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魁山父親的經驗:若針柄一跳一跳,就是腑氣不通

鄭魁山父親的經驗:若針柄一跳一跳,就是腑氣不通

鄭魁山、田大哲



中醫寶典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I導讀:本文是鄭魁山老師整理的,其父親針灸大家鄭毓琳先生的寶貴臨床經驗。告誡我們針刺時除了儘量減輕患者疼痛之外,還要仔細體會針下的感覺,以及患者的面部表情;留針也不只是單純的停留,在留針過程中還要觀察針的方向和狀態來判斷針下的環境。

留針時要觀察針的現象
作者/鄭魁山、田大哲
針前和針刺時要觀察患者的表情及面色,即觀察患者的病情、精神和對針的態度,進針時針下輕滑、空虛,似紮在豆腐上的樣子,是不得氣,患者沒感應的現象,應用提插、搓捻等法,使針下氣至沉緊;如果發現患者恐懼或面色蒼白,是怕針或暈針的表現,應當向患者解釋,以解除其恐懼;如果是發生暈針應當用指切人中等穴,以解除暈針;如果留針時觀察到針穴處出現凹陷,是針體下陷或肌肉纏針或針感過強,患者有不舒服感的現象,應提退其針或將針迴轉,使針下鬆解;針柄向右倒,是針刺入穴內針尖向左偏的現象;針柄向左倒,是針刺入穴內針尖向右偏的現象;應將針提至天部(皮下),變換方向另刺,糾正到針體垂直為止。

1937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我村鄭群英來找我治胃痛,先父要考我的基本功,讓我將煤油燈熄滅,用手摸著針中脘、下脘、足三里,針後將燈點燃,先父指著針對我說:“穴位取得比較準,深淺比較合適,但還需要看上腹部中脘、下脘穴的針,看是否隨著呼吸上、下襬動,如果擺動均勻就更合適;如果針柄像彈弦子一樣的跳動,是腹氣不通的表現,應多留一會兒針,使針平靜下來;如果針柄向下倒,是氣向上逆的表現應加強刺激量或增加留針時間,使氣下行;針柄向上倒是氣往下行、腹氣已通、胃痛停止的表現,應當再留針片刻起針”。
本文摘自《鄭毓琳臨證金針》,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作者/鄭魁山、田大哲。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