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度退出北約,為什麼後來又重返北約?

法國一度退出北約,為什麼後來又重返北約?
在北約裡,法國似乎很愛唱反調,甚至曾經一度退出北約,不過又加入回來了,到底是咋回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和美國由合作走向對抗。美國為了圍堵蘇聯,提出建立歐美共同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倡議。法國等剛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來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得美國的經濟支援,積極支持美國。

北約是實現歐美共同防衛的國際軍事組織,因此掌管軍隊指揮和訓練的“軍事一體化機構”在北約處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949年北約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協定成立

1949年,法國作為創始國加入北約。法國和北約度過十幾年的親密期。60年代,隨著法國自身實力的增強、戴高樂主義的盛行以及對外政策的調整,法國決定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

冷戰結束後,出於對國際形勢變化的考量,法國在2009年再次重返北約。這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北約成員國

妥協的法蘭西難忘光榮傳統

法國曾是歐洲歷史上一個赫赫有名的強國,執掌歐洲大陸霸主的位置多年。17世紀法王路易十四當政時,法國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在法國蒸蒸日上的時候,歐洲大陸的德意志和意大利還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

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先是通過遺產戰爭打敗西班牙,然後經過法荷戰爭打敗荷蘭。連年的對外戰爭,讓法國確立了歐洲大陸最強國的地位。

1672年路易十四發動法荷戰爭,領軍渡過萊茵河的圖像

到了18世紀末,君主集權的封建主義阻礙資本主義發展,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君主制被廢除,法國成立民主共和國。

大革命後期拿破崙當政,法國積極對外輸出民主共和觀念,沉重打擊歐洲的君主制,法國大革命被譽為當時是資本主義革命中,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1789年7月14日,法國革命者攻佔巴士底獄

隨後法國積極在世界搶佔殖民地,建立起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帝國。法國的榮耀一直延續到德意志統一戰爭。1870年,普魯士為實現德意志的統一,與法國爆發戰爭。最終法國失敗,喪失歐陸霸主地位,歐陸進入多強並立時代。德國先後挑起一戰和二戰,導致西歐走向衰落,法國在二戰中死傷人數達到150多萬,工農業生產下降了55%。
為此,美國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通過經濟援助的方式重新恢復西歐的經濟實力。
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國家

1949年,美國還提出了建立軍事聯盟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來共同防禦蘇聯的倡議,英法等歐洲傳統強國迫於無奈,只能追隨美國的腳步加入。

剛開始北約是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防衛協作組織,由美國人擔當北約盟軍最高司令。根據協議,盟軍司令可以統一指揮駐紮在歐洲的所有北約國家部隊,這樣美國就將北約的軍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法國則積極配合北約的部署,不僅為北約提供大量的軍事力量,還提供多處軍事基地和戰略港口。但法國的加入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是迫於情勢。作為一個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大國,法國也不甘心居人之下,等到時機合適它會再次追尋大國的地位。
謀求大國地位,退出北約

在美國的援助下,50年代後法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工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但50年代中後期法國由於陷入了阿爾及利亞殖民地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終導致法國內閣更換不斷。

阿爾及利亞戰爭

在美蘇主導世界格局的局勢下,法國依舊在世界局部地區保持著影響力,特別在非洲和中東。但真正讓法國喪失領導力和影響力的,當屬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

埃及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蘇伊士運河曾由英法共同管理

英法為了獲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聯合以色列對埃及進行軍事打擊。但在美蘇的強大壓力下,英法最終失敗,埃及獲得蘇伊士運河的主權,英法接受停火協議。這次事件讓英法的顏面盡失,標誌著美蘇實質上成為中東和世界的主宰力量。

在重重危機之下,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美蘇兩極格局愈發強化,法國社會對“法蘭西帝國”的未來深感憂慮,戴高樂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認為作為一個長期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大國,法國不應該是北約中的普通一員。

戴高樂提出了自主的外交原則,獨立的防務觀以及“歐洲人的歐洲”的觀點。他的追求和美國想要支配全球的戰略相沖突。

戴高樂

核武器作為二戰後最具有戰略威懾的武器,是很多國家想要擁有的,尤其是英國在1952年成功製造出核武器深深刺激了法國。法國認為想要重建大國地位,就必須獨立掌握核力量,但是美英不僅拒絕和法國共享核技術,還嚴格控制這項技術。

經過努力法國在1960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繼美蘇英之後第四個掌握核武器的國家。
有了核武器的法國在和美國談判的時候越來越強硬,法國要求提高自己在北約的地位,提出北約由美法英共同指揮的想法,但法國的提議被美英拒絕。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但1949年,蘇聯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50年代末,美蘇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核均勢,這就使得戰爭難以爆發。到了60年代,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在與蘇聯的爭霸戰爭中處於防守的狀態。
在法國看來,美國控制北約來對抗蘇聯,一旦雙方發生戰爭,那麼法國就會成為蘇聯從東德進攻的首要目標,淪為美國的棋子和炮灰,法國對美國能否保護好自身的安全產生懷疑。

法國為了重建世界大國地位,通過撤出法國在北約中的駐軍的方式,迫使美國將北約的指揮權讓給它,但是法國的抗爭並沒有取得任何效果。

1965年,北約部長級會議在巴黎召開,會議上美國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對北約軍事的控制權,這成了法國加快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的催化劑。

法國退出前,北約在法國的空軍基地分佈

1966年,法國單方面宣佈正式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要求北約軍隊撤出法國,總部搬離巴黎。雖然美國對法國的行為採取了一定的報復措施,但法國依然堅持退群並要求美軍撤走。1967年,駐法美軍全部撤出法國。

當然,法國只是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法國的北約觀察員等其他身份還被保留著。作為以軍事防禦為目的北約,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實際上就相當於退出了北約。從此之後,法國成為北約第一個不參加軍事行動的成員。

靈活應變,重返北約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意味著擺脫了對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依附關係,使它成為美蘇兩極格局下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

退群后,法國的外交不再受美國的把控,更加獨立自主,它主動加強和蘇聯的交流。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蘇聯,雙方簽署《法蘇宣言》,宣佈促進歐洲各國關係正常化,尊重各國的獨立,緩解了法國來自於蘇聯的壓力。

戴高樂1966年訪問蘇聯

法國奉行的“戴高樂主義”,強調法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以及在國際機構中的主導權,並且堅持“歐洲人的歐洲”的防務觀念。因而從50年代開始,法國就謀求法德為中心的歐洲聯合,實現歐洲一體化。

在戴高樂的領導下,法國與聯邦德國實現了和解,這為之後的歐洲聯合鋪平了道路。到了60年代,法國與意大利、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五國簽署條約,決定在1967年成立歐洲共同體。

1973年歐共體成員國

以法德為核心的歐共體(歐盟前身在70年代迎來了它高速發展的時期,到70年代末歐共體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美國,美國獨霸世界經濟的局面,變成了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崛起的歐洲開始謀求在世界上的地位,成為了美蘇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

隨著歐共體的壯大,它在國際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作為創始國的法國一直在歐委會中佔據著要職,保留著“戰略性”的職位。在無法單獨挑戰美蘇任何一級的情況下,法國越來越覺得,與其單打獨鬥,還不如在國際機構中掌握主導權,這對法國施展全球影響力至關重要。

隨著歐洲的重新崛起,法國開始重新思考其究竟在國際上應該站在什麼位置,是要單獨成為某一級,還是在某一級中成為一個主導國家?

而蘇聯卻在走下坡路,最終在1991年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北約開始擴大其規模,吸收了前華約國家、獨聯體、波羅的海以及波蘭等東歐國家,其中很多是歐盟國家。

北約的擴容過程

北約的成立,最初是防範蘇聯,蘇聯解體後,北約開始轉型,逐漸變成全球性政治軍事組織。

法國因而也重新思考了其在北約中可以獲得怎樣的主導力。經過歐盟長期的實踐,獲益匪淺的法國覺得,加入北約或許可以讓法國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法國儘管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但還要承擔北約非軍事預算的15%,在成員國中僅次於美英。儘管投資不菲,法國的退出讓它只能長期做一個沒有任何決策權的普通成員。

隨著歐盟和北約聯繫的密切,法國意識到,若不能在北約中發揮主導性作用,那就會損害它在歐盟中的地位。因此法國重新審視了與北約的關係。

從90年代開始,法國積極向北約靠攏,1992年,法國在單獨干涉波黑內戰失敗後,就曾同意將駐波黑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北約。
到了21世紀,法國迴歸北約的進程加快。2009年,法國時任總統薩科齊宣佈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從退出到重返,體現了法國在看待自己國際地位的問題上不同考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