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大家的嘴巴就忙起來了!燒烤、啤酒、小龍蝦、涼皮、涼麵、冰西瓜等等,都紛紛進入大家的肚子。
可這樣豪橫地吃個一段時間,很多人的脾胃就扛不住了,各種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胃病隨之而來。
有道是,“胃三分靠治,七分靠養”。
而說到養胃方法,那可太多了,按揉穴位便是其中一種。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幾個養胃護胃穴。
胃痛伴噁心、嘔吐,按內關穴
取穴:前臂內側正中,腕橫紋往上2寸(約三指橫寬)的中央凹陷處。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按摩內關穴,可宣通上、中、下焦之氣機,平衝逆之氣,使身體上下通暢,有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和胃止痛、寧心安神、疏導水溼等功效。
因此,內關穴是多種病症的首選穴位,如胸悶氣急、打嗝、胃痛、噁心、上腹痛、腹瀉等。尤其是對於胃痛伴有噁心嘔吐者,按揉內關穴最為適宜。
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暈車、暈船及孕期噁心、嘔吐。
操作方法:以另一手拇指置於對側內關穴做環形按揉,每次按揉3~5分鐘,不拘於時,可多次進行;力度以感覺酸脹為宜(在治療胃痛時以疼痛緩解為度)。
胃痛腹脹、消化不良、溼氣重
按足三里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還有個簡易的取穴方法:屈膝,手部張開虎口朝下圈住膝蓋,四指自然下垂、併攏,中指尖著處。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是胃的“下合穴”,即臟腑氣血在下肢的匯聚之處。
按揉足三里,有健脾益胃、祛溼、活血通絡、溫腎固澀、止瀉止嘔之效,對各種脾胃不適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消化不良、洩瀉、痢疾等。
操作方法:坐位,雙手分別在同側下肢取穴,食指點壓足三里穴,或者大拇指或中指輕揉、按壓,至穴位局部有酸脹感為度,每次約5分鐘。
一切脾胃之疾,按中脘穴
取穴: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即經絡中氣血最充足的地方),被認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有疏調臟腑、理氣和胃、化溼止嘔、行滯消食等功效。
-
開胃、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症; -
對於實性胃痛,可護胃、止胃痛; -
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防治便秘; -
理氣和胃、化溼止嘔,緩解腹脹、嘔吐等。
圖源/壹圖網
操作方法一:直接用拇指按壓中脘穴三分鐘,或用刮痧板(牛角梳背面等)刮拭中脘穴。每次3分鐘,每日3次。
操作方法二:坐位、立位、平躺皆可,右手掌根在中脘穴上做順時針按摩。每次5分鐘,每日2次。
注意:按壓時,力度要柔和而滲透,時間以疼痛緩解為度。
總的來說,按壓、按揉以上穴位,不但省心省事,不拘於時,容易堅持,而且效果良好。
但大家需清楚,按壓穴位主要適用於日常保養或應急,難以治本。如果本身疾病嚴重,且長期反覆發作,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願你天天吃嘛嘛香、身體棒棒!
編輯:初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