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杭州女總裁的1700㎡豪宅:裝修了5年,完工那天我哭了 杭州女總裁的1700㎡豪宅:裝修了5年,完工那天我哭了作者: Admin / 2023 年 8 月 18 日 文章已獲“一條”(id:yitiaotv)授權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在杭州的“碟居”,前後花了五年裝修。開工半年後,裝修公司解散了;住進去沒多久,泳池的水變綠了,牆面開始剝落;園林設計也更改了三個方案…… 施工完成的那一瞬間,她大哭了一場。 應翠劍來自浙江浦江的一個小鄉村,19年前她白手起家,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21歲時,就拿下“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的獎項,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得者。 除了一家三口在市中心的家,“蝶居”是她的第二居所,也是她專門為自己和家人打造的一片天地。 擁有700㎡的室內空間和1000㎡的花園泳池,在這裡,她實現了理想中的生活方式——與十幾年來收藏的藝術品一起生活。 家裡目之所及都是藝術作品,共100餘件。 這個家開工半年後,正好是2015年過年,我來看房子,沒想到裡面一個人都沒有。我打電話給負責人,他說:“應小姐不好意思啊,忘記跟你說了,我們都不在這家公司了。” 我的房子就被撂在那裡了。正好建築師閨蜜一起來看,大門鑰匙就被丟在了左手邊石頭下,裡面是一片泥坑,閨蜜說:“賣了吧。” 一片荒地,我怎麼賣,我認為都是我沒有完全參與進來,問題才會發生。於是後來我週一到週五工作,週末穿著工服就跑到工地來裝房子。 一會兒牆壁漏水了,一會兒游泳池突然變綠了,園林設計也換了三個。 我告訴自己“不能生氣,不能生氣”,放慢一點,慢慢來,就一下用了五年。 其實這個房子我十年前就買下來了,當時跟風嘛,經濟環境也好,大家都覺得要置業,要買一個別墅。 還有一種想象是,總覺得將來有一天一家子要生活在一個大房子裡面。 但當時的工作和生活其實不需要太大的空間,所以就一直閒置著。 一直到五年前,再不動這個房子的話,可能都要慢慢地出現破損、生鏽,花園也要長成野草園了。 而在這之前,我開始了藝術品收藏,所以我期望改變一種生活方式。 我希望我的家像一個小型美術館,擁有乾淨、簡約的牆壁,安放我收來的各種跨界的物件和藝術品,完全融合在一起。 於是它有了現在的樣子。 從外形上看是一個蝶形,分左右兩翼,進門在中間,也是它的名字“蝶居”的來源。 總共有1700㎡左右,700㎡的居住空間外加1000㎡的花園和泳池。 一層是公共空間,二層是私人空間,地下還有SPA室和影音廳。 100件藝術品的家 一進玄關,先看到一件展望的作品,是不鏽鋼做的假山石。 原先在我的腦海裡面,我一直想要把它放在花園裡,跟綠植和水面形成一個呼應。 但是直到它搬進這個房子的那天被放在了玄關,我轉念一想,不如就放在這不要動了。 而且我不想它出去被風吹雨曬,我捨不得。 玄關右側的屏風是個很老舊的物件,當時我擺放的時候簡直要哭了, 因為屏風要一片一片裝上去,裝上去以後位置就不能動,不然會錯位, 所以我們花了好幾個小時,一直到深夜才把它弄好。 我說今天一定要把它弄好,弄完才能休息。 一層公共空間裡,玄關右側是客廳。 來自張恩利的《通風口》,我很喜歡他創作中有大量生活化的題材,空調出風口、繩子、木頭片,但是整張畫看起來又非常優雅。 以它為一個核心,我開始尋找哪些其他的藝術品可以與之搭配。 包括我選購沙發,也挑了兩年,因為我希望沙發它一定是無色的、棉麻布的,讓人感覺很輕鬆,同時可以在這個空間裡面隱去,來突顯藝術品。 這個茶几其實不是茶几,是徐震的作品《天下》,放在地上是因為它實在是太重了! 當時四五個漢子把它搬進來,有四五百斤重,我也幫手拖進來,我覺得放在哪兒都不合適, 於是就先放在了客廳中央。沒想到效果還不錯,我就定做了四個角放這兒不動了。 一開始有人還會把它當成茶几,在上面放著水杯,但我越想越不好,我希望坐在這裡的人們能完整欣賞到這件作品, 於是後來就在旁邊放了幾個移動小茶几。 客廳裡第三件重要的作品是Antony Gormley的雕塑。 這個英國的藝術家非常擅長將自己的雕塑作品放置在室外,與環境融為一體。 但我選擇把它放在這個窗邊,連接室外和室內的景色。 玄關的左側便是用餐區,這個區域我用了幾幅大幅抽象作品裝點。 其中劉韡老師的作品《大竹》是我最有感觸的一件作品。 它令我想起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因為我在農村長大,家是一個小山村,背後有一大片的竹林,我童年時代是在那片竹林裡面度過的,所以我對竹子有著很深的感情。 這件作品第一眼就打動了我。 穿過客廳到了書房。 這個房間擺放的都是肖像作品,另一個特點就是混搭的傢俱。 比如古典沙發和現代椅子的搭配,刺激眼球,但並不突兀。 上到二樓,是私人空間。 在主臥套房中,小書房面對的是一個半開放的環境,工作、看書時能看到室外的泳池,視野開曠。 套房裡我想重點講兩件藝術品。 第一件是1920年代Paul Swan的古典油畫,畫面細膩,色調濃郁,和旁邊的絲絨沙發也很搭配。 另一件就是我臥室裡的王思順的大理石作品,抽象畫的質感,讓我一看到它心就平靜下來了。 再往地下走,是娛樂、放鬆的空間。 因為通道窄又長,且採光不好,便將這設定為展示攝影作品的走廊,兩側的牆面,一邊是森山大道的三幅照片,另一邊是深瀨昌久。 森山大道我見過他兩次了,第二次是在巴黎大皇宮的門口,他坐在臺階上抽菸。 那時候他年紀已經很大了,估計很少再有出遠門的機會。 我在他身邊看著很多年輕人來簽名,他其實是個很害羞的人,但眼睛裡藏滿了感情。 10年收藏之路 我小的時候就很喜歡藝術,但從小在農村長大,也沒什麼機會接觸藝術。 直到有一天,我上海的表姑來看我,她就教我畫畫,畫仕女圖。我的表哥畢業於中國美院,是水墨畫家,我就師從表哥去學畫畫了。 13歲夢想自己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1998年從浙江絲綢工學院(現浙江理工大學)畢業後,在2001年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品牌COCOON。 繪畫變成了我心底深處的一種渴望,一個夢想,我覺得通過收藏當代藝術,可以跟我的這種渴望和理想建立某種連接,會令我感到非常安心。 那是一段改變我的時期,我在那時結識了很多的藝術家,平時除了上課就是去周圍看展,接著我看了大量的書學習,從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開始。 如果在時裝行業,只是關注時裝、關注商業,生活很單一,所以我放了很多時間在興趣愛好上。 雕塑、古董傢俱、珠寶、繪畫,跟自己產生關聯的東西我都很喜歡。 珠寶藝術家裡我最喜歡Cindy Chao,她的作品有很多大自然的元素,蝴蝶、蜻蜓、楓葉、蘭花等等,都擁有雕塑般的形態。 我收藏的也都是和我個人喜好很相關的。 比如這對樹葉形態的耳環,就讓我想起16歲一個人到杭州,騎著自行車騎過南山路,騎過中國美院,四周都是白樺樹包圍,地上落滿了黃色的葉子。 我也十分喜歡古董傢俱。 玄關處19世紀意大利櫃子、餐廳裡由十幾種大理石鑲嵌而成的餐桌、書房裡法國路易十六時期的古董椅。 我是天秤座的,我可以很辛苦地工作,但也希望可以放鬆,需要平衡。 加上我做創意工作,得有個空間來獲取更多靈感。 這個家最大的特點就是藝術品了,是我這十幾年陸陸續續收藏的,而我的第一要求,是它們能如何與我生活在一起。 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個資深藏家,還是個初學者。 我記得有一次遇見藝術家嶽敏君老師,我問他如果偏向於收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這個路徑行不行。 他說:“你收當代藝術,很多藝術家還很年輕,跟著他/她一起成長,將來你會因為自己眼光很好而感到驚喜。 如果沒有增值很多,也不會因為收藏投資花很多錢而感到壓力很大。” 如果能參與年輕藝術家的成長,其實也是在參與、創造一種文化。 有很多藏品也是我參與慈善拍賣得來的,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作為一名女性、一名母親,感同身受, 我希望給孩子們帶來一些希望,於是就開始參與慈善,幫助建立希望小學。 在接下去的人生裡,我會思考一些更深度的東西,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我希望建立一個更系統的收藏體系,也希望這個家能源源不斷給我帶來靈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