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難得能在內地綜藝上看到羅大佑,這版《追夢人》我也就循環了幾十遍吧,初聽起雞皮疙瘩,再聽再聽還不厭。
很多網友的重點是:羅大佑竟然請得動?之前有節目放了很久的風,也沒把這位大佬請來啊!
所以,是什麼風把羅大佑吹來了?
羅大佑的《追夢人》,還有這麼多淵源
羅大佑唱出的第一句“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他牽引你的夢……”我想到的,其實是電影《天若有情》的畫面。
華弟用凳子砸了婚紗店櫥窗,給Jojo穿上婚紗,騎摩托車載著她,是熱血、浪漫絕望又哀傷,配上BGM,是一種青春末日驪歌的感覺。
當時羅大佑一曲分粵語、國語雙版本,私以為羅大佑的國語版命名更貼切,叫《青春無悔》。
不過,當羅大佑唱到“讓流浪的足跡在荒漠裡寫下永久的回憶,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語”時,腦海裡的畫面切換成了電視劇《雪山飛狐》。
是的,《追夢人》就是《雪山飛狐》的片尾曲,比《青春無悔》多了四句詞。
1990年, 電影《滾滾紅塵》上映,編劇三毛,配樂是羅大佑,沒想到影片上映
42天后,傳來三毛離世的消息,羅大佑震驚之餘,把《青春無悔》改寫成《追夢人》,用以紀念三毛。
一曲二唱,配的影視劇都有悲劇色彩,有幾分宿命的味道。
當你讀懂了這些,再在2023年聽到頭髮發白的羅大佑唱起《追夢人》,心頭難免複雜情緒翻湧。
一曲二唱,是羅大佑很擅長的玩法。
1990年的羅大佑簡直開掛,幾首OST作品都喜提金像獎提名,其中周潤發當主角的佔了兩部,分別是《阿郎的故事》和《我在黑社會的日子》。
《阿郎的故事》用的是最催淚的《你的樣子》,原本是羅大佑和杜琪峰合作《城市特警》時寫的歌,後來可能杜sir覺得這歌夠虐,在《阿郎》裡又用了一遍。
父子情真的非常刀
可當周潤發拍《我在黑社會的日子》時,羅大佑卻給了個超無厘頭的安排:把自己的《彈唱詞》改成《飛砂風中轉》,讓周潤發自己唱!
發叔一開口,歌就莫名搞笑——老羅啊,你可太會找一個比你更“破銅嗓”的人了。
多年後,古惑仔重聚,大家變成“古惑佬”,就以《飛砂風中轉》為名致敬發哥,玩玩黑色幽默,極具娛樂精神,也可見羅大佑的OST影響力之大。
再有一個亮點,《阿郎的故事》女主是張艾嘉。
那已經是張艾嘉和羅大佑的第N次合作了,之前羅大佑幫張艾嘉籌劃的電影《搭錯車》寫OST《是否》,直接捧紅一代歌后蘇芮;再往前,羅大佑還嘔心瀝血為張艾嘉寫下金曲《童年》,據說這歌足足寫了五年。
而事實上,《童年》也是OST,是電視劇《走過夏天》的片尾曲。
至於羅大佑和張艾嘉怎麼搭上線,還得回溯到七十年代末……那會兒正在學醫的音樂愛好者羅大佑,聽朋友說有劇組在為主題曲發愁,連忙準備了三首歌交給劇組,沒想到全被選中。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劉文正主演的電影同名主題曲《閃亮的日子》。
而《閃亮的日子》女主就是張艾嘉,推開流行音樂大門的緣分就是這樣到來的。
從OST製作入行,在這個領域高光無數,也難怪羅大佑對影視劇主題歌會有情懷。你也就不難想象,為什麼這次他會來內地上音綜了。
因為邀請他的節目,叫《劇好聽的歌》,優酷家的。顧名思義,重點全在影視劇主題曲上。
OST喚醒了你的哪些記憶?
對我來說,流行音樂的啟蒙就是《瀟灑走一回》,也是OST《京城四少》的主題曲。
其實小時候我們就接觸到了不少影視劇主題曲,只是沒啥概念。
像動畫片,我最記得的是《黑貓警長》裡的“啊啊啊黑貓警長……向你致敬”,小時候不懂,還是在“家長指引”下才懵懂弄明白了黑貓白貓和主題歌要表達的意思。
而節目裡陸虎也提到,小時候“白龍馬”的前奏一響起,迎接他的不是歡樂,而是家長要叫他寫作業了……果然是同一個世界同一種童年。
陸虎&張遠的“童年”串燒建議大家去看看,最後用《童年》加上彩蛋的部分絕了
還有,小時候最愛的過家家遊戲,莫過於扮演白娘子,因為《新白娘子傳奇》裡的歌實在太上頭太有畫面感了,誰不希望自己能仙氣滿滿地唱歌,隨手一點就有法術呢?
連胡夏也曾沉浸在白娘子的世界中以為自己有法術,《新白》的歌和劇,真的是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孩子們。
白素貞還是胡夏的熒屏初戀
對了,胡夏這次唱的《等你愛我》,是《將愛情進行到底》的主題歌。
那時不懂,只覺得劇裡打電話的情節很浪漫,“等你愛我”四個字又唱得非常澎湃入心,聽過一遍就記得。
現在才知道,原來《等你愛我》是少有的副歌在開頭的作品,也是內地的第一首偶像劇歌,甚至還讓音樂人有了做原聲帶大碟的概念,所以這歌無論在節目裡還是在OST創作史上,都是意義重大。
綜合起來,OST應該算是很“特殊”的音樂作品,它們在敘事上有某種特殊的立體感。
OST會與一個真正的“故事”相伴相生,影視畫面作為索引,人們不必過多猜測,就能讀懂歌詞與旋律之間的留白,需要補完的故事情節很容易被演繹出來,甚至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
所以旋律響起時,有些DNA就會動起來,腦海裡彷彿有一部放映機。
最“魔音繞樑”的,還得是瓊瑤劇。
自從古巨基演了何書桓,只要他一唱《好想好想》,我腦海裡就會蹦出他的經(zha)典(nan)語錄……
這幾句還是用粵語唸的,內味兒絕了
連基仔都說,《情深深雨濛濛》對他的“藝術道路”影響深遠,以後不用演了,走到哪他都覺得自己是何書桓……
還有一種,是歌能喚醒大眾對某部劇的回憶。比如《一直很安靜》這首歌本身就hit,原唱阿桑遺憾早逝又為歌蒙上了一層悲傷濾鏡。
直到毛不易翻唱這歌,舞臺上出現《仙劍奇俠傳》的畫面,很多人才會想起,原來《一直很安靜》是《仙劍》的插曲,會想起趙靈兒或林月兒的遺憾,甚至像毛不易,會想起自己打遊戲的時光,回憶起自己的網名叫“李逍遙”。
這些記憶,很多都因為時間流逝而被埋到心底很深的角落去,但因為它曾跟影視劇的音樂有所連結,但音樂響起時,“死去的回憶”就會攻擊上心頭。
這大概是OST獨有的“魔力”吧。
不過,有些OST搭載的劇集畫面感過於“強勢”,大家聽歌時想起的總是劇情而不是歌手,有些歌手容易陷入“歌紅人不紅”的困境。
“劇”好聽的歌,有著“青春無悔不死”的內核
提到《追夢人》時,羅大佑說,得知三毛離世,他想勾勒的是三毛這樣的“奇女子”,對自由和夢想的嚮往,所以他給歌定名《追夢人》,每一句詞,都點到了青春的人物,對理想和夢想的追求。
這樣的歌,既有大眾對影視劇的記憶,也融入了大家對一位女作家的回憶,它就是許多人的青春。
所以《劇好聽的歌》播出後,央視網文娛評也這樣概括:“一首OST,一個時代的青春記憶。”
這種“青春記憶”可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有聲電影”,也可能是80、90後家中重金購置的電視,帶出來的繽紛彩色光陰,無論是《射鵰英雄傳》掀起萬人空巷的武俠熱潮,還是看哭少男少女的瓊瑤劇,影視作品作為流行的前沿和主戰場,影響力遠遠比今天的廣場舞和短視頻要大。
可以說,在那個年代,OST才是真正的“神曲孵化器”。
但反過來說,一代人也會有一代人的“神曲”。
如果說最初的流行音樂人是從懵懂中抓住創作的靈感,一磚一瓦建立起華語音樂的產業框架,那新一代的音樂人在“數字時代”,同樣需要面對許多挑戰。
比如“歌紅人不紅”,或有的歌被跳片頭片尾,少了紅的可能。
難得的是,《劇好聽的歌》給了年輕的“OST唱將”更多空間。當他們聽著熟悉的歌,聊追劇經驗心得的同時,其實也是在不斷嘗試中尋找自己的音樂方向。
你會發現,除了《仙3》《金粉世家》等不同年代的經典OST,還有《人世間》這樣的“新歌”出現,它其實是2022年的歌。
但大家依然會為《人世間》所唱到的平凡的屋簷下那一方人間煙火而感動。因為故事所帶來的情緒共鳴並未改變,底層的人性從未改變。每一次和父母分別時他們遠去的背影,老房子的窗口燈火閃爍的的圖景,即使人真的像雪花一樣飛很高,也總是忘不掉的。
這些新作品,實際上和羅大佑的《追夢人》共享一個內核——“青春無悔不死”。
如何才能踏過千重浪,依然不忘少年樣?當熟悉的旋律響起,帶來那麼多的好故事,青春時埋下的種子隨萬物生長,它便是不死的了。
當羅大佑在舞臺的金色光芒裡唱起《追夢人》,人們可以忽略他的技巧,聽到的全是感情。他對音樂敘事的精準把握,對一整個時代OST風格的深刻影響,一首歌的時間根本講述不完。
標尺就立在那裡,如豐碑一般上接雲天。
這就是羅大佑上《劇好聽的歌》的意義。我也更願意相信,是這個節目的“基因”中,本身有更多與羅大佑的音樂喜好、藝術理念相合的東西。
當前的唱片行業和黃金年代相比,已有很大差距。可也正因為如此,OST才愈發成為載人之舟——音樂人能夠循著來時的路,在故事的幫助下繼續自己的音樂敘事創作。
就像陸虎,在幕後寫了很多年OST終於“被看到”,像尚算“新人”的單依純,也很期待自己能有OST代表作。
或許,羅大佑正是以自己的態度,在試圖告訴後輩一些事情,不知道年輕的歌手們,能從《追夢人》中聽出什麼樣的味道。
E姐結語:
音樂與詩歌很像,講究“情長紙短”,用有盡的語言引導未盡之“意”。
就像以漏船載醇酒,需要用音樂去構築承載一個比歌詞之意更深、比旋律本身更遼遠的世界。
而音樂加入了影視作品的配合,OST所指向的這個世界便有了輪廓,有了細節,令音樂本身變得“更完整”。
節目上有個片段讓人動容:袁婭維媽媽看完電影《外來妹》後學會了《我不想說》,把這首歌哼唱著教給女兒,在袁婭維心裡,“媽媽教她唱這首歌”的記憶要比電影情節深得多——那也是作品之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這個真的是神級現場
人只有不斷地從世界中收穫體驗,經歷雨雪風霜,才能在四季枯榮以後讀懂更多,也依然能迎風“歌唱”,這或也是“青春不死”的另一層意義。
從這樣的角度看,羅大佑的《追夢人》確實適合開場,它像一艘大船,承載青春時代記憶,還會帶領“劇能唱家族”,乃至演藝圈的許多OST唱將,航行向更遠方。
也就好奇,能和羅大佑一起上終極盛典的,會是哪些歌手。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心裡的“劇好聽的歌”是什麼?
來評論區說說吧~
上一篇:
擴展閱讀:
-今天頭條の主筆-
你的小仙女E姐,吃唱片的小椒,吃瓜的阿波羅,睿智的河馬君
值日生:小椒 美術:樹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