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更小,操作更精準,恢復更快,腸癌微創手術如何讓八十、九十高齡老人擺脫病痛,保留腸功能?
本期特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大腸外科學科帶頭人丁克峰,為您破解腸癌手術難點,守護腸健康。
01
腹腔鏡在腸癌手術的運用
如今,臨床上各種治療都在往微創化方向發展,腸癌手術也是如此。
腹腔鏡在腸癌手術中運用的十分之廣,各大醫院有85%到90%的腸癌手術都是通過腹腔鏡來完成的。
丁院長表示,其從2004年開始接觸腹腔鏡手術,見證了腹腔鏡在開始發展時的艱辛,見證了其多年來在技術和設備上不斷的提升和完善,如今腹腔鏡手術終於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
在腸癌領域,通過腹腔鏡完成的淋巴清掃和切除範圍完全可以達到甚至超過開放手術的水準。
不僅如此,腹腔鏡手術的顯示清晰程度十分之高,從而最大程度上降低瞭解剖時可能會對神經、肌肉、器官造成的損傷。
丁院長表示,腹腔鏡技術的運用大大提升了腸癌手術的治療水平,帶領腸癌外科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丁院長回憶道,腹腔鏡的顯示屏從一個9寸的小屏幕到如今的3D顯示屏,清晰度也大大提升,保障了醫生在進行分離、切割、治血時的操作效果。
在實際運用中,95%以上的腸癌手術都可以通過腹腔鏡完成,剩下的小部分的患者可能由於腸梗阻或解剖結構異常而無法通過腹腔鏡手術,只能選擇開放手術治療。
腸癌的開放手術是外科醫生需要掌握的一個基礎的技能,而腹腔鏡手術是其提升手術治療效果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02
腸癌的最新發展
微創技術不僅能夠直接運用在腸癌手術中,其還帶來了解剖上的完善和快速康復理念的進一步提升。
近十年來,臨床上大幅度的推行“快速康復”的理念,如鼓勵患者在術後24h儘量做到下床走路,或者能夠做到站著活動身體。
在以往,術後的患者往往會在床上躺上許多天,至少一週後才會下床活動,其恢復的週期比較長。
而如今,在快速康復理念之下,患者們活動得早,恢復得快,住院時間縮短,這對外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3D腹腔鏡或者達芬奇機器人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使外科醫生的“武器”得以不斷的更新和升級。
隨著技術和理念的進步,外科手術越來越重視保留患者器官的功能。對於腸道來說,除了最基礎的通道功能,其還有蠕動、收縮、容納菌群的作用。
所以,腸道手術在保證清掃乾淨的基礎上,還需儘量保留血管、神經、肌肉,進而腸道該有的功能。
除了以上3點,丁院長還表示,腫瘤的治療往往是綜合性的,外科醫生需要不斷的學習,甚至於親自投入科學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外科醫生需要具備全流程管理的能力、手術操作能力、綜合治療的理念,才能為患者帶去更好的治療。
本期《養生大國醫》專家| 丁克峰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大腸外科學科帶頭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副所長,浙江省醫學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抗癌協會理事,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
擅長結直腸腫瘤的綜合診治,尤其是大腸癌腹腔鏡及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微創治療以及結腸癌肝轉移等的綜合治療。
地址: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解放路院區腫瘤外科門診(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號)
時間:
週一上、下午(解放路院區)
電話:
0571-87783777(解放路院區)
點擊下方預約 直播開始前將提醒你↓↓↓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