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
一代大醫朱丹溪曾說過:“梔子瀉三焦之火。”
梔子是梔子花結的果實,梔子花潔白且花香濃郁,不過,作為觀賞植物的梔子花是不結果的,入藥用的通常是山梔子果。山梔子花也是潔白的,也有香氣,但它是單瓣,花瓣平鋪展開,在清冷寂靜的山中獨具風采。由它結出的果實才是中藥裡的梔子。
很少有這樣一箇中藥,能清上中下三焦鬱火,梔子就可以。
三焦首先是一個通道,可以運行水液,身體的廢水經三焦調節,最終通過小便排出,梔子就利用這個過程實現清熱瀉火的目的。也就是說梔子清熱是引熱自小便而出。另外,我們的心肝脾肺腎等等也都屬於三焦,從這個角度來講,梔子能夠有針對性的清理五臟六腑產生的火,比如,龍膽瀉肝湯,用梔子清肝火,梔子豉湯又用它清心火。
而說到清胃火,比較經典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瀉黃散。黃代表脾胃,脾胃伏火用瀉黃散。雖然是清熱的方子,但是很平和。我們知道宋朝有一位很厲害的兒科醫家錢乙,錢乙創立此方,最初是給小孩子用的。既然是給小孩用,當然也就不能那麼猛。
瀉黃散:梔子3克、石膏15克、藿香21克、防風12克、甘草9克
打成細粉,一次3克,一天3次,溫水沖服。
梔子清熱,引熱從小便而出。
石膏也是清熱的,在外感溫病的治療中大有用武之地,而且通常是作為君藥出現,是發揮主要作用的一個藥。
從石膏和梔子的組合中我們感到似乎少了點什麼?少了點靈動。
我們在前面提到,瀉黃散主要針對脾胃伏火,伏火有個特點,它作風低調,不招搖。怎麼理解?
伏火就好比伏藏在灰燼下的炭火,當我們把水澆在上面,我們以為它熄滅了,實際上只要輕輕把手湊過去,還是能夠感受到它溫熱的氣息,以及那種凝聚在深處的蓄勢待發的力量,一旦把燃料給到它,它就會燃燒起來。也就是說,伏火雖然勢頭不猛,但日久綿長。
所以對付伏火,只靠清熱很難好徹底,最妙的法子是往外散,配合升散、發散之藥,把蓄積的熱散出去。這就需要用到風藥。
大自然中最靈動的東西是什麼?是風。風吹起了塵土,吹走了烏雲,風把萬物吹來吹去。中醫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發,認為應該加一點風藥,於是選中了防風,防風雖然不是君藥,但用量著實不少。而且在眾多的風藥裡,防風是比較滋潤的,用防風升散鬱火,又不用擔心損耗津液。
除了防風,前面提到的石膏也有一定的發散之性。
然後是藿香,對藿香的認識大概是從藿香正氣散開始的,這個方子製成中成藥以後,因為服用更方便了,用的也就更多了,特別是炎熱的夏天,一定要在家裡備上點,關鍵時刻用得上。藿香芳香化溼,既能治脾胃裡的溼,又能治脾胃裡的氣,使氣機通暢,鬱火得以發散。
三個藥加在一起,充分踐行“火鬱發之”的理念。
甘草清熱解毒,兼調和諸藥。
最終組成了這樣一個靈動又不失嚴謹的方子,此方可以調理嘴唇乾裂起皮;口腔潰瘍;口乾口渴口臭;善飢,就是容易餓,但吃不下,吃不下是伏火,吃得下那就是實火了。
目前來講,市面上比較接近的中成藥是藿香清胃膠囊。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