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碑林是自晚清到民國間漸次形成。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因重慶佛圖關外建5座節孝坊、1座百歲坊和1座樂施坊(據說其它多用砂石,樂施坊用的峽石)……同時,該地道路兩旁陸續豎立起巨型石碑,以忠、孝、廉、慈等碑文立於世間,教化世人。
七牌坊,是成渝古驛道“東大路”(明代有12個驛站)的一個重要路標。民間有諺語,“五驛四鎮三街子,八十四塘攏成都。”以前的人們,從重慶朝天驛出發,可選擇從下半城出南紀門,或是走上半城出通遠門。這兩條路,兩種選擇,但後面都殊途同歸一——在兩路口會合,過佛圖關、石橋鋪,前往白市驛,再經來鳳、永川、榮昌、隆昌、內江、資中、資陽、簡陽等地,便可抵達成都。
過了七牌坊,便是“出城”。作為“東大路”上佛圖關和石橋鋪之間的重要連接,七牌坊既是人們進入重慶城的最後驛道,也是人們離開重慶城的第一個驛站。
據傳,“東大路”沿線的牌坊、題刻、寺廟、會館等曾經比比皆是。據清朝《巴縣誌》記載,在舊時大坪一帶,曾有牌坊39座,碑刻180餘塊。因此路過有10多米高的牌坊,還有那些5米左右高的巨大石碑,文人雅士到此多會瞻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頗有“文化走廊”的特色。
據傳,抗日戰爭期間,日軍飛機炸燬了位於大坪的兩座牌坊,剩下七座。後來剩下的牌坊也被毀,但七牌坊作為地名,得以保留。
2009年,大坪地區開始舊城改造,拔地而起的樓房和公路代替了牌坊和驛站。七牌坊19座巨型石碑,作為文物,被慎重地從原址遷移至東面約70米處的現址。
目前,七牌坊碑林是重慶存在石碑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碑林。當天,來此參觀和休閒的,有年輕男子,有帶孩子的年輕媽媽,有遛寵物犬的大哥,也有閒坐無言的大叔……此地不算熱鬧,也不算冷清。
畢竟,這裡一共有19座巨大的石碑,內容可分幾類:德政碑(4座),節孝真烈碑(7座),神道碑及墓碑(8座)。還是非常值得人們停下腳步,駐足慢慢觀賞的。石碑擺放成兩排,一邊9座,一邊10座。除了欣賞前人石碑,來這裡拍照也十分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