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蔡校長說:光喊口號,振興不了中醫,此文章轉發至書友會時,有位醫生同行留言說“真正醫術好的中醫,因為吃幾副藥就好了,所以沒患者”——點贊認同的還不少,真的是這樣麼?對於有門診量瓶頸的醫生,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破局呢?讓我們一同回顧林老師的分享吧~
年輕中醫做好這“6個關鍵點”,提高門診量,不坐冷板凳
我和很多醫生探討過這個問題,大部分醫生面對門診量瓶頸時,普遍的共識是:一是認為醫術水平不夠,得努力學習,讓自己的醫術水平更高;二是覺得自己沉澱時間不夠,再等等自然就好了。
不管是醫術提升,還是病人量沉澱,最終都形成成了中醫行業裡一個“共識”——青年醫生,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準備。年輕醫生總得沉澱個10年以上;這個行業需要慢慢沉澱,不能急等等。
這背後的潛臺詞是:年輕中醫師,門診量少,其實是正常的。不是我不行,這是所有人的共識,是中醫行業的特性!
但是,我還問過醫生們另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到底需要沉澱多久,醫術水平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基本可以呢?多數醫生給不出確定性的答案。
曾經,我也以為中醫需要慢慢沉澱。但認真思考後來發現不對。中醫根本就不是一個靠熬資歷能夠熬出頭的行業,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庸醫到老還是庸醫。
沉澱,是建立在正確的方向上,用正確的方法的。“十萬個小時”理論告訴我們,在一個任何一個事情上的專注“十萬個小時”,都將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十萬個小時,大概11年(算上大學五年,即畢業六年時間),這是沉澱時間的上限,不是下限,而這十年是線性增長,而不是停滯不動的。
所以,如果你大學畢業後,臨床沉澱了三五年,門診還沒明顯起色,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改變,依然認為時間沉澱夠了就有結果,那麼,大概率再過10年20年,門診量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們中醫裡類似的案例多不勝數啊,值得警惕啊。
二、十年冷板凳,不是行醫必然規律
我們看歷史上的中醫名家,多數是年少成名,例如:三國時期,華佗帶著醫療小組各地行醫時30出頭;北宋“兒科之聖”錢乙,37歲時即名滿天下;明朝李時珍30歲時已是當地名醫;清朝葉天士24歲之後即醫名大振;民國蕭龍友,22歲在四川抗擊瘟疫,一戰成名。類似的案例舉不勝舉。
大家可能會說,這些都是天之驕子,我們怎麼能比呢?如果你真這麼想,你心氣上就輸了。有一句話叫:不想成為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成為名醫的醫生,不是一個好醫生。
在看看我們身邊,年紀輕輕就成為當地名醫的比比皆是。我認識的,35歲以內,日均門診量30-100人的青年醫生,就有將近五十人。單純在廈門、泉州,我知道的就有20多人。
其中,我非常欣賞一個泉州的醫生,今年三十多歲,現在自己一個人一個月營業額能做到80多萬,日均門診基本都100人次以上,甚至在疫情期間也沒受太大影響。
他出名很早,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約不上號了。他就是行醫思維很厲害,很聰明的一個醫生,超級會講故事。我知道的山東這樣的青年醫生也很多,也很猛,一天看100多個。
我們往往把眾多的現象當做“傳奇”,對應的就是給自己的認知上了一道枷鎖——他們不是一般人,我做不到。卻不去探究每一個現象背後的本質邏輯。
更甚者,還會酸酸的說一句:他運氣比我好,或者師承比我好,或者比較會宣傳,比較會溝通等等。總而言之,理由多多。
但我剛才提到的這些青年中醫,很多都是我一路看著他們成長的,從開始學習,跟師,自己摸打滾爬,不斷突破自我的邊界,極其包容,好學,善於自我糾偏,共情能力極強,非善於和病人構建信任。通俗說,他們的行醫思維極強。
同道們啊,不讓古人,謂之有志;不讓今人,謂之無量。如果一個醫生喪失了追求卓越的心氣,怎麼可能會有中醫自信,也註定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中醫。
坐十年冷板凳,是學術態度,但不是行醫的必然規律。
所以,我今天首先要跟大家強調一點:門診量少、發展陷入瓶頸,不是中醫行業的正常現象,也不僅僅是靠時間沉澱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大概率是我們行醫的方法上,出了問題!
三、定位策略:專科還是全科?
青年醫師,有一技之長,怎麼快速獲取首批患者?我給大家的方法——通過定位策略,實現破局。
我們先講個扁鵲的故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痺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
大家看到的是扁鵲醫術高超,能看婦科、耳目痺、小兒科等;我今天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享一下,扁鵲這個案例是典型的定位理論的應用。
-
第一,隨俗而變,非常高明的市場運營策略。
扁鵲不糾結於自己會什麼,而是老百姓需要什麼。這就是我們現在一直說的:以客戶為中心啊!所以,到邯鄲聞貴婦人,就做婦科;來到咸陽,就做兒科。
扁鵲的醫術會治的病很多,為什麼不宣傳什麼病都會治呢?因為溝通成本大啊。所以,隨俗而變,說的就是隨著市場需求變化,行醫策略也要變化。
-
第二,疾病定位,精準切入市場。
扁鵲超級清楚,誰是我剛到一個新市場的第一個客戶——降低溝通成本,快速佔據客戶心智,匹配需求,這就是定位理論啊。
市場空白,需求旺盛,溝通成本非常之低;且能夠一下子抓住市場的核心需求,符合剛需、痛點、廣譜、高頻的四大爆款特徵,所以啊,扁鵲能夠成為名醫,除了醫術高超之外,也離不開“隨俗而變”的行醫智慧。
通過扁鵲的案例,我們總結一下定位的要點:
首先,要立足於自身醫術能力,如果定位的疾病自己接不住,反而是壞事。
一個醫生的壞口碑,往往是從接超出能力範圍的疾病開始的。
其次,立足常見病,市場廣譜,痛點,剛需。
其三,溝通說服成本低,決策成本低,口碑裂變快的疾病。疾病風險係數不大,但容易見效的疾病。
很多人認為中醫不分科,從學術上我是認同的。但我們要承認,從實際的臨床中,每個醫生哪些病看得多,對疾病規律的把握經驗不同,療效還是有差異的。
所以,找到自己的專長,長期專注專長領域,有利於放大優勢。
很多醫生不願意只專注某類疾病,另一個原因是覺得什麼病都看,總比只會看一類病更容易有病人,因為疾病範圍廣。
實際這是對定位的重大誤解。定位,是立足你的能力,針對病人而言的,目的是在某一個領域裡塑造專業標籤,佔據病人心智,成為病人的首選。
假設你定位疼痛,是否可以看脾胃呢?當然可以,只要病人來了,願意找你看,你也有把握,為啥不呢?
定位,解決的是病人的溝通成本和決策成本。
另外,哪怕真的專注於某一類疾病,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中醫裡很多,送子觀音,兒科聖手,不都是如此嗎?我們老家有一個只看痔瘡,門診量也非常高。
關於定位,我們課程中還有專門的兩堂課程詳細分享,定位的三大原則,以及常犯的錯誤和案例等,時間有限,這裡就不繼續展開了。
四、複診率高、為什麼門診量上不去?
定位,可以幫我們執業時間比較短,門診量比較少的大夫快速打開局面。但還有一種門診量瓶頸,就是執業多年,複診率不錯,甚至特別好,患者粘性也挺強,反饋的療效也不錯,但不論怎麼學習、門診量還是不溫不火,卡在那裡上不來。
我們就有一個醫生,複診率全醫館最高,醫生極度自信,認為自己的療效也可以,但就是長期門診量卡在10人左右每天。大家知道為什麼嘛?
因為他的總門診量中,有80%的門診量是10%左右的病人創造的,通俗說,就那麼20來個人,不斷在這裡治療。
這個醫生的瓶頸就是門診量結構不合理,這就是我要給大家提醒的第三個關鍵——門診結構問題。
這個醫生一點都不覺得自己門診有問題,直到我給他分析了門診數據——他的初診流失率幾乎達到70%,初診少,且流失大,複診幾乎依靠一小部分病人維持,這就是他門診一直不溫不火的原因。
對於門診結構的理解不足,讓醫生看不到自己70%以上的初診流失率,也忽視了這背後的潛在風險。
這類醫生我們按門診人次看,可能數據很漂亮,然而一旦這部分持續來看診的病人好了,或者不來了,門診量就會有斷崖式下跌。
那麼,什麼樣門診結構才是合理的呢?
如果已經執業5-10年以上時間的醫生,初複診比例,三七開是比較健康的狀態。注意,這裡說的比例是病人人數的比例,不是門診人次的比例。
如果幾乎都是複診,而初診很少,甚至沒有,那麼說明你口碑裂變不行,病人推薦新的病人少;
如果初診病人多數只看一次就不來了,流失率高,那麼說明你診療交付不行,也就是你缺乏看診過程中取得病人信任的能力,行醫接診方法存在問題;
如果你的複診率很高,且多數複診病人只看了一兩次,未完全看好就不再來了,那麼,大概率是診療交付中,定階段目標的部分沒有做好。
所以,對於有門診瓶頸的醫生,我們要想打破門診量的瓶頸,首先要辨證論治,是結構問題?還是複診率問題,或者是留存率問題?不同問題採取不同措施。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推薦閱讀
掃碼免費領取
↓林志欣老師公開課回放↓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