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不過3味:國醫大師阮士怡常用的5個經典方

藥不過3味:國醫大師阮士怡常用的5個經典方

小編導讀

阮士怡教授臨床處方主張“用藥力專,方勿過繁”。古方中雖不乏配伍精當,療效可靠的大處方,但目前的臨床現狀是患者往往多處就診,在服用中藥的同時還應用多種西藥,故在治療中應首先找到患者主證,解決主要問題, 而不應鬍子眉毛一把抓,簡單的堆砌處方。既造成藥物資源的浪費,又不易總結藥效。故而阮教授臨證方劑少則七八味藥,多不過十六七味藥,看似簡單,但又往往有奇效。下面為大傢俱體介紹。

三子補腎養心湯

處方:枸杞子 9g,女貞子 12g,五味子 6g。

方解:五子衍宗丸起源於唐代,其雛形見於《懸解錄》中的五子守仙丸, 成方首見於《攝生眾妙方》,方由五味子、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車前子組成,其比例為1∶4∶4∶2∶1,製成丸藥,被譽“種子第一方”,為 補腎益精的代表方之一。

阮士怡教授謹遵古方五子衍宗丸補腎益精之意,臨 證自創三子補腎養心湯,將枸杞子、女貞子、五味子三子配伍,用藥比常為3∶4∶2。五味子味酸,性溫,《神農本草經》記載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補腎強心。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補 益肝腎、益精養血之功效,《本草綱目》謂其“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女貞子,甘、苦,涼,歸肝、腎經,補益肝腎,明目,清虛熱。《本草述》載:“女貞實,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由腎主肺,並以淫精於上下,下獨髭鬚為然也,即廣嗣方中,多用之矣。”

三子共奏補腎填精之功,腎精得養,通過滋補腎陰以達到養心之效,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陰陽沖和。 

新生脈散

處方:天門冬9g,黨參9g,五味子6g。 

生脈散源於《醫學啟源》,主要由麥冬、人參、五味子構成,可益氣養陰,斂汗生脈,全方一補(人參),一清(麥冬),一收(五味子),於是氣回、津生。阮士怡教授以天冬易麥冬,黨參易人參,而成新生脈散。黨參補氣健脾兼能養血,較人參之性平,補益之力緩;天冬易麥冬,因天冬較麥冬滋陰補腎功效更強,新生脈散益氣養陰、復脈之效增,更利於推動血運,以求“氣能煦之”。新生脈散為阮教授所用之益心氣、養心陰代表方。 

新丹參飲

處方:丹參15g,砂仁6g,沉香3g。 

丹參飲載於《時方歌括》卷下,為活血化瘀之常用方。方以丹參為主藥,輔以檀香、砂仁,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現仍常用於各種氣滯血瘀 所致之痛證。阮士怡教授常以沉香易檀香,化裁而成新丹參飲。沉香,味辛、苦,性微溫,行氣止痛,《本草新編》:“沉香,溫腎而又通心,用黃連、肉桂以交心腎者,不若用沉香更為省事,一藥而兩用之也……調入於心腎補藥中同服可也。”沉香氣香行散,降而能升,具有行氣溫中降逆,暖腎納氣平喘的功效。與檀香相比,沉香之性更平而溫和,不似檀香雖 行氣亦耗氣,沉香行氣且納氣,更適合氣滯血瘀兼虛證者使用。故阮士怡教授臨床以新丹參飲治療年老之氣滯血瘀者。 

新二仙湯

處方淫羊藿 12g,巴戟天12g。 

二仙湯為近代溫補腎陽名方,以仙茅、淫羊藿為核心,加當歸、巴戟天、黃柏、知母,有溫腎陽,補腎精之效。阮士怡教授常以淫羊藿配巴戟天入處方,仿二仙湯意,補益腎陽。淫羊藿,味辛甘,性溫,功能補腎壯陽,祛風除溼。《日華子本草》說它能“治一切冷風勞氣,補腰膝,強心力”及“筋骨攣急,四肢不任,老人昏 耄,中年健忘”。巴戟天,味甘、辛,歸肝腎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本草新編》謂:“夫命門火衰,則脾胃虛寒,即不能大進飲食,用附子、肉 桂以溫命門,未免過於太熱,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溫,補其火而又不爍其水為 妙耶?曰:巴戟天正湯劑之妙藥,溫而不熱,健脾開胃,既益元陽,復填陰水,真接續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因仙茅補腎辛熱性猛,故阮士怡教授以巴戟天易仙茅,溫補腎陽而不致辛熱性猛,可治腎陽虛之證。 

新二至丸

處方:女貞子15g,山萸肉15g。 

二至丸組方出自明·吳旻輯的《扶壽精方·諸虛門》,由女貞子、旱蓮草 二味中藥1∶1組成。女貞子冬至之日採,旱蓮草夏至之日受,兩藥配伍使 用,有交通季節,順應陰陽之妙用,可延年輕身。阮教授常以山萸肉易旱蓮 草,與女貞子相須為用,仿二至丸之意。精不外洩,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女貞子“味苦平。主補中,安五藏,養精神, 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山萸肉“味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 中,逐寒溼痺,去三蟲。久服輕身”。女貞子可滋養肝腎,強健筋骨;山萸肉 既補腎陰又扶陽,能收斂耗散之心氣,並能使三焦之氣化得常。與原方相較,山萸肉有收斂、固澀之性,兩者合用則補益與收澀兼具,達到平補肝腎,使精不外洩,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好書推薦

 

國醫大師阮士怡臨證傳承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本書共分為七個章節,以中醫理法方藥研為主線,全面闡釋阮士怡教授的學術思想及實踐經驗。第一章為“理”,闡釋了阮士怡教授對中醫理論的創新認識,分別論述了心-脾-腎三髒一體觀及其與治病求本的關係,“脈中積”的理論內涵與來源。第二章為“法”,以上述創新理論為源,分別以益腎健脾法、軟堅散結法、育心保脈法、益氣養陰法、利水強心法,來治療不同的心繫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衰等)。第三章為方藥研究,在上述之法的基礎上,組擬對應方劑,並從事科學研究,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基礎研究,全面地闡釋了阮士怡教授的新理論、新方法。此外,本章還從臨床實際出發,記錄了阮士怡先生的常用藥物、藥對及具體用法,利於臨床實踐。第四章為醫案,以典型醫案為依託,綜合上述理、法、藥、研的成果,運用於臨床,有效地治療疾病。第五章為阮士怡教授對中醫傳統理論的繼承與認識,以其七十餘年臨床經驗為依託,更為全面和深刻地認識傳統理論,並用於實踐。第六章為阮士怡教授生平,作為世紀老人,他經歷過戰亂與振興,有著家國天下的國士情懷與使命,更肩負起中醫藥事業傳承與創新。第七章為其理論的繼承發揚,分別記錄了阮士怡教授弟子們對其理論的繼承與發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