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真不用1根釘子?

中國古建築真不用1根釘子?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264151635/answer/664620952


真的有不用釘子就可以建成的建築嗎?
中國古建築真的不使用一根釘子嗎?
答案是否定的。


01

中國古建築不僅大量使用鐵釘,也使用木釘。
為此,我特意做了一個視頻給大家說明。
古建築鐵釘的使用:

中國古建築釘子的使用概覽


02

“榫卯”技術並非中國獨創,古代世界各國都自發產生過榫卯技術。
比如,德國北部萊比錫出土的榫卯,距今已經7000年了。

用了一些透榫和羊角銷
建築形式是井榦式

古代西方國家木質建築的比例也是相當高的,建木房子也用榫卯。
而且西方木質建築技術發展至今未斷。
比如,我們中國目前流行的輕型木結構建築技術就來自於西方。

西方的輕型木結構建築
所以,“榫卯”技術是世界通用的技術,不是中國獨創的。


03

中國古建築中的釘子——
從材料上分為鐵釘和木釘兩類;
從用法上分為“兩入型”和“普遍型”兩類。


所謂的“兩入型”是指釘子位於兩塊板材之間,但不貫通板材。
形狀多為兩頭尖,中間粗。

“兩入型”鐵釘

兩入型的木釘在古建築裡更是普遍使用。
最常見的是“栽銷”。
我以南禪寺大殿(中國現存三座半唐代建築之一)斗拱為例作說明:


栽銷,顧名思義,是栽在板材上的木銷釘。
起到連接兩塊板材的作用。
從整個斗拱的“爆炸圖”可以看到所有的“栽銷”。


可以說,“兩入型”的木銷釘是斗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缺之不可。
沒有它們的存在斗拱是不可能穩固的。
所謂“普遍型”是指釘子由一個方向貫通多個板材。
形狀多為一頭尖,另一頭扁平。
我們平時見到的釘子基本都是“普遍性”。
關於“普遍型”的木釘,我還是以南禪寺斗拱為例:


當斗拱組合好後,為了讓斗拱更加穩固,工匠們還會用長木釘將整個斗拱貫穿。這個構件的名字叫做“拱栓”,作用類似於我們現代的螺栓。從功能上說也屬於釘子的一種。
除了拱栓之外,還有昂栓,作用相近,都是對穿型的長木釘。
PS:從這個角度上說,江湖上流傳的所謂“斗拱隔震論”是值得商榷的。有機會我會詳細說明之。


04

北宋《營造法式》曾記載多種類型的鐵釘:


以下是本人根據記載和數據做的,部分釘子形狀效果圖:

目前根據書裡的鐵釘尺寸
北宋的建築用鐵釘基本以方釘為主
每一種型號的釘子都有一到五個不同的尺寸
最長38釐米,最短2.5釐米
05

中國古人都在建築的什麼地方使用了釘子?
建築的屋頂是鐵釘的主戰場之一。

古建築屋頂鐵釘的使用情況

古建築屋瓦更是離不開鐵釘的固定。

周朝出土的瓦釘

出土的北魏瓦釘

鐵質瓦釘

故宮屋頂普遍使用瓦釘
除了屋瓦,博風板、懸魚、惹草等屋頂的裝飾物都需要鐵釘固定。

固定博風板的鐵釘

固定懸魚鐵釘

固定山面博風板的鐵質瓦釘

屋頂山面的各種裝飾物也離不開鐵釘的輔助


06

屋頂部分說完了,說說建築框架。
由於中國古人在幾千年的建築實踐中選擇了層疊式的建築結構,而這樣的結構幾乎不產生側推力。
所以古建築各個構件承受的拉力相對較小,所以節點產生的剪切力也就相對較小。
因此建築框架上一般使用強度比鐵釘小一些的木釘。

一座唐代風格木塔

木塔在結構節點上用到了大量的木釘

通身的木釘加固

南方民居建築木釘的使用
07

現代很多人認為“釘子”是現代的技術,甚至是西方技術,實則不然。
釘子算得上是中國古建築最最傳統的加固方式之一。
早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就產生過七種類型的榫卯,其中一種就是“釘銷”。

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地區出土的榫卯類型
釘銷技術是其中之一
所以,明明釘子加固是中國古代最傳統的建築技術之一,可偏偏很多人認為它是外來技術,並極力抹殺掉其存在感和貢獻,唯恐避之不及。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中國傳統榫卯中就有很多使用釘子的情況。
例如,用“釘”命名的“楔釘榫”。

楔釘榫
宋《營造法式》的蕭眼穿串:
甚至加三根釘的建築榫卯連接:
建築的平板枋的木釘使用情況:
甚至有些特殊的榫卯需要鐵釘輔助:
鐵釘和榫卯的完美結合

而建築框架使用鐵釘最多的要屬多層建築的樓板了,樓板在古代必須使用鐵釘固定。而且樓板的固定也是高層建築加強剛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著名的故事就是《木經》作者喻皓解決梵天寺木塔晃動的故事。


古建築鐵釘的使用包括匾額、門窗等小木作的固定,這裡就不具體展開說了。


08

綜上所述,“中國古建築不使用一根釘子”是一條偽常識。
正確的說法是中國古建築需要大量鐵釘以及木釘的輔助,才能創造如此燦爛輝煌的文化。

中國古建築的建造是古代多工種協同配合的結果,並不是某一項工種的“獨角戲”。

古時候,一個成熟完備的古建築施工團隊要同時具備:

石作、磚瓦做、木作、泥作、鐵匠作、漆作、彩繪等等一系列的工種和匠人。

這些工種匠人的協同配合最終才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中國古建築文化,缺一不可!

所以,什麼是真正的大國工匠?這才是!!

從這個角度講,使用鐵釘本該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們理應為之存在而感到自豪,因為它體現了古代先民多工種協同的智慧,體現了古人實事求是的精神。

抹殺掉釘子的功勞以及古建築多工種協同的存在,只突出一個工種,才是對古人的不尊重,也是對歷史的冷漠。


這是一張古代建築施工老照片。
每一根梁、柱上都有許多根鐵箍加固而這些鐵箍上釘著密密麻麻的鐵釘。
這是至少宋代開始到了後期成了古建築建造的普遍用法(防開裂、小材拼接大材),一直延續至今。
一旦填縫彩繪以後,這些工種配合的痕跡就都完美隱藏起來了,默默付出著自己的功勞。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些工種從來沒存在過呢!
我非常喜歡這張圖片,因為它體現了古人無比的智慧以及多工種協同配合的結果,分享給大家。

 

喜歡這篇,點我關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