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陽期間,孩子發燒的又多了,說說最常見的幾種情況

面對孩子發燒,總是有那麼一點揪心,因為對於孩子病情的走向,心裡沒有底。


所以很多人是盯著體溫計看,時不時測下,心情基本是隨著溫度高低,而起伏不平。


關於發熱啊,各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但常見的永遠還是那幾類:


從中醫來看,護理孩子發燒,懂點醫學常識,知道如何辨證,也能讓我們心安。


生長期發熱(變蒸)


變蒸,是中醫裡的概念,描述兩歲以內的嬰幼兒生長發育期間生理現象的一種學說。

往往這種發熱不會持續很久,孩子精神狀態平穩,發熱可以自行退去。

變是指孩子智商、形體、情感的變化、發展;蒸是蒸騰血脈,使全身骨骼發育生長的意思。

小孩生長發育旺盛,形體和神智都在不斷發展,蒸蒸日上,稱為“變蒸”,時間出生後為576天。

眾多古代名醫認為,孩子出生後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每個“蒸”週期完畢,是身體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很多孩子會發熱,甚至是嘔吐。

現代臨床實踐也發現,變蒸一次,寶寶的身體、性情、智慧會和以前不一樣,有時還可能“解鎖”新的技能。

所以遇到無症狀的不明原因發熱,孩子精神狀態這些都還不錯,那就可以先觀察看看。

什麼物理退熱,洗澡、冰冰貼這些都可以不用,你只需要少少多次給孩子喝點溫熱水,好好在家休息,給點好消化的食物。


受寒感冒後發熱

孩子有比較明顯的受寒經歷,或者生病後有怕冷、流清鼻涕、打噴嚏、咳嗽、身上強緊、關節疼痛、頭痛的情況。

這裡主要就是注意區分寒和熱。不要盯著發燒的這個熱,把關注點放到全身。

對照面色、舌頭顏色、舌苔顏色,面色會比較青白,舌苔是整個白的鋪滿的,舌頭顏色不會很紅。

受寒了,就驅寒,比如:

泡腳,熱敷後背、腳底、肚子,或者用點紫蘇葉水,薑湯水。

或者一些中成藥比如風寒感冒顆粒、荊防顆粒、參蘇感冒片、通宣理肺顆粒、川芎茶調丸等等。

買的時候看看說明書,諮詢下大夫,看哪個更對症。


積食發熱


積食,不只是吃多了會引起。

有時候我們告訴家長說孩子積食了,家長會覺得說也沒給孩子吃多少,怎麼就積食了。

那就想想,吃得東西是不是都比較好消化。所以,不要只注重量,還要注意質。

積食的表現主要在消化系統上:

比如口臭,不想吃飯,或者吃東西嘔;

大便乾結或者腹瀉,但是很臭,有時還會有不消化的食物;

腹痛、腹脹;打屁臭;肚子、手心摸著熱熱的,比身體其他地方溫度高。

舌苔厚膩,看著像爛泥巴一樣。熱多的,苔還會發黃。

處理積食就消積。

常見的比如保和丸、健胃消食片、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等,買的時候注意看看說明書上寫得症狀,諮詢下大夫。

還可以熬點焦三仙水,或者輕斷食兩天,揉揉肚子,推推七節骨或者捏脊。

溫病發熱

溫病發熱,溫邪是熱邪,比較容易傷津液,津液就是身體的水分,傷了,人就不夠潤。

所以整個人會呈現一種熱性的狀態,比如臉色紅,嘴唇紅,口乾,煩躁,大便幹,舌苔紅少津,苔黃等。

因氣候或者他人的傳染誘發。

初期可能會有流鼻涕、咳嗽、頭痛的症狀,但是與單純受寒不同。

往往怕冷不明顯,鼻涕也會是黃濃鼻涕多,出了汗也不退熱,往往午後發熱會更高;咳嗽痰粘黃,不容易咳出等。

用藥比如雙黃連口服液、連花清瘟顆粒、黃連上清片、夏桑菊顆粒等。

溫病發熱,尤其要注意補充津液,所以可以熬點清清的米湯,少量多次給喝點;

或者我們常說的三豆飲也行(黃豆、綠豆、黑豆各一小把,熬到豆爛,喝水即可)。

以上是比較單純的發熱的幾種情況。但很多時候,好像發燒並不是這麼單純的。

因為我們身體平時不夠“清潔”,有痰溼水飲或者飲食積滯,氣血循環是有點堵的。

邪氣來犯的時候,可能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比較複雜。

比如受寒引起肺衛功能異常,進而影響水液代謝,加之平時痰飲水溼堆積,那就容易引發咳嗽痰多、哮喘等;

比如身體已經有積食,又加上受寒,所以兩個都要一併處理,用藥上就要選擇能同時兼顧處理的藥物。

這些複雜的情況的辨證和用藥,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所以我們經常提醒家長,孩子要保持身體通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預防疾病的方法。

減少痰溼和積食的大原則就是:飲食有節制。小原則就是,根據自家孩子情況,進行反饋式餵養。

孩子較小,發病前期可以用藥浴、足貼、小兒推拿等手段輔助治療。

如果症狀較明顯,就要及時就醫,辨證治療,開方吃藥。

一些家長怕孩子出門再次加重病情,就代替孩子來諮詢症狀,此時大夫只能給出部分建議。

最好還是要帶孩子就診,中醫根據孩子實際症狀對症治療,效果會更好。


臨期處理 八綱調形貼 二折優惠

9貼/盒 有效期至2023年6月29日
一盒原價168元 臨期優惠價33.6元
兩盒原價298元 臨期優惠價59.6元
十盒原價990元 臨期優惠價198元
六十盒原價4800元 臨期優惠價960元
或戳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購買專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