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莫輕瞧,護理加治療,龔老有話聊

感冒莫輕瞧,護理加治療,龔老有話聊

中醫書友會
第353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夏日炎炎,空調和冷飲侵襲的環境下,人們很容易感冒,如果處理不及時,易引起續發病,可能遷延成慢性難治,讓我們來學習龔老談如何護理和治療感冒~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談感冒的護理與治療

作者/龔去非


                             

簡介:龔去非1903—1993,男,湖北省黃陂人。主任醫師。1922年在漢口跟胞叔龔厚堃學醫,懸壺漢口;1938年到萬縣行醫,拜師冉雪峰先生8年;1958年調入萬縣地區人民醫院,任中醫科主任直至退休1973年退休。後被萬縣中醫學校聘為學術顧問,擔任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為全國第一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感冒病名始見於《仁齋直指方·諸風》,記載“參蘇飲治感冒風邪”,雖屬小病,由於容易流行蔓延,為害頗大。

身體健康者患之易愈,但可能屢次復感,影響生產和健康。加上許多常見續發病,可能遷延成慢性難治。

如續發鼻竇、咽喉、中耳、氣管等部位的疾患;先為急性,後轉慢性,或影響肌肉關節經絡而為風溫痺痛,或影響腎之主水功能而為尿赤浮腫,均可延成慢性,甚至危害生命。

對於體弱而有各種舊病者,則常引起舊病併發,或至於危殆。即專以感冒言之,餘常見感冒調治不善,延續半月左右,又見一例感冒經過50天。因此決不能輕視感冒。
餘常聽人說:“中醫會治感冒”,或說“中藥對病毒有效驗”,餘認為關鍵在於辨證正確,因勢利導。餘今所談,僅為對該病的護理及常見證型的治療,雖無高論,但確實用。
一、護理
普通感冒的發生多由睡眠不足、胃腸不好、精神疲倦等內在因素,造成“外邪乘虛入侵”而發病。

反之,在精神充沛、營衛調和的情況下,可以不發病,即使病亦輕微。與前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論斷是完全符合的。

因此既患感之後,就必須適當護理,注意休息。例如感冒初起,不斷流清涕打噴嚏,周身痠疼乏力,如能即時睡入熱被蓋內,避免直接吹風,喝些熱水,讓身體暖和,則流清涕噴嚏即刻停止。繼續安靜入睡香,一覺醒來即精神充沛,常能不藥而癒。
重者或已發熱,應加服湯藥,亦應如上護理,湯藥熱服,則藥效佳良。此前人所謂“溫覆微汗,驅邪外出”。反之,只服藥而不注意護理,病可能繼續發展。

二、常見證型及治療

  •  風寒型:

頭痛,惡寒,全身痠痛乏力,鼻流清涕打噴嚏,或者無頭痛惡寒,但鼻流清涕不止。

病機為風寒束表,餘均習用羌活、防風、川芎、白芷四味藥辛溫發表,宣通衛氣以祛邪。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如上述症狀加高燒,病機為風寒外束,鬱熱在裡,無論口渴或不渴,則於上述四味中加入清熱保津之品,如連翹、黃芩、黃連、知母、甘草,以透表清裡。

如上述症兼咽峽紅腫疼痛,再加射干、玄參清咽。咳加牛蒡子、射干。兼脘悶、噁心不思食,加藿香、半夏。四季均可用此法治療。

  • 半表半里型:

發熱午後升高,伴胃腸症狀,如苔白厚、脘痞、嘔惡、腹脹、大便稀等。病機為邪正相爭於半表半里,但重點在胃腸。餘習用:柴胡、青蒿、半夏、黃芩、知母、蒼朮、厚朴、茯苓、神曲。

若見苔黃幹、唇燥、口渴、神煩、大便數日不解、尿渾濁而短赤,則病機為邪從熱化傷津,用藥則又宜:青蒿、黃芩、知母、瓜蔞仁、半夏、黃連、枳殼、大黃、生石膏。

三、附案二則
  • 病案1:
吳某,男,59歲,港務局職工,1980年10月28日初診。      

患者從9月5日起病,門診診斷為感冒。打針、服藥、輸液歷50天不愈。白天低燒,夜間體溫38℃,餘用上述半表半里之第一方,3劑病如失。

  • 病案2:
吳平安,男,6歲,1982年6月1日初診。
患者持續高燒1周。醫院診斷為上感。
輕度咳,不喘,不出汗,不食,5日未大便,前幾日每天吐幾次,現在不吐,查唇朱而燥,睏倦,有時煩躁不安,咽紅,苔黃少津,中露朱點,胃脘及臍周壓之有不適表情。
診為胃腸裡熱傷津,表氣外閉,先予輸液(西醫合作),處半表半里第二方加薄荷。藥後6小時便通,隨即微汗熱退。翌晨,小兒隨家長走到門診,告之病已愈。

推薦閱讀

年老體弱或虛人的感冒常用方:參蘇飲

感冒病不小,臨床要重視:胡希恕治感冒,一篇講完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龔去非》丨編者/陳代斌、駱常義作者/龔去非丨薦稿/居業丨校對/李默玄、姜春顏編輯/居業、思含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