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到底是不是我們的人生大事

高考,到底是不是我們的人生大事

這兩天,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世界,你都逃不開的兩個字絕對是——高考。
 
“高考語文”、“高考數學”、“高考英語”等關鍵詞輪番在微博熱搜上安家,導致不少網友把“高考”兩個字放進了微博的屏蔽詞中。曾經那篇“因為睡過頭,導致沒有大學上”的惡搞微博又被瘋狂轉發,網友們好像在共同經歷一年一度的賽博高考失意。而打開抖音,鋪天蓋地襲來的是考生們衝進考場、又衝出考場的視頻。
 
對於那些已經結束高考多年的人來說,這些也許會激起他們美好的回憶,抑或只能引發他們久治不愈的PTSD。
 
今年的高考也快要落下帷幕,我們想問問,當年那些高考生對這件人生大事,有哪些回憶與新的感受?
晚上快八點鐘,夏天從北京地鐵15號線望京站下車,向租房所在的小區走去。這是她來北京某互聯網公司實習的第16天,今天她依舊在公司留到了飯點,在食堂吃了頓晚飯後回家。
“北京很大很貴,但我不是。”夏天和另外三個北漂一起在望京租了一套四室的房子,一人一間臥室,其中有一位大哥,天天早出晚歸,基本沒見過。她明年畢業,打算趁這個暑假,來北京感受一下工作的日子,再決定畢業後是留在北京,還是回家。
夏天的家在天津,坐高鐵最快三十分鐘能到北京。六年前,她從天津高考,考到上海一所學校,然後又去蘭州讀了研究生,學的專業都是新聞與傳播。
回想起六年前的那場考試,夏天的回憶是片段式的,首先脫口而出的不是分數,而是一句歌詞。
“這緣分像一道橋。”
夏天說,在臨近高考的幾個月裡,她每天都在心裡翻來覆去地唱歌。有時候是兒歌,有時候是外語歌,有時候是華語流行。最嚴重的時候,心中的歌曲可以從她早上六點半一睜眼,單曲循環到晚上十二點進入夢鄉。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不緊張的,但唱歌的症狀出現時,我發現自己真的很緊張!”
當時的夏天,把所有的一切都壓在了高考這件事上,好像在那場考試之前,人生做過的所有事,學習的所有知識,就是為了那麼一場考試。她也曾經想象過“高考失利”的可能性,那意味著“人生完蛋了”。
而最終考試的結果,驗證了這個可能性。
平時可以考到年級前一百名的夏天,高考成績掉到了年級三百名,她向曾經最想讀的臨床醫學揮手再見,轉去學了新聞,也對曾經的努力感到有些可惜。上大學的第一年裡,她還時不時存有一種幻想,幻想自己再來一次高考,可以改變結果。
對高考的執念,是隨著讀大學慢慢消失的。“我生性樂觀一些,總覺得沒有白走的路。”她曾經給一家青海的公眾號做策劃,當時的她覺得平臺不大沒有什麼幫助,但後來,在她去蘭州面試研究生的時候,這段經歷誤打誤撞成為了考核中的亮點。
“高考之後,沒有考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我覺得人生黯淡無光了,但後來發現,我反而因為這個挫折鍛煉出了好心態,以後再有類似情況出現,就不容易想不開了。”
現在,因為高考不盡人意而帶來的職業道路微小偏差,已經不再成為夏天內心過不去的坎兒。曾經看起來要讓人生完蛋的遺憾,現在變成了生活中小小的缺角。那場過去六年的考試,已經不會再影響現在的她。
如今,她的人生中有了更多要做的選擇。她開始面臨職場環境上覆雜的人際關係,她開始適應工作節奏和生活作息的變化,她站在北京的地鐵上,想得更多的是今天可以幾點睡,明天要幾點起。這些沒有課本可讀,沒有習題可練,甚至沒有一場最終的測試要完成,你只能慢慢摸索,做出抉擇。
“放在整個人生中,高考只不過是一場考試。我曾經覺得它影響了我的人生,但是,後面還有更多東西在等著你,它們也有可能即將影響你的人生啊。”
小麥在山東一共參加過兩次高考,一次在2009年,一次在2010年。
第一次上高考考場的時候,小麥形容自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幾乎沒有任何緊張的情緒。最後,他考了四百多分,可以讀個二本學校。當時的不緊張,事實上是因為沒有準備好。在2009年的小麥看來,考不上一本學校是常態,在成績沒出來前,他已經做好準備,去讀當地的職業專科院校。
“本科率沒有外界想象得那麼高。”小麥高考的山東省,常被賦予“高考大省”、“學霸聚集地”的名頭,但在十多年前,省內的三線小城,即使是最好的高中,一個班也就不到一半能考上大學本科。剩下的人,要麼去讀了專科院校,要麼就去創業。這樣近乎殘忍的事實,讓小麥對高考成功沒有什麼慾望。整個高三,他形容自己在“中不溜”的狀態中度過,沒有破罐子破摔,但也沒有學得多麼刻苦。
那時候,他覺得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小步驟,如果沒有好結果,無所謂,也可以做點別的。
萌生復讀並去考第二次高考的念頭,是在參觀完一所專科院校之後。
當時,身為教師的父母勸他再復讀一年,爭取讀個本科,但他已經報名了一所本地的專科學校,還拿到了錄取通知書。“我爸媽就開車帶我去那個學校附近轉了一圈,發現周圍是一大片荒涼的玉米地,學校就孤零零地站在玉米地裡,校門口有一條很小的商業街,名字就叫’大學城商業街’。”
失落的情緒頓時席捲了小麥,他突然覺得,自己並不想在這樣的地方花費幾年的時光,他需要一點改變。於是,他報名去了一所私立高中復讀,開始服從更加嚴苛的管理模式。早出晚歸,每兩個星期休息一天,每天待在教室裡,不是做題,就是背書。
“經歷過第一次高考的毒打,第二次準備的時候,我變得非常敬畏高考。”小麥坦言復讀的那年裡,他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考本科,考本科,考本科。考上本科之後的事情,他沒想過。他覺得,只有考上本科了,才有更多的選擇自由。
第二次上考場的時候,小麥感受到了緊張情緒帶來的折磨。大夏天裡,他手很容易出汗,他記得,當時考數學的時候,冒出的手汗,把卷子都弄潮了。
幸運的是,復讀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第二年的成績達到了600多分,也如願進入了山東一所師範大學讀歷史學。
“我總覺得那是上天在眷顧我。”時至今日,小麥仍然覺得自己第二次高考的成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像我這種三線城市的學生,沒有太多的選擇。”小麥的父母也是老師,非常看重教育。現在2023年的小麥認為,他能夠在第一次高考失敗之後,再爬起來,最終獲得滿意的成績,離不開父母對自己的支持。
“高中那會兒流行一句話,叫做‘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越來越能體會到它真正的意思。”在小麥看來,他腳下的這片土地,他的父母對人生境遇的理解,都構成了他自我成長的基礎,並最終決定了他的“命運”。
對當下的小麥來說,高考已經不再是2009年時那一個“人生中的小步驟”,這場考試在後來讓小麥得以進入一所本科學校讀書,影響著他繼續讀研、讀博,還讓他在大學期間找到了相伴一生的另一半。
高考悄無聲息地篡改了小麥的故事線,並給予了他對未來的啟示。
“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但如果可能,我不想僅僅依賴高考改變命運。”
“未來我的孩子,也可能會經歷高考失利。希望那個時候的我,有足夠的金錢和能力,讓TA擁有更廣闊的選擇權。”

“我喜歡高考,這聽起來似乎有一些奇怪,但確實是真的。”
23歲的仲彤目前在香港工作,回想起五年前的那次高考,以及三年的高中生活,與許多人不同,她記憶中更多的是幸福的時刻。
“高中的時候,好像周圍的人都和你擁有同一個目標,都在同樣地努力著。”仲彤覺得,那種和朋友一起往同一個地方狂奔的日子,以後很難再經歷了,這給那段日子的終點——高考,賦予了一些很特別的價值。
曾經,讀初中的仲彤是一個很貪玩的人。她為了和同學出去玩,找各種藉口請假,就是不想上課。但到了高中,仲彤的生活習慣逐漸屈服於學校的軍事化管理。
“如果不是為了考試,誰沒事會早上5點半起床呢?”可是為了高考,高中的仲彤每天都會在5點半準時起床,這樣的作息習慣,甚至一直持續到她後來讀大學、參加工作,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在她看來,這並不是奮戰高考殘留的創傷,反而是讓她的生活更加規律。
“事實上,我蠻感謝高考的。”曾經的仲彤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不會學習的人,但高考這樣一場不得不參加的嚴酷競賽,完全改變了她。
在臨近考試的衝刺階段,一週只放週六下午半天的假,週日回來全天都是在考試,這樣緊張的學習日程,逼迫著仲彤快速成長,她不僅鍛煉出更強大的學習能力,甚至還擁有了面對任何未知的情況都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
“最後高考的時候,老師比我還要緊張。”高考第一天,仲彤穿了一件很喜歡的裙子去考場,上面有一個金屬的扣子。因為高考檢查不允許身上有金屬物品,老師在校門口看到仲彤,就拿剪刀把她裙子上的扣子剪掉了,害得仲彤嚎啕大哭。
“當時老師以為我是因為緊張哭,但其實,我只是在為他剪掉我的裙子感到生氣,我真的不緊張。”
這個高考中的小插曲,如今已經變成仲彤口中絕對的趣事,可以拿出來肆意分享。
仲彤坦言,高考確實讓她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這意義其實也無關最後的成績,畢竟,她最後的高考成績,比預想中要差不少。
但積極的影響是更加深遠的。高考其實就是未來人生中,無數困難與無奈時刻的預演。 
“上班總比看電影難受,但是你總得好好上班。”仲彤說,這種生活心態,是高考教給她的。如今她在香港工作,正面臨全新業務帶來的挑戰,但此時的她,依舊不怕事,充滿信心。“因為經歷過高考,我一直覺得,我可以學好任何東西。”

撰文:安然

編輯:Sissi Hua

執行&排版:ici

插畫:新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