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地緣軟肋在哪?美國為何不學蒙古,一擊必中

伊朗的地緣軟肋在哪?美國為何不學蒙古,一擊必中

從1979年開始,美國就想收拾伊朗,但一直投鼠忌器,對伊朗高原的地形還是敬畏的。阿富汗賬面實力不如伊朗吧,美國都吃不下來,更不用說伊朗了。換個角度看,美國一直將波斯灣作為重點,實際是一腳踢到扎格羅斯山脈這塊鐵板上,如果美國人認真研究下蒙古滅木剌夷國(伊朗北部)的過程,或許能找到伊朗的地緣軟肋。

經過第一和第二次西征之後,蒙古大軍已經消滅了花剌子模和東歐諸國,此時蒙古的疆域已經延伸到中亞和歐洲,不過中東地區依然不願意臣服,特別是伊朗高原上的木剌夷國表現得尤為桀驁不馴。遵照成吉思汗的遺願,蒙哥汗開啟了“南進”與“西征”並舉的戰略,進攻南宋的軍隊由蒙哥親自指揮,而西征則交給弟弟旭烈兀,這是蒙古歷史上的第三次西征,也是最後一次。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也是蒙哥汗的同母兄弟,為人勇猛果斷且頗具謀略。不過對手木剌夷國也絕非善茬,尤其是伊朗高原的地形對防守一方甚為有利,加之木剌夷人兇狠強悍,旭烈兀的西征註定不會一帆風順。伊朗高原又稱波斯高原,平均1000至1500米的海拔在中東地區鶴立雞群,不過從內部來看的話,人們生活在多個盆地裡。

伊朗高原從西北部的裡海延伸至東南方向的俾路支,跨度將近2000公里,粗略看去大概呈一個斜三角的形狀,三條邊各有高大的山脈環護,內部呈現高原盆地的特徵。

首先在裡海一側是沿海岸延伸的厄爾布爾士山脈,該山脈一直向東將土庫曼斯坦的卡拉庫姆沙漠與伊朗高原隔開;其次是東部一字排開的加恩山脈與薩哈德山脈,構成伊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邊界;最後是作為斜邊的波斯灣和阿曼灣沿岸,這裡坐落的是更為高聳的扎格羅斯山脈。

被四周山體包圍的就是伊朗高原的腹地,因來自大洋的水汽被山脈阻擋在外,高原內部的荒漠化嚴重,而木剌夷人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磨礪出兇狠好鬥的性格。當蒙古人從東北部襲來時,留給他們的地理通道只剩下東北部的山脈缺口,也可以視為這個“三角形”的一個角,這裡稱為“呼羅珊”。在今天的伊朗地圖上有一個名為“馬什哈德”的城市,當年蒙古軍隊正是從這裡攻入伊朗高原的。

廣義的“呼羅珊”不僅包括伊朗高原的部分,還囊括了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地區,這裡作為伊朗面向中亞的窗口確鑿無疑。古代行軍打仗,翻越高聳的山脈是極為困難的事,將有限的軍隊集中在敵人可能來犯的方向,就成了最優選擇。伊朗西南方向的扎格羅斯山脈為腹地提供了良好的防護,敵人很難從這個方向打進來,兩伊戰爭中的伊拉克曾做過這方面的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

東部的加恩山脈與薩哈德山脈以東,也是多山脈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美國曾想拿下阿富汗,然後從背後打擊伊朗,實戰中美軍根本控制不了阿富汗的荒漠地區,更不要說進入伊朗境內了。

伊朗需要重點防禦的,就是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區和東北部的呼羅珊地區。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蒙古人如風馳電掣般襲來之前,阿拉伯帝國就於公元642年從西北方向的缺口攻入波斯,只是後來伊朗面對的是更為善戰的蒙古軍隊,呼羅珊地區也註定會迎來一場腥風血雨。

旭烈兀以“十人抽二”的方式從各宗王部族中糾集十幾萬大軍,然後浩浩蕩蕩地殺奔呼羅珊,木剌夷人經過殊死抵抗之後終究無法阻擋蒙古人的鐵蹄,伊朗高原由此門戶大開。滅亡木剌夷國之後,蒙古軍又順道侵入兩河流域,佔領巴格達,並處死伊斯蘭世界的最後一任哈里發,阿拔斯王朝覆滅。隨後蒙軍繼續西進,拿下敘利亞後直逼埃及,可惜在獅身人面像下敗於馬穆魯克彎刀之下,至此第三次西征結束。

總的來說,美國要打伊朗,比較可行的方案,是從西北的阿塞拜疆,或者東北的土庫曼斯坦,這兩個方向主攻。不過伊朗與這兩個鄰國關係還不錯,尤其土庫曼自稱中立國,美國目前不具備當年蒙古的條件,除非像蒙古那樣先拿下中亞,或者至少拿下土庫曼斯坦。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