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唐肅宗年間,剛剛免官的宗室李勉在滄州碰上了一個人。
如今房德隱姓埋名,做了縣官,發達了,見了大恩人,激動地不得了,立即請到家裡,好酒好菜侍候著。
房德回屋,對老婆貝氏說:[ 我個大恩人,乃再生父母,須得重重酬報! ]
房德呵呵大笑道: [奶奶到會說耍話,恁地一個恩人,這10絹送他家人也少! ]
房德見老婆急了,便道: [奶奶有話好好商量,怎就著惱。]
貝氏道: [嘖! 嘖!你好天大的膽兒!庫藏乃朝廷錢糧,你敢私自用得的! 倘一時上司查核,那時怎地回答? ]
貝氏 [ 原是小家子出身,器量最狹,卻又配著一副捍毒的狠心腸。]
1、當年那麼多囚犯,李勉為何獨獨放了你?是不是圖你點啥?
2、你這禮,要是給薄了,李勉難免會不開心,一不開心,把你坐過牢的事抖落出來,不單你這官做不成,小命是不是都得玩完?
房德的家僮不小心聽到了二人對話,偷偷叫醒大睡的李勉,叫他快跑!
李勉從後門溜出,一路飛馬而去,跌跌撞撞趕到了黃河渡口小店,正是半夜,一鉤彎月,滿地白霜。
小店老人很是驚訝:“此處有很多猛獸,你怎敢連夜趕路?”
突然,從屋頂傳來一聲更大的嘆息:“差點誤殺了好人!”
天快亮時,樑上君子回來,拿出兩個人頭給李勉過目,正是囚犯和他老婆。
大唐安史之亂後,刺客之輩蜂起,許多大人物死於刺客的劍下。
汴州水陸匯聚之處,繁華無比,官員富商眾多,奸人惡棍也多。
安史之亂,大唐的腰被撞成重傷,繼位的唐肅宗非常惱火,正值前線押回來戰俘一百來號人,這些人原都是大唐公務員,受過安史的偽職,肅宗大手一揮:全部砍了!
拿著我家的工資,吃著我家的飯,關鍵時刻,全叛變了!
李勉勸諫:“戰火波及大半個國家,這些人受形勢所迫,不得已接受偽職。聽說陛下龍興,都願意洗心革面,為國家出力。現在殺了他們,是絕了他們的後路,以後想歸順的人們,只由跑到敵人那邊去了。”
這等於為無數脅迫從敵的舊官員、將士們開了一條活路。
最有代表性表達其寬厚本性的,是他任江西觀察使時發生的一件事。
有個人為了替父親祈福,用了個左道傍門的招術,做個小木人,寫上李勉的名字和官位,埋在地上禱告。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向長安西進,玄宗父子倉皇出逃四川。
父老們攔住車駕:陛下,總得留下誰來領導軍民對抗叛軍吧?
於是太子李亨留下,北上靈武,宣佈繼位,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號太上皇,退位。
朝廷草創,人才非常缺乏,許多人跑到靈武,都能混了個小官。
比如一生艱辛的大詩人杜甫,從叛軍那邊出逃,追隨肅宗,被“左拾遺”從八品。成為大唐正式編制人員。
緊跟在李亨身邊的李勉,當然提拔官位的含金量,不是杜甫所能比擬的,是整治官員風紀的監察御史。
雖然只七品,卻是典型的“官小權大”,對百官有監察權力,大小官員都忌他們。
李勉一上任,立即燒了一把火,替李亨的小朝廷撐了一次腰。
大將管崇嗣,每每朝堂上隨便講話,哈哈大笑,不管場合是否適宜。
幾年過去,大將郭子儀收復兩京,打敗安史叛軍,大唐國家秩序得以恢復。
李勉提拔很快,762年,已經是京兆尹兼著御史大夫,部級大官。
那時,太監魚朝恩受皇帝喜歡,官職為“軍容觀察使”,等於全軍總司令。
還冒充風雅,兼任著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領導,權傾朝野,連功高蓋世的郭子儀都只能屈從他。
每回魚朝恩到國子監視察工作,前任京兆尹都會拍馬屁,給魚朝恩備下幾百人的高級宴席。
李勉笑了:“軍容使是國子監的領導,我到國子監應該他請我嘛!如果他來京兆尹,我當然是東道主請客吃飯嘍。”
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大唐威加四海的繁盛時代,也一去不復還了。
各地有槍有地盤的丘八們,父子兄弟私相授受,成為一股股割據勢力。
跋扈的軍閥不買朝廷的帳,雙方明爭暗鬥,一直延續到大唐滅亡。
在廣州幾年時間,李勉一邊治民理財,一邊時整頓地方軍事,與當地幾股叛軍展開戰鬥。
即是全心效忠於朝廷的讀書人,又是李唐宗室,又懂軍事,一大家以為是國家棟梁人物。
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統轄大半個河南的永平軍節度使令狐彰去世。
令狐彰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忠誠,他把手上將官士兵、財物輜重編成冊子上報朝廷,讓幾個兒子回到洛陽自己家;請朝廷派李勉來接替自己的節度使一職。
一干就是好幾年,暗流湧動的各方割據,終於還是打起來了。
李勉聯合幾個藩鎮,成功擊敗了反叛勢力,維護了朝廷的尊嚴和國家的秩序。
但如宰相李泌所言:李勉是個治理政務的能手,但不是軍事上的專家。
加上朝廷的干預,對手的強悍,國家實力的下降,大唐控制不了局面,已經是天下共知的事實。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李勉被叛軍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打敗,丟了汴州,狼狽逃回洛陽。
李勉不穿官服向朝廷請罪,雖然沒有受到處分,但李勉自覺慚愧,漸漸消沉。
不過他還是用自己最後的一點力量,給唐德宗一個忠告。
當時官場崛起一個人物叫盧杞,極品奸相,有手腕,會整人,爭權奪利……
朝廷好多大臣都在唐德宗面前告他的狀,偏偏德宗特別相信盧杞。
德宗問李勉:“為什麼大家都說盧杞是奸臣?而我卻不知道。”
李勉說:“天下人都知道盧杞奸邪,唯獨陛下不知道。這就是盧杞奸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