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入藥槐葉入膳
山東中醫藥大學/丁兆平
季羨林曾在他的《槐花》一文中寫道 :“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時候,我一出門向西走,總是清香飄拂,溢滿鼻官。”其實季羨林在這裡說的“槐”指的是 19 世紀末我國引入的原產於北美洲的刺槐。而在本草中提及的“槐”一般指的是原產於我國的國槐,其槐花入藥,槐葉入膳的歷史是極為悠久的。
槐花單方治舌衄
關於槐花的單方,下面的這一則醫案是流傳很廣的。
一士人,無故舌出血,仍有小穴,醫者不曉何疾。隅(注:宋代名醫耿隅)曰:“此名舌衄。”炒槐花為末,糝(用藥塗在舌出血的凹陷處)之而愈。
——宋·方勺《泊宅編》卷八
這則醫案記載的是宋代名醫耿隅的事蹟。“舌為心之苗”,舌衄(舌頭出血)多因心火熾盛所致。槐花性寒涼,入肝經血分,有清瀉實火、涼血止血的功效。現代使用槐花,廣泛應用於治療吐血、鼻衄、尿血、便血、痔瘡出血以及婦女崩漏下血等。
從宋朝方勺記載的這則醫案來分析,如果當時沒有槐花,尋其同類,則有大薊、小薊、地榆之屬,似均可代用,但亦應“末之”並且“糝之”。從炮製而說,中藥講究炒炭止血,所用的藥物可經炒後再用,止血效果會更好。由於舌面比較敏感,“末之”是越細越好。但效果究竟如何,則有待於來者驗證。治病是實踐,不是臆測,最終要靠療效說話。
槐花的藥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其為上品。其實《本經》中所載的乃槐實,即槐角,也就是槐的種子。歷代醫家主要用槐角治療多種出血症和痔瘡,著名成方有主治痔瘡的槐角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槐角還有“響豆”的別名,歷史上曾被用作服食藥物,認為有健身卻老功效。
“槐實: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創,婦人乳瘕,子藏急痛。生平澤。”
——《神農本草經》上品
槐花入藥首見於唐代的《日華子本草》,稱其“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藏蟲及熱,治皮膚風,並腸風瀉血,赤白痢”。其止血作用與槐角近似,以其藥性寒涼而涼血止血,所以適宜於熱證出血。治療下部出血,如腸熱所致的大便出血或痔瘡出血等,槐花常可配伍地榆、側柏葉 ;治療上部出血,如咯血、衄血等,可配伍仙鶴草、白茅根。如由炒槐花、側柏葉、荊芥穗、炒枳殼各等份組成的槐花散,系出自宋代《普濟本事方》的著名成方,有疏風理氣、清腸止血之功效,專治腸風髒毒。槐花治眼赤更是始自《日華子本草》的記載,無論是風熱目赤,或是肝火目赤腫痛,槐花用之皆宜,可煎水代茶頻飲,頗多裨益。
槐花葯材如在花未開放時採收花蕾稱為“槐米”,花開放時採收稱為“槐花”。二者比較,以槐米的氣味濃厚而藥力較足。槐花中含有芸香苷、槲皮素、鞣質等成分。芸香苷又稱蘆丁(即維生素 P),蘆丁單體可用於防治腦溢血、高血壓、視網膜出血、急性出血性腎炎,治療慢性氣管炎,對糖尿病型白內障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槲皮素是蘆丁的苷元,具有抗炎、抗氧化、抗過敏、抗菌、抗病毒等藥理作用,其對惡性腫瘤生長和轉移的抑制作用是近年來一個十分活躍的研究課題。鞣質即單寧,能沉澱蛋白質,具有收斂作用,能減少傷口的血漿滲出,減少局部疼痛等。古人雖然沒有從成分著眼來分析中藥的療效,但以此來分析舌衄醫案,耿隅用槐花治之,還是一種最佳選擇。
槐葉冷淘啥滋味
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比珠。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槐葉冷淘》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 年)夏天,杜甫寓居瀼西草堂時。
冷淘,即涼麵,又稱伏面。其起始緣於上古“伏日祭祀”活動——古時民間於伏日祭祀太陽神(炎帝)和火神(祝融),感謝他們為人類帶來光明生長萬物。三國時期開始食麵以祭,但一開始食用的是湯餅(熱湯麵)。到了唐朝,才變成夏日吃冷淘,以適應消暑的要求。《唐會要》中載:“冬月量造湯餅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
杜甫詩中所讚美的槐葉冷淘,即槐葉冷麵,“蓋以槐葉汁和麵為之”(《杜詩鏡銓》引張溍語)—這是採摘嫩槐葉搗汁後和麵做成的麵條,其顏色鮮碧而好看,煮熟之後,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涼。這樣,吃麵的時候才有“經齒冷於雪”之感。此面碧綠清香,為進食消暑佳品,正如詩中所述“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槐葉冷淘是唐代上層社會的一種飲食,據《唐六典》記載 :“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宴饗,九品以上並供其膳食。”古人在食用這種面時,往往調以鹽、醋、芝麻醬、芥末等,甚至還有豬肉、魚肉、木耳、口蘑、花椒、黃瓜絲、蒜泥等。
從唐朝至明朝,槐葉冷淘一直盛行。而詩詠槐葉冷淘的,除了杜甫,宋代蘇軾(1037—1101 年)的詩作亦佳,他在枇杷熟、桑椹落的時節,吃到了用槐芽做成的槐葉冷淘,令這位大美食家發出“此生有味在三餘”的感嘆。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灩玉蛆。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
——宋·蘇軾
王子仁注此詩曰 :“槐芽餅,即序所謂槐葉冷淘也,蓋取槐葉汁溲麵作餅,即鮮碧色也。”而晚於蘇軾的陸游(1125—1210年)在《春日雜題·其四》中,也有“佳哉冷淘時,槐芽雜豚肩”的描寫。陸游吃涼麵時,正是用槐芽配有豬腿肉,口味頗佳。
國槐花苦,只能入藥不能入食。筆者曾從書市淘來一本飲食圖書,從隋唐飲食的記載中看,古人食用槐葉應當多是取其汁,再做成冷麵(或槐葉餅),由於食用時往往又加上眾多調料,並用於宴席,我猜想,如果天天用其充飢,恐怕也就不成其為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