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而短暫的夏天開始了,伴隨著炎熱白日而來的,還有暑氣和溼熱之邪。為圖一時涼爽的快樂,我們過上了離不開空調和冷飲的日子。盛夏白瓷酸梅湯,碎冰碰壁噹啷響,這些都是在夏季治癒了我們的燥熱與煩悶。
那麼,中醫又是如何在夏季健康的避暑、防暑呢?本期,讓我們跟隨星辰老師一起,認識夏季之暑,防治暑溼之邪吧。
暑為六淫之一,是火邪和溼邪的混合。火為陽邪,溼為陰邪,所以暑邪是一種陰陽夾雜之邪。端午過後,夏季開啟了溼熱模式。夏至一陰生至立秋之間,暑氣達到巔峰,此時應注意防暑。
一直以來,防暑的標配就是酸梅湯加藿香正氣散。但徐老師曾經說過,兩者是二選一的關係,有些人不該喝酸梅湯而該用藿香正氣散,這其中有就涉及一個概念:暑分陰陽。藿香正氣散針對陰暑,而酸梅湯預防的是陽暑。
所謂陽暑,在古人的描述裡常見於而夏日耕作突然昏迷,而陰暑則常見於夏日貪涼,多飲冷井水,生食瓜果而致頭痛頭昏,胸滿腹脹,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先說陽暑,陽暑是大家概念裡“想當然”的中暑。通常發生於夏日戶外長時間勞動而昏厥,如同汽車水溫爆表一樣。通常古人解釋陽暑的發病機理是都愛用到一個詞叫作“壯火食氣”,簡單講即高溫高溼度環境下,人因出汗大量流失體液,汗是肉眼可見的,而出汗時腠理打開,與汗一同流失的還有身體的氣,這種情況一般叫作氣陰兩傷。
汗為心之液,汗和氣的流失導致體能透支暈厥。這時的處理原則是清溼熱補津液。一般陽暑暈倒程度較輕的,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休息,點按人中、百會、內關等穴位,待甦醒後輔以綠豆湯、綠茶等清熱解暑的飲品即可。對於中暑更嚴重的人,此時上述方法就屬杯水車薪了,需要及時就醫,予以湯藥或其他救治手段。
對於陽暑和陰暑的判斷,胸腹溫度是非常重要的依據。如中暑昏迷胸腹滾燙時,則大概率是陽暑,切勿盲目使用治療陰暑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水或十滴水,容易熱上加熱,劫奪已然不多的氣陰,甚則引發高燒和心陽衰弱。
反觀陰暑,很符合“陰”的特性,相比陽暑驟然劇烈,陰暑往往起病緩慢但纏綿不去。陰暑不會昏倒,但常讓人昏沉、頭腦發矇、噁心、腹脹吐瀉等。同時如上所述,陰暑的典型特徵是胸腹按之冰涼,用手按上去感覺像自來水管一樣涼。所以陰暑是體內寒溼和天外暑邪的裡應外合!這也呼應了古人所謂“夏日貪涼,多食生冷”的描述。
不僅如此,現代人在貪涼的技術上比古人有了長足的進步。空調冷飲的加持導致現代人內有寒溼者比比皆是,陰暑也成為了當代人更常見的中暑類型,這也是藿香正氣散(水、丸、口服液)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關於防治,上文提到的酸梅湯,外加綠豆湯、綠茶等,都屬於補津液,去溼熱預防陽暑的範疇,但力道較弱,更多適合用於事前的預防。所以在排除陰暑的體徵(腹部無陰寒)之後,在室外工作和運動時可以適量飲用,而關在空調房裡喝綠茶結果往往是胃疼。
要防治陰暑,關注腹部溫度就成了重中之重。對於長期腹部冰涼潮溼的人,夏季依然適宜飲用姜棗茶、紫蘇、陳皮等溫性食材。是藥三分毒,比起吃藥,更好的方法是艾灸提高腹部溫度。
個人經驗無論陰暑程度輕重,通過對於臍周及胃脘部的艾灸把腹部暖過來後,其症狀都會大大改善,整個人的精神也會更加清醒。同時夏日原本就是艾灸及冬病夏治的好時機,效果遠非姜棗茶等食物可比。
夏季養生艾灸
除了艾灸,刮痧可以是陰陽通用的防暑技能,一般以刮後背居多。通過打開毛孔腠理,給身體內的寒溼和火毒以出路,即徐老師常說的開門逐寇,管他賊寇姓甚名誰。
總之暑分陰陽,是基於身體內的主要矛盾不同,而胸腹溫度的高低是判斷陽暑陰暑的重要依據。雖然現代人普遍寒溼內盛而陰暑居多,但事前摸摸肚子,避免犯想當然的錯誤。
同時也避免人云亦云的一手拿著酸梅湯,一手拿著藿香正氣水,這如一腳踩油門一腳踩剎車。祝大家度過一個熱烈而美好的夏天,借天時好好“艾”自己。
作者:王星辰
金牛座理工男,厚朴三期畢業生。現任健康營講師,築基課講師,厚朴日本抱朴一期班主任。身心健康評估與教學的骨幹成員,痴迷於中醫,愛思考擅辯論,精於各種非藥物療法。
排版:米楠
審核: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