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總得因為各種事一忍再忍。
就連內急……也不例外。
便意就像一陣風,說來它就來了,然而排便條件卻不是時時具備的。
無論是旅遊找不到衛生間,還是家裡衛生間暫時騰不出空的時候,都需要考驗自身的意志力。
憋大便有什麼危害?每天幾次算正常?如果不正常了該怎麼辦?
01
1每天大便幾次算正常?
人的糞便是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的最終產物,包括食物殘渣、大量細菌、脫落的腸上皮細胞、膽色素衍生物等成分。
正常情況下,人排大便的頻率為每週3次至每日3次,糞便量大約100-200g/日,含水量60%-85%,其排出時呈黃褐色圓柱形軟便。
浙江醫院肛腸外科主任陳邦飛主任醫師表示,正常的排便包括便意和排便2個過程。直腸壁受到壓力刺激後可產生神經衝動,其上傳至大腦皮層就會引起便意。
若條件允許,則發生排便反射,即肛門括約肌鬆弛,腹壓增高,促使糞便排出。若環境和條件不適宜排便,便意可受到大腦皮層的抑制,即憋大便。
02
憋大便有什麼危害?
被“憋回去”的大便所含的水分又被腸道重新吸收,導致大便的體積變小,人們的便意就會暫時消失或減輕。
把大便“憋回去”,體積不斷減小,然後啥事沒有?殘酷的現實是,憋大便的危害包括這幾個:
醫生提醒,這種不良的憋大便情況,偶爾還好,如果經常這樣,時間長了就會引起習慣性便秘。
而大便困難,排便時間延長,很容易繼發肛裂、痔瘡、肛乳頭增生等肛門部疾病。
另外,“臨床上我們經常碰到便秘病人伴發腸道息肉性病變,長時間會有癌變風險。”有臨床報道便秘病人發生結直腸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4倍。
糞便在體內長時間的瀦留,會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腹部脹滿、噯氣、口苦和肛門排氣較多等現象,不僅給生活造成困擾,長時間下去還會影響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
此外,努力排便會使血壓升高,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概率也增加了。特別是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晨起排便時切不可太過用力。
03
便秘,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很多人偶爾排便略微困難,就認為自己便秘,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醫學上的便秘指的是排便次數減少,即每週少於3次,糞質乾燥堅硬,排便費力。便秘一般是指功能性便秘,即由胃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腸道不協調運動引起的便秘,而胃腸道結構無異常。
便秘的原因主要是這兩種:
排便習慣不良
不規律的排便、憋大便、排便時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會導致便秘。尤其是反覆多次憋大便,會導致大便通過腸道的時間延長、排便的次數減少、直腸的感覺功能減退。
不良飲食習慣
攝入的食物過少、食物中缺乏足夠的纖維素或者飲水不足,均可導致腸內糞團的量不足以刺激腸道的正常蠕動,腸內容物轉運減慢,從而導致便秘。
04
想要排便更通暢,試試這樣做
多喝水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便。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健康成年人每日水分攝入大概需要1500~1700毫升。夏天或者體力勞動消耗較大情況下,攝入2500毫升左右也是可以的。
飲食上可以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飲食結構對大便影響較大,應多攝入纖維豐富的食物,如芹菜、胡蘿蔔、魔芋等可以幫助大便成形,蔬菜中含的鞣質,也可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長期久坐、久站的人,更應積極運動。
每天定時排便,即使沒有排出來,也要定時蹲廁所,如廁時最好不要玩手機。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心態,避免長期緊張焦慮,不良情緒也會影響排便暢通。
來源:浙江醫院
點擊下方預約 直播開始前將提醒你↓↓↓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