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熱越容易受寒,一箇中成藥,把後背的寒氣排出來

天氣越熱越容易受寒,一箇中成藥,把後背的寒氣排出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背涼背冷,比較常見的原因有營衛不和。

衛指的是衛氣,從名字可以判斷,衛氣大概就像衛兵,每天在外面站崗巡邏,肩負起保衛人體的職責。

但衛氣也需要營氣的配合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假如營衛之間相處不和諧,衛氣“失職”,不能很好地抵禦外界的風寒邪氣,就會出現後背發涼的現象。

這時候常用的中成藥是桂枝顆粒或者桂枝合劑,也就是把張仲景的桂枝湯製成了中成藥。

桂枝湯在中醫界的地位非同凡響,此方整體偏溫,我們大家總以為夏天天氣炎熱,不適合服用溫熱之藥,實際上,天氣越熱,反倒越容易被寒邪中傷,而絕大部分的寒氣都是由夏天的標配——空調帶來的,加上夏天毛孔張開,寒氣更是輕輕鬆鬆就進來了。所以空調可以用,但不要過度使用。

桂枝湯: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棗3枚、甘草6克。

中成藥桂枝顆粒、桂枝合劑。

桂枝源自肉桂樹,肉桂樹生髮出柔嫩的枝條,這樣的往往會被中醫拿來入藥。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樹木的嫩枝是向上的而且是處於生長狀態的,一方面預示著桂枝的能量很足,另一方面則說明桂枝藥性向上向外,有和營解肌的作用,解肌可以理解為,風寒邪氣經毛孔而入,桂枝可以把風寒從原路趕出去。

與此同時,我們再來看桂枝,桂枝入心,溫通心陽。心陽在上,陽氣向下傾瀉,實際上,心陽不但能向下,還能向後投射到背部,起到溫煦的作用。同時桂枝還擅長走上肢,走肩膀、手臂,所以肩臂冷痛也可以通過服用桂枝湯來調理。

白芍是芍藥的根,埋在土裡,向下延伸,我們平常關注更多的是盛放的芍藥花,花在中醫裡代表升散之象,而它的根卻是酸寒的,主收斂,根收得越好,花開得越漂亮。通常認為白芍有和營斂血的作用。

桂枝屬陽,有發散之性,符合衛氣的特徵;白芍屬陰,有收斂之性,符合營氣的特徵。桂枝向上,白芍向下,形成一個圓融的整體,而圓在中醫裡頭代表和諧的意思。綜合起來,桂枝加上白芍,一方面把風寒驅散,一方面調和營衛,儘快恢復衛氣的防禦職能。

剩下的三味藥,生薑、紅棗和甘草作用於中焦,也就是脾胃,脾升胃降,中焦也是一個圓,而且屬於人體的核心領域。脾胃的核心功能還體現在運化上,也就是說脾胃能把水谷精微轉化成營衛氣血,營衛之氣充足也是二者和諧相處,相互配合的重要保障。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以中間的小圓帶動外面一圈大圓,這樣的配伍可以說是相當精妙了。

有一個醫案,說的是經方大家劉渡舟先生曾遇一男士,此人近一個月以來就一直出汗,汗特別多,雖然出了汗,但後背卻是涼的冷的,而且僵硬、疼痛,從脖子到肩背都有這種感覺,導致後背總是挺不直,還怕風吹,風一吹更加難受。再有就是食慾不好,不想吃飯,也不愛動,渾身乏力,提不起精神。通過觀察舌象,發現其舌體胖大,舌質淡舌苔白。

於是以桂枝湯打底,又加了擅長解肌的葛根等,服用一個禮拜,各種症狀明顯好轉。

由此來看,桂枝湯應用的範圍太廣了,不僅僅是後背涼冷的問題,還有多汗,配上葛根,還能調理頸背部僵硬、牽扯的問題。

如果我們大家也有類似的困擾,別忘了用桂枝湯,讓後背溫暖起來。

若加葛根,用量在15克,可以直接加到方藥裡,也可以煎湯喝,配合中成藥。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