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摘要:中醫學認為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保證,“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通過觀察人體形態、神色、五官、舌象、脈象等可以快速瞭解人體的身體狀態,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文章從精氣神理論與健康的關係入手,探討精氣神的含義、分類、功能,及運用精氣神理論辨識健康狀態具有的優勢,突顯精氣神理論在判斷人體健康狀態時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
中醫學精氣神理論源於中國古代哲學,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宇宙觀、生命觀、健康觀,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所在,是認識人體生理狀態、病理變化、健康養生和疾病形成規律的主要工具。《素問·六節藏象》曰:“三而成人。”所謂“三”者,即精、氣、神是也。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靈樞·決氣》有:“精脫者,耳聾。”《醫權初編》言:“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因此有人提出“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將“精、氣、神”作為人生命存亡的根本。精氣神作為“人身三寶”,其理論在辨識人體健康狀態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僅從精氣神理論的含義、分類及功能等方面進行討論。
1中醫精氣神理論概述
1.1精
1.1.1精的含義
從“精”字結構上講,《說文解字》有:“精,擇也。從米,青聲。“精”具有純淨、純粹的內在性質,具有生長、生育的功能。《內經》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人體之精,形成了中醫學精理論的基本框架。中醫學的“精”最原本的內涵為人體生命的本原。精是生命來源的物質基礎,也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1.1.2精的分類和功能
精可以分為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而後天之精包括水谷之精和臟腑所生之精。
先天之精。與生俱來,《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又稱為“元精”,包括原始生命物質(父母生殖之精所化)和胎兒在母體內所獲得的各種精微物質,其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控制人體生長發育、衰老及生殖機能。
水谷之精。為人出生後所攝入的飲食物在體內形成的精微物質。由脾胃化水谷而生的後天之精,輸送到各臟腑中,化為臟腑之精。《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
臟腑所生之精。是指臟腑自身的生理活動所產生的精微物質。藏於五臟六腑,並將進行生理功能活動後盈餘之精儲藏於腎,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言“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為: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維持臟腑器官功能正常;化生氣、血、津、液、髓、神,精充則其所化充足,以發揮各自的正常功能;傳承繁衍,孕育後代,精充則男女生殖功能正常;加強機體防禦功能,抵禦外邪侵襲。
1.2氣
1.2.1氣的含義
許慎《說文解字》曰:“氣,雲氣也,象形。”氣是象形字,其形象雲氣之貌。《禮記·祭義》言:“氣也者,神之盛也。”鄭玄注云:“氣謂噓吸出入者也。”即指人的呼吸之氣。從呼吸之氣引申發展,氣也用於表示精神及精神狀態。人體之精產生之後,就會化生人體之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
氣的生成有賴於全身各臟腑組織的綜合作用,其中與肺、脾胃和腎等臟腑的關係尤為密切。《難經·八難》曰:“氣者,人之根本也。”《醫權初編》言:“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
1.2.2氣的分類和功能
氣可分為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後天之氣包括宗氣、營氣和衛氣。
先天之氣為先天之精所化,即元氣,又稱真氣,《難經》稱之為原氣,享於先天,藏於腎中,又賴後天之氣的充養,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具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元氣是人身最重要、最根本之氣,宗氣、營氣、衛氣都是由元氣所派生的。
後天之氣是水谷之精所化生,是人體出生後所獲得的,由脾胃運化作用產生的水谷之氣及靠肺的呼吸、腎的納氣吸入的自然清氣組成。《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言:“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脾胃在氣的生成過程中,為化生谷氣,提供物質基礎,還能滋養先天之氣,包括了宗氣、營氣和衛氣。
宗氣,又名大氣,是人體後天的根本之氣,積聚於胸中。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雲:“大氣積於胸中,為後天全身之禎幹,《內經》所謂宗氣也。”宗氣推動肺的呼吸運動,貫注於心脈之中,促進心臟推動血液運行,統諸氣而安臟腑。
營氣,又名“榮氣”,是循行於脈中而富有營養作用的氣。營,有營養、營運之意。營氣行於脈中,與血液並行,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質基礎。《素問·痺論》曰:“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衛氣,指運行於脈外,具有保衛機體作用的氣。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的部分。《素問·痺論》雲:“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衛氣能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與睡眠相關。
氣有多種作用:
1)推動作用,可激發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及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2)溫煦作用,氣可產生熱量溫暖人體。
3)防禦作用,氣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及驅邪外出,促進臟腑組織自我修復,恢復健康。
4)固攝作用,氣可對血、津液等液態物質進行統攝,防止其流失。
5)營養作用,氣可為機體提供營養物質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6)中介作用,氣是各個臟腑組織器官之間聯繫的中介,傳遞信息的載體。
.3神
.3.1神的含義
“神”字本義指北斗的斗柄,後衍生出萬物主宰之意。《說文解字》曰:“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言:“天地生萬物,物有主元者曰神。”《黃帝內經》奠定確立了心主神明的經典地位,道教典籍對腦與神的認識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晉至明代的中醫學,承襲道家的觀點,開始闡發腦神的重要性。北宋《聖濟總錄》明確提出“內(腦)者物有所受命。”
神的概念在《內經》中主要有三種:
一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規律。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自然萬物的變化規律即神明。
二指生命活動的主宰。神是決定生命存亡的關鍵,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只有具備了“神”才能發育成為有生命的人。《靈樞·天年》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三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徵象。腦主元神,聯繫全身之論,是古今眾醫家之共識。
1.3.2神的分類與功能
神可分為先天之神和後天之神。
先天之神稱元神,又名腦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其依附於精和氣而存在。腦神是各神之首,腦神的物質基礎是“精”。“神”由先天之精生成,當胚胎形成之際,腦髓隨之生成,生命之神即已產生和存在。精神、意識、思維、知覺都是在腦神的作用下產生的,心神、肝魂、肺魄、腎志、脾意亦在腦神的作用下發揮各自的生理功能;關節的活動,皮膚的感覺,眼、耳、鼻、舌的作用同樣都離不開腦神。《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曰:“頭為諸陽之會,位居至高,內涵腦髓;腦為元神之府,以統全身。"《素問集註》曰:“陽之神氣,上會於頭,諸髓之精,上聚於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府。"
後天之神。包括識神,識神是人出生以後,後天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各種情感、慾望,在大腦皮層中形成的意識體。識神在元神的基礎上進行活動,它受元神的主宰。
還包括心所藏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指思想狀態及在思想指導下的行動表現、頭腦反應、清醒程度等。魂、魄、神、意、志總的統帥是心,“心”是思維意識的器官。《荀子·解弊》雲:“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素問·靈蘭秘典論》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神為人體的主宰,腦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靈機記憶等功能活動的指揮系統,為髓海,由精氣化生,為元神之府,能過經絡、脊髓等與全身密切相聯,具有主持思維、發生感情、產生智慧、控制行為、支配感覺、統帥全身的綜合作用。
2中醫精氣神理論與健康的關係
精、氣、神雖然各有所主,但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有精則有神。積精可以全神,傷精則傷神。精為氣之母,精失則無氣,氣傷則無神。神為精之主宰,失神則失其生機。精化氣,氣化神,神滋精,互相滋生,融合為一,共同完成人體的生命活動。
當精的繁衍生殖、生長發育、生髓化血、濡養臟腑、化氣生神、調節、防病御邪、儲藏等生理功能維持正常時,人體即可呈現健康狀態。氣的運行正常,則經脈通利,五臟安寧,人體的各種功能活動才能正常。《類經·攝生類》雲:“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當益壯,皆本於精。”
氣的健康符合天人相應觀,人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有“生氣通天”之說。《素問·寶命全形論》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精神是人體健康調攝的重要環節,精神健旺,機體適應環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就強,從而起到防病的功能。即使患病之後,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會有助於加速康復,反之不良的情緒會導致疾病的惡化。
3中醫精氣神理論在健康辨識中的重要指導意義
“有諸內必形諸外”,通過觀察人面容、體態、五官、言語、舌象、脈象等即可以快速瞭解人體精氣神的內部狀態,反映人體的健康情況。
如當皮膚出現晦暗無澤時可能為精不足,使皮膚失於濡潤,變得乾燥,缺乏彈性、粗糙。《素問·診要經終論》言:“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氣與人體的視、聽、言、動等均相關。因此當出現面白、言語聲音低微、畏寒喜暖、四肢不溫、易疲倦、自汗、睡眠異常等表現就可能有氣虛。有脹滿、太息、暖氣、喘咳等表現時能推斷其可能有氣機的失調。神是人體反映整體功能的最高功能層次。
內在的神機運動,可通過對目光、面部色澤、表情、形態、五官、言語、神志、舌象脈象等方面的觀察,可以對人體神的情況進行辨識,判斷得神與少神,甚至失神,瞭解機體生命活力的盛衰,推斷預後的善惡,《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藏於心,外候在目”。
近年來,隨著健康概念的更新和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一些地區出現了中醫體檢、“亞健康”檢測,這預示著中醫在健康辨識領域具有廣闊的前景。精氣神理論具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基於精氣神的辨證沒有否定傳統上的辨證,而是對傳統意義上的辨證觀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使中醫學的辨證體系更加完整。中醫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說,中醫診治的優點在於能著眼於無形,並不需要等到各種客觀“有形”的檢查指標出現異常才能治療。
中醫健康辨識是充分發揮中醫學的優勢和特色,對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預測、預防和維護的全過程。運用中醫傳統“望聞問切”的方法,對人群健康進行辨識,是中醫特色的體現,還可以避免實驗室檢測帶來的不便,符合當今大健康觀的發展方向,在精氣神理論基礎上構建並指導對健康狀態的辨識體系,將是可行並具有優勢的。
-
本文摘自: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年3月。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