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品茗、撫琴、蒔花、聽雨……論起風雅的文化活動,鮮有能與我國傳統文化相比肩的。
而更令人神往的是,古人將這些文化活動與養生充分結合,音律、氣味、顏色等都能夠成為調養身體、調節情志的良藥。
比如以花卉製成各類食物,兼具調攝情志和飲食養生的雙重功效,且獨具風雅。秦漢時期,菊花已成為名菜佳餚;唐朝食花之風盛行於皇室,人們把菊花糕、桂花栗子羹作為宴席珍品;到了宋代,花饌逐漸傳入民間。
歷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諸多詩篇著作,詠歎食花雅事。如屈原的《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蘇東坡的《後杞菊賦》曰:“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之壽。”
現在,這些美味又養生的花卉美食,在《花卉食療學》中被系統整理,我們也能享用到古人馨香馥郁的養生藥膳——
96種可食用花卉
諸多古代醫藥本草中均有花卉入藥的記載: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菊花、百合及鳶尾等花卉的藥用價值;明代藥物鉅著《本草綱目》進一步豐富了花卉養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知識和方法。
本書共介紹了92種可用於食療的花卉,翻開目錄你會發現,春季的丁香、木棉,夏季的荷花、茉莉,有秋季的菊花、桂花,冬季的梅花、款冬,原來這些身邊的常見花卉,都是治病養生的良藥美食。
本書由來自重慶三峽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重慶市萬州食品藥品檢驗所、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大理大學、重慶安全職業技術學院、南通市中醫院20位專家共同撰寫,主編周濃教授和朱慧老師更是長期從事藥食同源資源開發利用及中藥資源等相關研究。
書中內容基於專家們多年從事藥食同源花卉研究的成果積累和文獻資料分析,充分保證內容的安全性、實用性和有效性。
在每一種花卉下,都系統介紹了成分、藥理作用、性味及功效,最關鍵的是提供了多種常用食療方,詳細列舉了食療方的組成、製作方法、保健功能及適用人群,幫助讀者輕鬆學會識花、食花、養性、強身、療疾的食療知識。
《花卉食療學》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