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睡個好覺,可謂是最簡單實用的養生法了。
但是,有時候想睡個好覺,實在太難了!比如想睡又無法入睡、輾轉反側……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幾個助眠小妙招,特簡單,睡前就能做——
睡前按2個“助眠窩”,讓你一夜睡得香!
中醫講究辨證,失眠的穴位按摩也不例外,需要通過辨證不同原因,相應按壓不同的穴位。
1、三陰交穴
若是由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引起的失眠,可以按摩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條陰經交會之處。睡前順手按揉三陰交穴,可以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安神助睡眠。
定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際。
做法:拇指按在三陰交穴位上,其餘四指放於小腿外側脛骨旁,拇指作環形按揉,並配以點按法。雙側同步操作,每穴約5分鐘。
2、足三里穴
若是脾胃不和引起的失眠,則首推益脾胃的穴位。
有人可能會問,失眠怎麼會跟脾胃不和扯上關係呢?
首先,這裡說的“脾胃”指的是一個功能單位。脾胃功能,相當於現在我們所說的消化功能,涉及吃飯、食慾、排便等各個方面。
不良的飲食習慣,比如過飽、過飢、飲食不規律、進食不良等,都可能會損傷脾胃,造成脾胃不和。
中醫講“胃不和臥不安”,就是說,脾胃功能不良的人,很容易有睡眠障礙。
因此,想要“神安而寐”,就要“脾胃和”,在這給大家推薦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養生大穴之一,屬足陽明胃經,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溫腎固澀止瀉之效,可用於日常保健防病。
取穴:四指併攏,食指上邊緣緊靠外膝眼,小指下邊緣與小腿脛骨前脊交匯處,即為足三里穴。
做法:用左右手指分別按揉左右腿足三里穴3~5分鐘。
入睡難、容易醒、愛做夢?吃它就對了!
睡不著,吃天麻牛肉
此類人除了失眠,還會心神不寧,腦子裡總是靜不下來,浮想聯翩,覺得很困但就是睡不著,白天又精神不振。
中醫認為,上述情況多為肝、腎、脾三髒的功能失調,導致神經功能紊亂。而肝腎同源,腎虛會導致肝陰虛,引起肝氣旺盛而上擾心神,這就是平時所說的“肝陽上亢”。
這種情況,不妨試試食療 “天麻牛肉煲土豆”。
此方載於《中國藥膳大典》,是補肝腎、寧心神、益氣血的食療名方,適用於神經衰弱者。
養生推薦:天麻牛肉煲土豆
做法:取天麻20克,牛肉500克,土豆50克,蔥、姜適量。將天麻烘乾打成細粉;牛肉、土豆分別洗淨切塊;薑切片,蔥切段。
炒鍋燒熱,加入植物油燒六成熱時,加入姜、蔥爆香,下牛肉、土豆、鹽、天麻粉,加入清水400毫升,用文火煲45分鐘,一碗天麻牛肉煲土豆即成。
此方中,天麻具有平肝潛陽的功效,又是息肝風的良藥。肝風被平息了,心神和情志便可恢復。而土豆和牛肉都入脾經,二者合用可使脾胃強健,氣血生化充足,榮養五臟六腑。
所以經常服食此方,不僅可以緩解神經衰弱的症狀,還能使精神煥發,身體強健。
半夜易醒,用酸棗仁
生活節奏的加快,使熬夜和焦慮與日俱增,失眠多夢、心悸、易驚醒。
在中醫看來,這多數是陰血不足。
這時,不妨試試“東方睡果”——酸棗仁。
中醫認為,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具有滋養心肝、安神、斂汗的作用,可用於陰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體虛多汗等病症。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酸棗仁“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症;生用療膽熱好眠,皆足厥陰少陽藥也”。
值得一提的是,酸棗仁食療方尤其適用於婦女更年期失眠、肝血不足的腦力活動者,以及心神不安者,一般建議睡前1~2小時服用。
酸棗仁安神助眠食療方,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失眠輕者:燉豬心
每次取酸棗仁 10~15克,搗碎後,加入適量冰糖,燉豬心吃。
(2)失眠重者:再加靈芝、龍眼肉
酸棗仁燉豬心的同時,再加靈芝、龍眼肉一起燉服,可以加強助眠安神的效果。
此食療方對虛煩失眠、驚悸、體虛多汗、津少口乾等症狀,都能起到很好的療效。
(3)老年人及消化功能略弱者:酸棗仁粥
酸棗仁加入黨參、大米,一起熬煮成粥吃,能很好地安眠、健腦以及養心靜氣。
提醒:治療失眠的話,最好用炒棗仁,且最好是新炒,比炒後久置再用效果好。
失眠多夢,淮小麥助眠
多夢,尤其是愛做噩夢,很可能是因為心血虛虧。
心主血,血虛則虛火內生,導致多夢、心神不安、健忘等症狀。
如果有上述表現,可以試試甘麥大棗湯,特別是更年期的女性。
甘麥大棗湯,出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淮小麥可以養心氣,甘草瀉心火,大棗補脾益氣,三藥同用,可以起到養心安神、滋陰養髒的作用。
養生推薦:甘麥大棗湯
材料:甘草12克,淮小麥18克,去核大棗9枚
做法:淮小麥洗淨,撇去浮沫;將甘草、淮小麥、大棗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煮沸之後即可飲用。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失眠的病因、病機往往很複雜,不單單隻有一種因素。
因此,若經過穴位、飲食調理,仍未改善睡眠問題,建議大家諮詢專業醫師,弄清自己的癥結所在,以便對症下藥。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下圖中有幾隻老虎呢?
編輯:魚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