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吐信法為鄭氏家傳手法之一,為鄭毓琳先生臨床所喜用,操作時雙針齊刺捻轉入穴位,得氣後,行提插術,似白蛇吐信似的,一伸一縮地提插,故命名為“白蛇吐信”。
臨床應用於一切麻木的病證,中風偏枯,痺症等。筆者運用此法在臨床中取得很好療效,現舉例如下。
1、雙手麻木症
張某,女,64歲,農民。因雙手麻木一週,於1994年4月19日初診。
症見:雙手麻木,疼痛,雙手背反手腕腫脹,以左手為重,伴眼臉浮腫,神差納呆,左肘關節及雙肩關節伸曲不利,活動範圍縮小,但不疼痛。
家人代訴患者患有“動脈硬化症”及“肩周炎”“左肘關節疼痛病”多年,經口服“維腦路通”“脈通”“丹參片”等藥及針灸,穴位封閉等治療,疼痛逐漸消失,但關節粘連,活動範圍縮小,並時有頭暈,浮腫現象,經查:血壓90/150mmHg(12.20kPa)舌質淡胖,脈弦,證屬著痺,治以除溼通絡,祛風散寒。
取風池(雙)、曲池(雙)、外關(雙)、合谷(雙),風池用單針,其餘穴位行白蛇吐信法,用熱補法。
上肢穴位每次取一穴,針二次覺麻減輕,針四次後加足三里,以補脾益氣,消腫祛麻,即“土旺則能勝溼,氣足自無頑麻”之意。針一週後,腫麻消失,頭暈止,食納精神轉佳而告愈。
2、膽結石術後腹絞痛
金某,女,51歲,本院職工,因右上腹疼痛一天,逐漸加重而於1992年4月27日就診。症見右上腹絞痛向背心放射,並見噁心,嘔吐,吐出黃粘液及胃內容物,患者因疼痛難忍而嚎啕大哭。
患者既往因“膽結石”而已於四年前行“膽囊切除術”,但術後患者上腹一直不舒,腹痛逐年加重,每因飲食或情志不節而引發,腹痛時家人給予背部穴位按壓多可緩。
本次發作後在家中曾自行點穴治療未效,來院後經前醫給予針刺內關,足三里,未效,後又肌注杜冷丁,疼痛止而復發。
當即再針右足三里,行白蛇吐信術,約3分鐘左右疼痛止。一次治療後疼痛止,多日未見發作。
3、輸尿管結石
宋女,35歲,左腰部絞痛一天,向少腹放射,小便短澀,X平片左輸尿管下段有一黃豆樣大小結石陰影,來診時面色蒼白,疼痛難忍,呻吟轉側不安,舌質淡,脈沉細。證屬石淋。
治以利尿通淋,通絡止痛,取:膀胱俞(雙)、陰陵泉(雙),行白蛇吐信法,10分鐘左右疼痛逐漸消失,經觀察一天,未再發作。囑回家後多飲水,促進排石,一週後來告尿出4×4mm結石一枚。
4、牙齦腫痛
陳某,男,25歲,1992年5月8日初診。右下牙齦痛一週。經注射“青黴素”口服“止痛片”及中藥湯藥治療,痛止而又作,病灶區經擠壓後有黃色粘液流出,來診時牙齦紅腫較前加重,牙痛難忍,舌質紅,脈浮,證屬風火牙痛,刺頰車(右),合谷(雙),白蛇吐信,涼瀉法。針入痛止,在留針半小時期間,牙齦腫消退,經一次治療疼痛消失,告愈。
-
體會:
白蛇吐信法為鄭氏家傳針技之一。此法是集《內經》“齊刺”與“導氣針法”於一體的針刺法,但又不盡相同,齊刺法有散寒之效,導氣法有調氣之功。
白蛇吐信集二法之用為一體,雙針刺穴,取其增強針感,散寒治痺之功;臨床時可靈活使用,又加以熱補手法,散寒通痺之效更強;上下提插,直入直出,可引導逆亂之氣機,功同導氣法,而雙針齊刺,針感更強,調氣理痛之功更著,再據臨床辨證,虛寒者熱補,實熱者涼瀉,虛實不顯著者以導氣法行上下提插術即可。
其治肌肉,筋骨之痺痛是邪氣閉阻經絡之候,治胸腹臟器之痛是氣機逆亂之機。是故白蛇吐信法在臟腑痛症,經脈痺症方血,通過其散寒通痺與調氣理痛之功而能獲得顯著的療效。
附:小編邀請到鄭老再傳弟子演示白蛇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