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3月,正在四川的法國傳教士兼生物學家譚衛道(Armand David)從雅安寶興縣一名獵人手裡得到一張奇怪的動物毛皮,顏色黑白相間,看上去挺像熊,於是達維德便按動物學林奈命名法稱呼其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後來,他將收集到的更多該動物標本送給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大佬”米奈—愛德華茲(A.Milne-Edwards)。愛德華茲在仔細研究後,發表了《論西藏東部的幾種動物》,認為“就其外貌而言,它的確與熊相似,但其骨骼和牙齒與熊有區別,而小熊貓(Panda)和浣熊相近”,因此他主張將“黑白熊”改名叫作貓足獸,便是中文學名“貓熊”的由來。
“貓熊”變成後世的“熊貓”,據傳源自一樁有趣的烏龍事件:20世紀40年代,我國在重慶北碚自然博物館首次展覽大熊貓標本,可能標註者是西方人或深受西方影響,標籤上的中、拉丁文標註順序為左至右,而時人都按中國傳統讀法從右至左將“貓熊”念成“熊貓”,從此(大)熊貓便成為此種動物的正式名稱。
雖然名稱被定下來,但生物學家對它到底該歸於何屬何科又發生了爭論。1929年,英國生物學家波科克(R.I.Pocock)提出,大熊貓鼻端裸出部為發達顆粒狀皮膚連成的上唇,鼻孔下不見熊科動物的橫溝紋,前後足長度相似,並且前足有較大足墊,這些特徵都足以讓它從熊科和浣熊科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大熊貓科;而另有人認為大熊貓和小熊貓有六點相似,應該有親緣關係,個體大小和食性可能只是一種與熊類趨同的現象,也有人認為應該歸屬於浣熊科。美國生物學家戴維斯(D.Dwight Davis)在解剖的基礎上認為:“大熊貓僅僅是一種高度特化的熊,所以大熊貓可以放在熊科,或者對它與熊的差異予以足夠的承認,則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科。”我國生物學家潘文石也通過比較研究後認為,大熊貓應歸於熊科,但應獨立為大熊貓亞科大熊貓屬——正是今天科學根據大熊貓和熊染色體帶型對比而得出的結論。
光是最為簡單的命名與分類就讓生物學家撓破頭皮,由此可見大熊貓不光是外形與眾不同,就動物學層面來說也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動物,成為舉世矚目的明星實屬必然。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中工作人員正在看護大熊貓幼崽
生物學家眼中的大熊貓“萌點”
大熊貓為什麼如此可愛?
普通人大概會回答說因為它體形胖乎乎顯得憨厚,而行動起來又滑稽可笑;耳朵又大又圓讓整個頭部圓滾滾很可愛;黑眼圈加上黑白分明的皮毛顯得對比分明,云云。但生物學家對此會給出一個情調全無的“直男”答案:熊貓體形並不算大,動作憨態可掬是因為它前後足都是內八,行走蹣跚;耳朵又大又圓是為了讓聽覺更為敏銳;頭部圓乎乎是因為它吻部較其他熊科動物更短;黑眼圈是為了掩蓋視力不好的真相,身上黑色毛皮是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吸收熱能,加快末端血液循環……總之,人家才不是為了吸引觀眾而刻意長得這樣萌的。
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孵化器中一隻大熊貓幼仔正張著嘴尖叫
其實同為熊科動物,大熊貓在體形上的確不算出眾,野生大熊貓的體重約在60到73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110千克,一般體長120到180釐米,肩高65到75釐米,胸圍87到89釐米,臀高64到65釐米,後足長12到20釐米,耳長7.2到11.5釐米,尾長11.5到20釐米,從體形上看大體同中小體型的亞洲黑熊水準相當,同熊科霸主棕熊和北極熊完全沒法比。
相對而言,人工飼養的大熊貓體形較大,普遍能達到80到125千克左右。有記載以來最重的一隻大熊貓是1957年5月贈送給蘇聯莫斯科動物園的“平平”。它來自雅安寶興縣,和“磧磧”一起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次走出國門的“國禮”送給蘇聯。由於在莫斯科極受優待,每天能有2千克米飯或牛奶煮的燕麥粥、100克白糖、400克果汁、500克竹子芽和竹葉、2個雞蛋,還有它喜歡的果汁、甜茶、胡蘿蔔、白樺樹和柳樹的嫩枝葉供應,因而“平平”居然長到181.5千克,創下紀錄。
同其他熊相比,大熊貓不善於奔跑和跳躍,行動看上去總是很笨拙憨厚,從形態來看是由於它前後足內八的緣故。而從進化的角度看,應該是同它們以竹子為主食沒有必要捕獵的結果。不過大熊貓只是活動不如其他食肉動物那樣敏捷,但人家畢竟還是熊科動物,全身關節極為靈活,而且四肢粗壯有力,往往能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動作,比如用嘴舔咬胯部和尾巴,在樹上耍雜技等。其實,它們在野外不僅善於攀爬樹木,就連在佈滿潮溼苔蘚的巖崖上也能行走自如,甚至還會游泳——人們在臥龍自然保護區就發現有大熊貓渡過水流湍急的皮條河,在青川縣觀測到大熊貓遊過白水江,在平武縣看到它們橫渡涪江。當然,山洪暴發的情況下,它們還是無法逆天的。
天津動物園的大熊貓“喜樂”
大熊貓頭部看上去很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它吻部較短,但人們卻不可小覷這小短吻,裡面全是發達的咀嚼肌肉,使得它咬合力驚人,斷竹啃鐵都不在話下,不愧名字中帶的“熊”字。只不過,大熊貓嘴唇的形狀馬上又“背叛”了熊族:上唇的正中線上有一條短而垂直的深溝直達鼻隔,酷似兔唇,鼻墊像貓,完全與熊相異,而且大熊貓鼻腔相對熊而言較大,顯然是為適應高山空氣稀薄處生活而發生的演化。
對普通人來說,大熊貓直徑5釐米左右的黑眼圈讓它顯得尤其可愛,但生物學家卻發現一個讓人“震驚”的真相:在大熊貓的大黑眼圈層層包裹下是一對很小的眼睛,瞳孔為縱裂狀,就像貓的眼睛。不僅如此,大熊貓視力很差,行動更多是依靠嗅覺和聽覺,甚至就連吃竹子也不是先看,而是先聞一聞。這種習性倒是給它帶來一個好處,那就是在黑暗環境它們也能聞出竹子的鮮嫩與否,可以毫無壓力地大快朵頤。其實,視力弱也可能是大熊貓進化所帶來的結果,高山竹林中光線幽暗,大熊貓在其間行動,真不如多依靠嗅覺和聽覺辨別動靜。譬如哺育期裡的雌性大熊貓為了安全,往往會將幼仔藏起來,相較而言聽覺更重要,而發情時期的雄性大熊貓想要知道異性動情程度,嗅覺也遠比視覺更可靠。
對大眾來說,大熊貓黑白分明的皮毛顏色也是它的萌點之一,但人們自然也會產生疑問,如此明顯的撞色外表在野外會不會太過明顯?答案可能出乎意料,大熊貓生活在氣溫10℃、溼度為70%到80%的高山環境中,多為密林或雪地,此環境下黑白的毛皮基調色反而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此外,氣溫低、溼度高的山地往往多雨雪天氣,對其他動物來說或許是酷刑,但對大熊貓來說卻甚是舒適,原因就在於他們那身黑白皮毛可以充分防雨雪防低溫:毛又粗又長,堅實略帶彈性,分佈平均,臀背部的黑色毛長約35到45毫米,背肩部毛長約50到70毫米,而胸腹部的毛髮長的能到100毫米,委實厚實。而在毛髮之下,大熊貓還有一層厚4到6毫米不等的皮膚,最厚的墊皮可厚至1釐米,皮下組織為帶有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還有大量皮膚腺分泌物、油脂對毛髮起到保護作用,不僅讓大熊貓看上去總是毛髮光亮,更讓它們能夠安臥於雪地中酣睡而不用擔心危險。畢竟,在高山之上,能對大熊貓造成威脅的大型獵食動物想要保持體溫都已經不甚容易,若是還要激烈運動捕食,也未免太得不償失了——大熊貓算是素食主義者,身體脂肪含量不高,對捕食者來說沒有油水。
胡錦矗(左)與喬治·夏勒在野外發現大熊貓“珍珍”在一棵空心樹中的產仔洞穴
總而言之,普通人眼中大熊貓的萌點,其實在動物學家眼中都有著科學解釋,而且當人們瞭解大熊貓萌點背後的動物學原理之後,恐怕也會暗中給它點個贊:看上去大熊貓只是靠賣萌為生,但誰又能想到,它形態上的諸多萌點,其實都是為適應其獨特的生存環境進化出來的“小心思”呢?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正在吃竹子的熊貓特寫
喜歡玩耍遊蕩的“戀家宅”
人們喜歡大熊貓,不僅是因為它們外形動作可愛,可能還有一些別的因素,譬如在動物園觀賞大熊貓時,就能發現它們只要醒著就總是在玩耍,一會兒在木梯樹木上爬上趴下,一會兒抱著輪胎滾來滾去,一副樂天派的勁頭,往往逗得觀眾哈哈大笑。
事實上,大熊貓喜歡玩耍還真是它們的自然天性,即便是在野外生存的時候,它們也不會忘記玩耍。動物學家就發現,野生大熊貓在吃飽喝足後會進行各種遊戲,會在斜坡上坐著草皮或是雪滑下來,也會跑到河裡玩水,甚至有時還會下山跑到村子裡將當地農戶的水桶器皿拿來當玩具,玩膩後才會隨便扔在山坡上,可見其貪玩好奇程度。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大熊貓正在樹上玩耍
不過大熊貓雖玩心重,性格卻相當孤僻,一般都過著獨棲的生活,會用排洩物標註出自己的活動範圍,其他大熊貓聞到後就會主動避讓。別說大熊貓之間等閒難得見面,就連動物學家想找它們也非易事。為跟蹤調查野外大熊貓,動物學家想方設法,曾經於20世紀末在臥龍自然保護區對五隻大熊貓進行過無線電跟蹤調查,這五隻大熊貓三雌兩雄,分別是“龍龍”“威威”(雄性)和“寧寧”“珍珍”“憨憨”(雌性)。趁著冬季食物減少時,工作者設置了8個捕捉點,用燒烤羊肉和豬骨作為誘餌誘捕,等他們上鉤後就用氯胺酮(Ketamine)或氯胺酮和甲苯噻嗪(Rompun)混合液注射麻醉,進行常規測量之後安裝好無線電項圈,通過設在山脊突出部的固定式天線以及工作人員手持天線進行監視。通過長達兩年、每月至少5個全天24小時的監測記錄(每15分鐘一次),科學家總算初步瞭解到野外大熊貓的活動規律。
從監測結果看,大熊貓活動區域,即所謂的巢域(Home range)大約在方圓4到7平方千米左右,雄性一般為6到7平方千米,雌性一般為4到5平方千米。大熊貓就在如此有限範圍完成日常覓食、飲水以及尋找配偶、生育等生活,同其他熊科動物比起來實在“宅”得太多。若是一頭體形同他們相近黑熊,日常活動範圍能大出好幾倍,誇張的甚至可達十倍之多。
當然,若有需要,大熊貓也會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科學家就觀測到生活在四川廣元唐家河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唐唐”曾創下誇張的23.1平方千米記錄。但這只是特例,因為當時“唐唐”生活區域內缺苞箭竹開花枯死,它不得不從6月開始就長途跋涉到海拔2600米以上地區去尋找可食用的缺苞箭竹,若是考察它實際核心活動範圍的話,其實也不超過1.1平方千米。
2018年1月27日,位於甘肅省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一隻正在雪地中“遊蕩”的野生大熊貓
非常有趣的是,大熊貓平時雖喜歡獨來獨往,但內心似乎又挺渴望“社交生活”。就動物學家監測五隻臥龍大熊貓來看,它們巢域其實都集中在方圓30到40平方千米範圍內,不僅相互做伴,甚至活動區域還有重疊,特別是雄性大熊貓,“龍龍”和“威威”的巢域居然有一半相互重疊。不僅如此,它們還常常跑到別的雌性或亞成體大熊貓家去串門,莫不是想在雌性面前混個臉熟?另一方面,雌性大熊貓由於活動較雄性少,所以較為分散,巢域重疊範圍不明顯。雖然大熊貓們都有一顆渴望社交的心,但雄性大熊貓之間還是挺忌諱直接見面的,會在自己去過的地方留下排洩物作為標記,直到氣味消失,其他雄性大熊貓才會進入該區域,若是實在巧合兩頭雄性大熊貓相遇,相對較弱的那隻會主動避開。
值得一提的是,別看大熊貓整天都在山裡遊蕩,其實它們非常戀家,往往傾向於在自己熟悉的巢域中度過一生。當初動物學家在臥龍設點觀測,結果被“珍珍”發現,於是它就經常跑到工作人員的觀察點中覓食,後來竟然依賴於人工飼料,攝食行為和活動都發生了改變。為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干涉,工作人員不得不將它遷徙原來巢域5千米以外的英雄溝,但沒想到10天之後它又穿越山嶺回到原來的家,又跑到觀測點索要人工食物。無可奈何的工作人員狠下心,將它送到距離巢域東10千米的山野中,結果監測發現它一直在向西移動,最終花了39天穿過茂密原始森林,回到自己溫馨的老家。由此科學家倒也得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知識,那就是大熊貓原來有著出色的方向感。他們推測,大約“珍珍”是一邊藉助敏銳嗅覺,一邊通過風向和月光星辰導向,成功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中。
四川雅安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中一對可愛的熊貓母子正在院子裡玩耍
參考資料:
胡錦矗《大熊貓研究》
杜有順《武漢動物園大熊貓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研究》
David. Wildt,Anju Zhang etc.《Giant Pandas:Biology,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Managemen》等
本文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3年6月上,原標題為《萌點背後全是進化成果 “國寶”大熊貓的動物習性和特點》,有刪節,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推薦
2021年公佈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中
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經達到1864只
其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中國大熊貓“國寶”養成之路
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