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煮梅是芒種節氣的風雅習俗,此時梅實成熟,果肉豐厚,梅熟時正值“梅雨”時節,此時溼度大,人體也容易被痰溼所困。

而中醫就有個治痰名方“二陳湯”,巧的是其中就含有梅子製成的烏梅。
但是烏梅並無祛溼功效,為什麼會用在這個經典的祛痰方內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二陳湯的由來和組成。
二陳湯見於宋代官修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現也有相應的成藥“二陳丸”。
二陳湯被稱為祛痰劑祖方,陳修園在《時方歌括》提到二陳湯為“治痰之通劑”。朱肱在《活人書》也提出“二陳湯乃治痰之準繩”。
很多經典的祛痰方都有二陳湯的影子,如金水六君煎、半夏白朮天麻湯等等。
一是與他提出的治痰以治脾為主,“脾為生痰之源”,實脾燥溼是為治其本;
二是與他主張的“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相符。
二陳湯便是以健脾理氣、燥溼化痰為治痰本法,使氣機流暢,痰化飲消。
就像是一條下過雨的道路,在通風處,路面很快就幹了,但是犄角旮旯的肩路可能只會長出喜溼的青苔,變得更加泥濘。
“半夏 (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 (炙) 一兩半”
“上為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二陳湯的組成其實很簡單:有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生薑、烏梅。
其中陳皮、半夏均為“中藥六陳”中其二,為“陳久者良”,所以這也是二陳湯名字的由來。
半夏,辛,溫,歸脾、胃、肺經。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本草從新》言其為“治溼痰之主藥”,它化痰效力十足,可乾燥溼漉漉、黏膩的痰,故為君藥。
這裡的橘紅其實指的是陳皮,在古代也被稱為陳橘紅,它行氣理氣,給化痰藥一股推力的同時本身也可化痰和胃,是雙面能手,簡直是為二陳湯量身定製,為臣藥。
朱丹溪認為“燥溼滲溼則不生痰”,茯苓味甘淡,可滲溼利水、健脾和胃,與燥溼的半夏一起,進一步幫助康健生痰之源。
《藥性類明》言:“生薑去溼,只是溫中益脾胃,脾胃之氣溫和健運,則溼氣自去矣”並助半夏、橘紅和胃降逆,又抑制半夏之毒;以上兩味均為佐藥。

而炙甘草補中益氣,使祛痰而不傷正,又能調和諸藥,所以是使藥。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述:曹軍行至途中,炎熱似火,人人口渴,找不到水源。曹操生一計,大聲叫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很多,甜酸可口,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口水流出。大家加快了步伐,不久大軍遇到了水源。這便是很多人熟知的“望梅止渴”的故事。由此可見烏梅酸澀性很強,有斂肺,澀腸,生津之效。也是佐藥之一。

而二陳湯中是否用烏梅、烏梅到底起什麼作用等問題,後世醫家均爭論不休:
有認為酸味的烏梅和甘味的甘草,可以酸甘化陰,防半夏、橘紅辛燥之性耗傷氣陰的。
也有認為它是主要用來去痰、止久嗽的,《本草拾遺》也記載過烏梅:“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還有認為烏梅入肝,放在二陳湯裡寓有扶土先抑木之理——五行中,肝木旺盛會剋制脾土,健脾需要一定的酸澀味道收斂肝木。
還有人認為二陳湯不需要用烏梅,但是有學者研究發現[1],有烏梅的二陳湯在降脂、鎮咳作用方面明顯優於不含烏梅的二陳湯。所以一個簡單、經典的效方,往往都是古代大家醫者的智慧和經驗之總和。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其:“治痰飲為患, 或嘔吐噁心, 或頭眩心悸, 或中脘不快, 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 脾胃不和”。
以下痰飲相關症狀,如噁心嘔吐、頭暈目眩、心慌心悸、多夢、身體忽冷忽熱,咳(白)痰、胸悶、腹脹、肢體沉重、肥胖、皮膚油膩、舌苔白滑或膩等就可以用二陳湯。
中醫認為“肥人多痰”,現代研究也發現[2],二陳湯對高脂血症痰證大鼠有很好的降脂作用。在觀察高脂血症大鼠的肝細胞後發現,二陳湯組脂肪變性肝細胞明顯減少,接近正常細胞,炎性浸潤等情況也明顯優於未服用二陳湯組(模型組)。
特別是痰溼型的肥胖、高血脂的人群,二陳湯很是適用。
中醫還認為“百病皆有痰作祟”,所以二陳湯在現代也用於痰溼型的各類疾病,如哮喘、肺炎、胃炎、脂肪肝、多囊卵巢綜合症、暈動症、失眠等等。
二陳湯燥溼祛痰功效顯著,所以需注意陰虛燥咳,痰中帶血者,不宜用本方,且方中半夏帶有微毒,一定要遵循醫囑服用。
[1]孫蓉,呂蘭俊,王平,呂麗莉,劉持年,李超,侯健,韓濤.烏梅在二陳湯中作用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2,(05):3-5.
[2]張斐,黃成寶,張曉芳,劉瑞芳,丁珊珊,廖凌虹.二陳湯對高脂血症痰證模型大鼠脂肪酸代謝的影響[J].中醫雜誌,2020,61(03):2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