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人有遭遇坎坷,或功名蹭蹬,或柴米憂愁,以致鬱結,胸懷兩脅脹悶,飲食日減,顏色沮喪,漸漸肢瘦形凋,畏寒畏熱,人以為因愁而成瘵也,誰知是肝氣不宣,木克脾胃乎。
夫肝木最喜飛揚,一遇寒風、遇憂愁,皆鬱而不伸也。然而肝氣不肯自安於不伸,於不伸之中而求其伸,於是上不得展舒以生心,下不得不刑剋而傷脾矣。脾土既傷,胃氣亦弱,胃氣既弱,而飲食自少,何能分潤於臟腑哉。人見其悠悠忽忽,不飲不食,疑是蟲之作祟,乃用消蟲逐穢之藥,肝氣不開,脾胃反損,愈加困頓,變成癆疾而死者比比也。
治法亦仍開其鬱結而已矣。方用順適湯:
白芍(一兩) 白朮(三錢) 人參(五分) 白芥子(一錢) 當歸(二錢) 鬱金(一錢) 陳皮(三分) 甘草(五分) 茯苓(三錢) 香附(一錢) 川芎(八分)
水煎服。
二劑脾胃開,四劑寒熱除,十劑鬱結之症盡散矣,二十劑全愈。
此方專入肝經,又能入脾、入胃,舒木氣之滯,宣土氣之沉,所以能奏功之神也。若欲殺蟲祛祟,此證本無蟲與祟也。甚矣,鬱癆之易治,無如人之不知治鬱何哉。
此證用適志湯亦效。
白芍 茯苓(各五錢) 甘草 枳殼 半夏(各五分) 砂仁(一粒) 神曲 香附 人參(各二錢) 蘇子(一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