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京汴梁的淪陷,徽欽二帝“北狩”的靖康恥成為宋代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時人誰能想到,僅僅三年前,北宋還是一個看上去無比強大的政權,當時北宋的經濟已達巔峰,國土疆域達到最大……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一個盛世已經到來。然而,這個“盛世”結束得如此之快。追憶北宋的盛極而衰的往事,也給後人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北宋為何會在畫家皇帝宋徽宗時達到“紙面”巔峰?
宋徽宗是一位優秀的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唯獨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北宋的發展巔峰,是宋徽宗之前的歷位皇帝打下的基礎,當然,也挖好了大坑等著他。
事實上,如果要對宋史有一個系統的概念,就要從晚唐說起。晚唐時期軍閥混戰,各路武人廝殺上百年,最後由趙匡胤基本完成一統。北宋初期,宋的開拓精神並不弱。從宋太祖開始,宋歷代皇帝都在不斷進行開疆拓土的活動,北宋疆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大。那麼,前七代的北宋皇帝給宋徽宗留下了怎樣的家底呢?
《聽琴圖》(局部)。繪/趙佶,來源/故宮博物院
首先說說宋太祖趙匡胤,他最大的功績是基本結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混戰局面。公元962年,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去世導致武平內亂,趙匡胤乘機出兵擊敗敵軍,俘虜武平節度使周保全,湖南自此歸順大宋。公元965年,趙匡胤攻滅後蜀,後蜀君主孟昶投降,讓四川盆地一帶天府之國重新歸入中原王朝統治之下。公元971年,趙匡胤殺入南漢,南漢後主劉鋹投降,南漢滅亡。公元975年,趙匡胤攻滅南唐,南唐後主李煜投降,江南割據政權至此滅亡,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慢慢歸於一統。
但趙匡胤給後世子孫留下的不僅僅是傳奇和地盤,還有其開創的宋朝統治思想,即“崇文抑武”。儘管後人多指責這項政策導致了宋代軍隊的羸弱,但如果從當時的角度看,趙匡胤的做法是順應時代的。畢竟在唐末五代這段時間裡,中華大地上戰亂迭起、兵災不斷,後漢大將史弘肇曾宣稱:“安朝廷,定禍亂者,只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全國各地的血腥戰亂和屠殺早已讓人心思定,甚至連軍人們也願意平息兵戈以安天下。正是在這種思潮下,趙匡胤才用這種略顯“矯枉過正”的辦法讓天下安定。趙匡胤除了抑制武將外,還創立了一整套體制來約束他們,比如設三衙,將禁軍一分為三;改革兵制,將握兵權、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杜絕將領擁兵自大的隱患。
除了抑武,趙匡胤空前地重用文人,比如在地方,漢代以來的武人曾頻繁擔任地方官員,但趙匡胤的看法是:“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因此,他用文臣管理地方,防止武人作亂,重視生產作業。同時,趙匡胤重視儒學,強化科舉,創立了“特奏名”先例,又固定“殿試”制度。時人稱:“故聖朝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於盜賊奸宄。”在息兵休民的政策下,北宋王朝很快治癒了唐末五代以來的戰爭創傷,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來臨了。對此,《宋史》曾對趙匡胤如此評價:“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
《雪夜訪普圖》(局部)描寫了宋太祖趙匡胤雪夜訪趙普的歷史故事。作者/(明)劉俊,來源/故宮博物院
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儘管在繼位問題上爭議很大,且軍事才能也略有遜色(比如著名的“高粱河車神”的綽號),但在他的努力下,宋軍於978年相繼收服了浙江吳越錢氏和福建章泉兩府的陳洪進。公元979年,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宋史》描述趙光義“躬擐甲冑,蒙犯矢石,指揮戎旅”, 宋軍見狀“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北漢都城太原很快被攻克,劉繼元於五月初六出城投降,北漢滅亡。值得一提的是,此戰中,契丹出動大軍增援北漢,卻被趙光義擊敗。不過,趙光義被勝利衝昏頭腦,想一鼓作氣拿下燕雲十六州,卻被契丹擊敗,坐著一輛驢車才僥倖逃出,落下個“高粱河車神”的綽號。後來,趙光義在公元980年白藤江再次戰敗,讓大理得以倖存。趙光義雖失敗兩次,但依然為北宋王朝拓展了疆域。
邊境穩定後,趙光義開始對內改革,在趙匡胤的基礎上完善了制度建設,建立了影響後世的二府三司,設立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吏審核等制度,為後來宋真宗的鹹平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趙光義注重發展海運,他在位期間,海上絲綢之路得到極大發展,宋代經濟也開始發達起來,北宋王朝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按照歷史學家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的說法,北宋年間,收入具體如下:“國朝混一之初,天下歲入緡錢千六百餘萬,太宗皇帝以為極盛,兩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餘萬緡。嘉祐間,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餘萬緡。其後,月增歲廣,至熙豐間,合苗役易稅等錢,所入乃至六千餘萬。元祐之初,除其苛急,歲入尚四千八百餘萬。”也就是說,趙光義在位期間,宋代的朝廷收入超過唐代兩倍,而後逐年增加,可見北宋年間因戰亂平息而促生的經濟之發達。
宋太宗駕崩後,宋真宗趙恆繼位。趙恆最知名的應是讓人哭笑不得的“封禪泰山”,除此之外,或許就是默許西夏自立。公元997年,趙恆認為党項人李繼遷割據已成事實,冊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享有五州之地。然而,党項人越發猖獗,對宋發動一連串進攻,雙方打到公元1006年才訂立合約休戰。雖然在對西夏戰爭上略有吃癟,但沒有阻擋趙恆想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失地的心思。直到公元1004年宋遼大戰後,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形成南北對峙之局,兩國邊界百餘年間再無大的戰事。後來很多人抨擊澶淵之盟中的“獻給遼國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歲幣”一事喪權辱國,但在與遼的交往中,宋憑藉發達的手工業,早已經連本帶利賺了回來。趙恆在位期間,由於戰事不多,他的精力主要在內政。他頒佈了《景德農田敕》,是一部關於農業的立法,此後長期為歷代沿用。宋真宗時期,北宋基本上國泰民安,經濟發展得不錯。
宋真宗之後的宋仁宗趙禎,在歷史上爭議很大,他有個大問題在於——小事很清楚,大事卻很糊塗,以至於在政策上經常反覆和混亂。比如他在位期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同時內部也出現了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和“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趙禎任用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發起了旨在改革舊弊的“慶曆新政”。但在遭到守舊派阻撓後,趙禎很快喪失了鬥志,將范仲淹等人趕走了。同時在與西夏的戰鬥中,宋軍再次失利,最後與西夏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值得一提的是,趙禎的武功乏善可陳,但其在位時期的軍隊規模卻達到空前的140萬。此外,此時的經濟繁榮發達,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發展。趙禎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局面,北宋人口快速增長。隨著經濟和人口的快速發展,公元1023年,宋廷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趙禎駕崩之後,舉國為之慟哭。當他的訃告送到遼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抓著宋使的手哀慟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此後,遼歷代君主“奉其御容如祖宗”。對此《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史家也將其統治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宋仁宗坐像。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趙禎雖以仁義著稱,但從他開始,北宋就已開始面臨內部危機。由於土地兼併的加速和“三冗”的加劇,各地出現了頻繁的農民起義和兵變。而仁宗親政之後的財政惡性循環,又讓宋代的財政開始惡化,到1049年,宋真宗時留下來的每年2400多萬貫的鉅額盈利已經“所出無餘”,為了填補財政虧空,朝廷進一步盤剝百姓,結果“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
宋仁宗之後的宋英宗趙曙在位僅僅4年就駕崩了。趙曙執政時,封樁庫、左藏庫等國庫空虛。以公元1065年為例,這一年北宋歲入雖達一億一千六百一十三萬銀兩,官費、軍費等支出卻達一億二千零三十四萬銀兩,已經入不敷出。
龐大的北宋王朝開始出現了積弊的跡象,而宋神宗趙頊的繼位又加速了這個過程。趙頊的一生簡直是自相矛盾的集合體。在他即位之初,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公元1065年,北宋財政虧空已達1750餘萬兩,引發了趙頊變法的決心,起用王安石等人來實行“熙寧新法”和“元豐改制”等措施,這些變法雖然沒有完全達成目標,但也起到一定作用。在他的努力下,朝廷收入大大增加,全國的墾田面積也大幅增加,全國耕地高達七億畝,在優種育種的政策鼓勵下,宋代單位面積產量平均每畝產量提高到約2石,比唐代高約30%。城鎮商品經濟取得了空前發展,熙寧年間,朝廷每年鑄造銅錢就需要506萬貫來滿足商品經濟需要,而之前就算盛唐時期,鑄造銅錢也就33萬貫而已。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也有明顯提高。趙頊也有一些軍事行動,1067年收復綏州,熙寧以後又取得了銀州一部分地。公元1072、1073、1081年又取得唐末吐蕃、西羌所據的甘肅隴西地,置熙、河、洮、岷、蘭等州。即便如此輝煌,趙頊搞的“五路伐夏”卻以失敗告終,造成了宋代最為嚴重的軍事失敗之一,令趙頊鬥志盡失,再也不敢輕啟戰端,轉而發展國內。
趙頊病死後,宋哲宗趙煦繼位。這位皇帝跟其他幾位不同,有人評價他如果多活五年則西夏必滅,且不會有靖康之恥。趙煦掌握權力後,迅速推行新政,重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軍事上,宋軍兩次平夏城之戰沉重打擊了西夏,令其不得不求和稱臣。公元1099年夏秋,趙煦派將軍王愍、王贍、王厚等攻取邈川,佔領青唐,降服唃廝囉政權主瞎徵。戰後,趙煦以青唐設置鄯州,以邈川設置湟州。此時,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貴州東北、廣西西部都已經歸附中原王朝治下。到宋哲宗末期,北宋已成為世人眼中幾乎不可戰勝的強大王朝,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王朝的危機馬上就要來了。
北宋疆域圖。來源/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
宋哲宗趙煦死後,著名的“畫家”皇帝宋徽宗趙佶繼位。趙佶繼位初期,在宋代前七位皇帝的努力下,北宋無論經濟還是軍事都已發展得不錯。但問題在於,宋徽宗趙佶實在不是當皇帝的料。趙佶接手的北宋王朝是什麼樣的?從紙面上看,根據《中國人口通史》,北宋人口已經突破一億,同時,北宋還有著百萬大軍和近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徽宗時期的大宋財政收入約為“五千餘萬貫”。北宋的繁榮主要原因,首先是國內政局平穩。儘管北宋王朝跟其他王朝一樣也有農民起義,但直到兩宋滅亡,也沒有發生漢末、隋末、唐末那種席捲全國的超大規模農民起義。而相對穩定的政局保證了北宋人口的快速增長,據統計,北宋時期的人口年均增長高達11%,而快速增長的人口又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經過了前7位皇帝的努力,到了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全國戶口達到2100萬戶,總人口突破一億。
由於宋代寬鬆的人口政策,大量“流民”得以作為勞動力參加建設勞動,促使北宋的大城市數量迅速增加。而大城市的大量出現所帶來的商業活動的活躍,又讓北宋的工商業空前繁榮起來。宋徽宗時期的工商業有多發達呢?宋徽宗曾下令徵收“侵街房廊錢”,目的是防止街邊商鋪過於佔用城市用地而造成擁堵,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城市商業有多熱鬧。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正是這一時期城市繁榮的真實寫照。所以柳永曾在《望海潮》中寫道:“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宋代在政治上又實行“不抑兼併”和“田制不立”的政策,導致土地集中愈演愈烈,造成了大量流民的出現,而工商業因其可以吸收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功能而成為北宋大力支持的行業。宋徽宗時期,全國墾田面積達到1000萬頃,而由於宋代在農業上的育種努力,宋代糧食產量達到平均畝產381斤。充足的糧食養活了更多的人從事工商業,再加上工商業帶來的鉅額利潤,也讓北宋對工商業採取積極支持的態度。海上絲綢之路發起後,北宋通過海外貿易賺取了大量利潤,又進一步刺激了工商業發展,使得宋代財政結構高度貨幣化,工商稅收佔國家賦稅收入達三分之二以上。高度發達的工商業自然會對宋代的政治格局產生影響,馬端臨曾說:“古人之立法,惡商賈之趨末而欲抑之;後人之立法,妒商賈之獲而欲分之。”此時宋代的國家財政收入已經無法脫離工商業。
如此龐大又富庶的國家卻因土地兼併、內部黨爭和“三冗”的原因,早已不是紙面上的那個強大王朝了。軍隊缺乏戰鬥力,朝廷內部黨爭激烈,加之趙佶父子的一通亂操作,又把北宋王朝最後的希望攪了個稀爛,直至最後淪為靖康恥的標誌性人物而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參考資料: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梁太濟、包偉民:《宋史食貨志補正(上下冊)》,中華書局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