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端午

記憶中的端午

小時候,對端午的印象停留艾草上。家在南陽,仲景故里,艾草很普通。在田頭割一大把艾草掛門口, 就是端午了。有時候端午母親煮幾個雞蛋,也有時候因為農忙錯過後才想起來——哎呀,端午過去了。

至於粽子,在初中之前,我是沒有見過的,如果有,也只是在課本上。南陽當地幾乎不出產大米,所以小的時候全家吃一頓白米飯,就是“改善生活”了,當地俚語“改善兒“——那是全家都開心的日子。更加不要提包粽子了,當地壓根沒有這個習俗。

(掛在門上的艾草和香囊

記得到縣城讀初中時候,才親眼見到用竹葉包的大粽子——五毛錢一個!那個時候一個燒餅才兩毛錢。 需要從一個星期的伙食費中慢慢摳,最後才能去品嚐一次粽子——不記得滋味,更多是心裡的滿足吧。至於說,一個端午節能吃上好幾個粽子,是想都不敢想的。


讀大學到了武漢,端午前後時節,粽子已比較普遍。雖不是想買就買,但沒了兒時的渴望,慢慢的,就只是一個普通食品了。



後來做農業,到了南方,端午節是比較講究的。丈母孃除了自己包、煮一大鍋粽子,還要用艾葉煮不少雞蛋。記得院子後面還種植有專門包粽子的粽葉。那個時候腸胃還不好,大家都說粽子不好消化,一開始不敢吃,後來忍不住嘴饞,少吃一個,好像沒啥事,就開始吃起來了。

後來記起先生說“體與用”的關係,糯米應該是助脾胃之“體”,對脾胃的“用”有一定製約。適量食用,反而感覺還不錯。

再後面種地幾年,糯米銷售有壓力,就請村裡丈母孃等幫助手工製作粽子。一開始想的太簡單,很快發現有變酸的,有的粽子沒有完全煮透,有的露餡兒… 想了很多招兒,但都還是鄉村生活經驗範圍之內,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謙益最早的粽子長這樣)

之後第二年,記得小夥伴們自己購買了高壓蒸鍋,在倉庫請阿姨幫助包粽子,自己加工。但即便加上真空包裝,還是有變味的。

再後來才明白了無菌操作的含義。走出去尋找粽子代加工廠,到了汩羅,才更深刻感受到了與端午相關的歷史文化沉澱,慢慢明白了端午習俗世代傳承和變遷的內涵。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的重點在驅毒避疫,所以才有 “端午安康”之祝福。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明白了在農曆五月不妄作勞、注意飲食起居的重要性。

今年的端午快要到了,也剛好馬上是父親節。謙益農場用自種的白糯米,在汨羅加工了粽子,六種口味,輔料裡的豆沙、花生、紫糯皆是自種,同時用麥芽糖代替白砂糖。


(汨羅牛角粽)

在端午來臨之際,為自己和家人準備一份安心的粽子,三七養生的朋友還可獲贈艾草香囊一個。另外,現在買兩份粽子,還會送大家山楂棒


(蘄艾香囊 納福闢疫

(零添加山楂棒 孩子吃了更安心)
現在正是618,店裡優惠活動少,有需要生態食材的朋友,也可以進店來逛逛謙益農業
預祝大家端午安康!

#戳一下,給家人一份安心的粽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