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脾胃專家袁靜主任: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要重視,治療上針藥聯動會有優勢

省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脾胃專家袁靜主任: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要重視,治療上針藥聯動會有優勢

很多單位都已經陸續開展了體檢,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的病人蠻多。

“如果出現胃脹、反酸、燒心、打嗝、胃痛等症狀,要重視胃健康。另外,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每1-2年也要做一次胃腸鏡檢查。”湯養元袁靜主任提醒。

//

袁靜,70歲,主任中醫師,出身中醫世家。她從小跟祖父、叔父研習中醫,熟讀中醫經典,學習用針用藥。1973年,袁靜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以一根銀針、一把草藥為鄉民看病。恢復高考後,袁靜考入河南中醫藥大學全面學習中醫理論知識,並跟隨針灸大家畢福高教授學習三年,盡得真傳。

    

大學畢業後,袁靜分配到省級三甲醫院工作,併成為首屆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的關門弟子,專攻大內科。她在心臟病、腫瘤、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面癱、中風等疾病的針藥聯動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短短數年,即升任中醫科主任。

    

1994年,已發表多篇論文的袁靜,又主筆了中醫藥出版社的《針灸臨床集驗》的重要章節。1998年,參與的“升降復位膠囊的研究”,獲河南省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

去年,袁靜受華東醫藥旗下的湯養元名醫館邀請,來到杭州,為更多的朋友提供中醫藥服務。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化 

41歲女教師擔心不可逆轉

張女士,41歲,教師。去年滿40週歲的時候,給自己約了個胃腸鏡。

平時胃挺好,張女士很放鬆。結果一查,胃息肉很多,活檢後,發現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化。

“胃炎到胃癌只有三步,‘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我就第二階段了?”張女士一想到人家說腸化不可逆,等著惡變,嚇死了。

去年4月初,她打聽到袁靜主任,趕緊去湯養元掛了號。“袁醫師,我吃飯蠻規律,也沒有不舒服,怎麼會腸化了?”張女士一見面,先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胃不僅和飲食有關,和情緒也相關的,緊張、焦慮、抑鬱都會誘發胃病。”袁主任望聞問切後,辨證張女士是脾胃氣虛,讓她吃中藥打針灸。

“很奇妙,每次袁醫師給我扎針後,我就心事都放下了,人特別寧靜。”張女士堅持每週治療。

半年後,張女士去複查胃鏡,問醫生:“我去年有中度腸化,這次沒寫,會不會活檢的地方不對?”醫生很肯定地答覆她,檢查很仔細,確實沒有腸化了,張女士終於安下了心。

10年前得了萎縮性胃炎伴糜爛

67歲大伯前年又加了中度腸化

賴大伯,67歲。喜歡和朋友吃夜宵、喝酒,年輕時落下了胃病。57歲時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

2018年,大伯查出幽門螺桿菌,四聯用藥後,指標轉陰了,胃卻沒好。他老是胃角隱痛,還口苦。有時夜裡醒來,也要起床漱口才會舒服些。

賴大伯沒辦法,戒了酒。但是,2年後,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沒好,又加上了輕度腸化;又隔一年,到2021年,已經中度腸化了。

賴大伯很焦慮,總往醫院跑,中藥西藥沒少吃,卻收效甚微。去年4月,一起做胃鏡的病友告訴他,湯養元袁靜主任看腸化病不錯,大伯又找了過去。

賴大伯到湯養元,開門見山:“袁醫師,我是老胃病,你看看我還有沒有希望?”仔細瞭解賴大伯的病史後,袁主任給他制訂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又仔細交待了飲食上的注意點。

中藥、針灸和艾灸多管齊下,一個月過去,賴大伯症狀改善了不少,於是就堅持看診。到8月,胃脹胃痛口苦都不見了,賴大伯蠻高興。

去年12月6日,他信心滿滿,去查胃鏡。結果“中度腸化”變成了“輕微腸化”,糜爛基本消失。今年春節,賴大伯回老家過了個年。一回杭州,又來湯養元了。

“家裡人說我多虧了袁醫師,都叮囑我一定要堅持調理,爭取最後勝利。” 大伯笑著說。

梁先生20年吃飯不準時+應酬喝酒

去年查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化

梁先生,50歲,某企業一把手。從30歲起,他就吃飯不準時,加上應酬喝酒,患上了慢性胃炎。

近幾年,梁先生經常胃脹氣,偶有乾嘔,吃什麼都像是應付。去年9月,去醫院做了個胃鏡,確診了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化。梁先生和家裡人都嚇了一跳, 這不等於要和“胃癌”掛上鉤了?

家人到處打聽後,梁先生走進了袁主任的診室。當時,梁先生面色蠟黃,表情痛苦,說話有氣沒力,情緒低落,病情基本上是愛人代述的。

一搭脈,袁醫生髮現梁先生脾胃極度虛虧,首次治療就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治則,佐以銀針打通相關經絡。

21帖中藥服下,梁先生胃脹氣消失,精神頭完全恢復上來了。接著調理了半年,梁先生各種病症消失,體重增加了十多公斤。再去做了胃鏡,腸化已經減到輕度。

6月9日至7月8日,袁靜主任中醫師在湯養元義診,針對各類癌症、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幽門螺桿菌陽性等病人每週送出30個專家號。

門診時間:每週一、四、五、六、日上午。

有需要的朋友可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