物園看熊貓

1980年11月,經過22小時飛行,兩隻大熊貓到達聯邦德國。“寶寶”“天天”受到紅地毯的迎接,柏林街頭到處張貼著熊貓的畫片和廣告,兒童玩具和一些商品的商標上也出現了大熊貓。聯邦德國媒體總動員,報紙上整版介紹它們的旅途經歷、生活習性,生物學家撰寫介紹大熊貓的科普文章。電視上,大熊貓更是耀眼的明星。中方工作人員在“潘達”賓館(Panda)下榻,這是德國人為歡迎這對大熊貓,特地改的名字。
為迎接大熊貓,柏林動物園也做了充分準備。此前,他們曾經派人到當時已有大熊貓的美國、英國、墨西哥、日本等國家的動物園學習取經,還花費70多萬馬克新建350多平方米的熊貓館舍,館舍內有臥室、餐室、遊戲場和飼料間,安裝有調溫設備。動物園每四個星期從法國南部購買品質上乘的竹子,儲存在大型的冷藏箱內,以保證大熊貓天天能吃上新鮮竹子。
“寶寶”和“天天”對環境、食物十分適應,中方工作人員在德國才停留十來天,它們的體重便增長兩千克。11月8日,施密特總理和夫人來到了柏林動物園看望大熊貓。“寶寶”和“天天”表現得特別熱情、活潑,施密特夫婦不時被逗得哈哈大笑,不斷讚賞:“真好,真好!”

兩隻大熊貓朝夕相處不到四年,1984年,“天天”因病毒感染夭折。為給“寶寶”尋覓佳偶,柏林動物園不惜“千里聯姻”,把“寶寶”送到英國倫敦動物園相親。誰知兩隻大熊貓一見面就大打出手,相親之旅告吹。1995年,時任柏林市長迪普根(Eberhard Diepgen)訪華時,將租借來的雌性大熊貓“豔豔”帶到德國,希望它們能共結連理。為幫助“豔豔”受孕,動物園連續8年嘗試人工授精,但均告以失敗。2007年,22歲的“豔豔”因腸胃阻塞死亡,留下孤單的“寶寶”,直至2012年8月22日離世。

參考文獻:看客《在日本,熊貓是一種信仰》;高富華《大熊貓史話》;《寶興大熊貓》;唐錫陽、馬霞·瑪爾柯斯《環球綠色行》;趙良治《中國大熊貓》;王曉《20世紀40年代的“熊貓外交”及其社會反應》;邵銘煌:《抗戰時期鮮為人知的“熊貓外交”》

END
作者 | 黃金生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彥文

本文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3年6月上,原標題為《排隊3小時,觀看10秒鐘:“國禮”大熊貓的海外生活》,有刪節,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推薦 

2021年公佈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中

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經達到1864只

其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中國大熊貓“國寶”養成之路

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熠熠生輝


點擊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