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古典小說裡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在這裡,秀才成了迂腐、懦弱的代名詞,手無縛雞之力!但唯獨劉秀是個例外,他本是太學生,也就是廣義上的秀才。但他並非一個書呆子,而是智勇雙全,在亂世之中恢復了漢室江山,也實現了“光武中興”的治世!
劉秀的故事就足以為人們津津樂道了,秀才也有當皇帝的,真是為讀書人長臉!人們在驚歎之餘,也不免會浮想聯翩,說中國歷史上沒有狀元當過皇帝。其實不然,因為這只是以漢族為視角來看古代史,是偏狹的。事實上,到了宋代,遼、夏、金等國雖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早已不是當年的匈奴了,只會逐水草而居,過著搶掠的生活。到了這時,少數民族政權紛紛效仿漢族,不僅在政治制度上與漢族相差無幾,即便是在科舉制度上也非常的先進。由於科舉取士,使得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對儒家文化有很強的認同感,除了長相與漢人略有不類外,其他方面庶幾無差。
其實,我們看宋代歷史,應該跳出所謂的“夷夏之辨”。其實,它們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況且《左傳》早就講“中國之為中國者,以有禮義也。”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前,中國一直是個文化概念,可以說是禮儀之邦的代名詞。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我們是不能將遼夏金三國排除在外的。既然如此,我們看歷史的時候,自然應該想到它們。
就拿“狀元皇帝”這個話題來說吧。其實,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過一位,他就是西夏神宗李遵頊。此人正是西夏實行科舉考試以後考取的狀元,後來又當上了皇帝。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遵頊(1163—1226),即西夏神宗。其為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皇室宗親。根據史書記載,李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如此說來,還真非膏粱子弟,是一位博學多識的世家子弟。正是由於其卓越的才華,所以在1203年的殿試中一舉奪魁,獲得了狀元。
如果我們熟悉西夏曆史,便會發現整個西夏國其實是非常重視儒學的。西夏儒學之所以會非常興盛,原因在於其官僚體制、政治文化與制度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早在李繼遷開始,一直到西夏末年,歷代帝王莫不學習與模仿漢制。根據史書記載,李繼遷時代“潛設中官,盡異羌人之體,曲延儒士,漸行中國之風。”可見其淵源有自。後來,李德明也繼承了這一點,“大輦方輿,滷薄儀衛,一如中國製。”正因為從西夏初創時期就已定下“崇儒”的國策,所以整個黨夏族莫不崇拜孔子、歆慕漢文化。這一點亦可通過他們編寫的一些儒家典籍窺見一斑,如《聖義立海》、《三才雜字》、《德行記》、《新集慈孝傳》、《德事要文》等。這些都是對儒家經典的介紹和闡發。
儒學經過夏景宗、毅宗、惠宗與崇宗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時出現鼎盛局面。所謂“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不能光靠馬上得天下,還得依靠馬下治天下。西夏曆代統治者正是深諳這一點,所以非常重視教育。如夏景宗時期,在建立官制的同時也設立了蕃學和漢學,以加強文化教育。其學校種類不可謂不繁多,總共有五種:即蕃學、國學、小學、宮學和太學。
此外,更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尊孔子為文宣帝。我們知道,宋代非常重視儒學,甚至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形成了所謂的“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但,宋代不過是尊孔子為“文宣王”而已,而在西夏則尊其為“文宣帝”,可見其對孔子的崇拜和對儒學的認同!
同時期的遼金與西夏在文化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語。最引以為豪的就是西夏有自己的文字——西夏文。正是因為如此的重視文化,使得西夏早已擺脫了野蠻的習氣,基本上與漢族政權無異。
之所以說這麼多,就是為了強調西夏的文化氛圍。正因為西夏如此重視文化,所以出現李遵頊這樣的狀元也就不足為奇了。那麼,他又是如何當上皇帝的呢?
按照正常的途徑,李遵頊當然是無法獲得帝位的。那他顯然就是採取非正常手段奪取的帝位。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是為夏神宗,史書稱之為狀元皇帝。遍翻整個中國歷史,目力所及,也只有這一位狀元皇帝!
那麼,這位狀元皇帝究竟如何呢?我們想象,既然都已經高中狀元了,那麼學問一定是非常淵博的,一定可以當個好皇帝。可是,事實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這個李遵頊雖然書讀得好,但並不懂得為君之道。說他是個書呆子吧,也不盡然,他還成功的發動了宮廷政變,這遠非一個書呆子所能幹出的事情!
相反,這個夏神宗不是一位書呆子,而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在他即位以後,不顧群臣反對,毅然堅持附蒙抗金。因此,多次遭到金國的反擊。長期的窮兵黷武使得西夏國經濟凋蔽,民變不斷。公元1216年,因其不肯助成吉思汗西征而得罪了蒙古。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面對成吉思汗的進攻,西夏國岌岌可危。夏神宗無法,只得以太子李德旺鎮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還是因為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使得成吉思汗退兵。到了公元1223年,西夏國早已是江河日下,亡國更是迫在眉睫。夏神宗也深諳這一點,但已經是迴天無力,可是自己又不願擔這亡國之君的罵名,於是讓位於太子李德旺,是為夏獻宗。(不知是否宋徽宗趙佶效仿李遵頊,在金軍入汴京之前,將皇位讓於太子。)
面對成吉思汗的猛烈攻勢,西夏和金國結成了同盟。但面對橫掃歐洲、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金夏兩國早已是強弩之末。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兵分兩路,從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
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改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者,夏地安寧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說起來,實在是有些可惜,好不容易出了一位狀元皇帝,最後還落得個身死國破!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則是面對強敵如虎的蒙古,這是西夏的不幸;二則是夏神宗太過剛愎自用,窮年累月的窮兵黷武。說起這個狀元皇帝,確實讓人唏噓!首先是篡位得了帝位,後來又由於一些列的政治失策導致了西夏的滅亡。總之,我們很難將光彩之事與這位狀元皇帝聯繫起來!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