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 頂級豪宅設計師如何看藝術收藏?

獨家專訪 | 頂級豪宅設計師如何看藝術收藏?

L'atelier Fantasia繽紛設計總監江欣宜(Idan Chiang)

作為一位出色的室內設計師,江欣宜的頂級豪宅項目遍佈各地。且自2010年起,她將藝術品融入設計中。疫情三年,其以獨特的角度觀察著人們的收藏態度和消費行為。時尚芭莎藝術獨家專訪江欣宜,與之探討對職業生涯、藝術收藏及市場趨勢的理解與感悟

 從設計到收藏 

BAZAAR:疫情後,你室內設計高端項目的接單量有何變化?


江欣宜:我的工作鎖定各城市最高端的案子。疫情期間,高端交易案不減反增,尤其在去年達到高峰。因為這三年的財富結構改變很大,金融動盪時,越有腦筋、越懂得操作的人獲利空間越大,所以有很多新富階級入場。他們會想把財富轉換為恆定資產,也就是房地產。


這些人想讓生活轉型,而我們又很懂高端生活方式,就會做教育工作,幫助開拓視野。其實,你會發現業主可能花幾千萬人民幣裝修,但一年只住一個月——他們想在各個城市裡都有資產分配,會用很高的預算做設計,以便將來轉賣。因為找知名設計公司做設計,如同請建築大師為建築保值高價值的建築,室內設計一定相匹配,以及有恰當的藝術品和整體氛圍相襯。這樣的房地產在轉賣時才會有它的價值。

BAZAAR:這三年的年輕客戶是否會多一些?

江欣宜:疫情前,我的客戶中“老錢”比較多;但疫情後,45歲以下的客戶大約有2/3。年輕客戶中,有業主在28歲就買了臺北最頂級豪宅的高樓層;也有某虛擬貨幣的發明人,四十幾歲,很年輕。反而是年紀稍長或傳統實業家對這種消費會覺得不安年輕人承擔風險的能力會高一些。

江欣宜的室內設計,掛有藝術家徐累的作品,梵悅萬國府,北京

BAZAAR:你從何時開始在室內設計裡增加藝術品陳設?


江欣宜:2010年我開始收藏藝術的時候,起先是我在拍照時放了一張收藏,業主覺得牆面上有藝術品還不錯,就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也買一件。所以你要自己先收藏,花心思規劃,公開作品後,大家才覺得項目裡因為有藝術品而產生了不同的感覺與生命力。


我們的工程可能有一年半的,加上設計是兩年,別墅的話三年。期間,他們有很多機會去體驗藝術,逛藝博會、畫廊,也會向我諮詢建議。

BAZAAR:那是在何時成規模地給設計項目增加藝術品?


江欣宜:從組織的結構變化開始。2014年左右,我研究陳設,成為這方面的老師;再後來,我開始接大陸的案子,比如深圳灣一號,也發現硬裝和軟裝是兩個系統。所以,我覺得如果把大陸和這邊的案子一起進行,就勢必要建立新的組織架構。此後,我們就有設計制度、軟裝、工程三個部門,其中的軟裝部門會請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

燈光、保險、運輸,甚至藝術品規劃,我們可能比一般公司懂得多,所以能提供顧問服務。現在,這個系統發展得很成熟,已經可以做“客制”。比如,某大畫廊的代理藝術家就能做客制,需要加收一定的價格。但作品的呈現客戶不能插手,如果交付出來不喜歡,可以拿去銷售。我們會跟不同的工作室聯繫,也知道每位藝術家能“客制”到什麼程度。


江欣宜的室內設計,左側為藝術家讓·米歇爾·奧托尼爾的作品,右側藍色繪畫為納比勒·納哈(Nabil Nahas)作品,大景大苑,中國臺灣

江欣宜的室內設計,掛有大衛·莫雷諾(David Moreno)的作品,和平大苑,中國臺灣

BAZAAR:疫情前後,客戶對你們推薦的藝術品的消費態度有何區別?


江欣宜:疫情前,我們確認一件藝術品,可能需要讓業主看到或現場溝通。有時候藝術品在瑞士、英國,我為了盡善盡美會陪同去看。但疫情後,很多作品和材料通過線上溝通他們也能接受,如果按以前的步驟肯定很慢。


BAZAAR:那疫情後,你們推薦藝術品的件數、單價和總價是否提高?


江欣宜:說實話,業主有更多預算放在藝術上。首先,新世代客戶的邏輯很清晰,比上一輩更懂得尊重專業。只要你提供選擇的空間,他們做決定很快。而且因為接收資訊的來源多,他們也相信空間裡有藝術品能讓氛圍更好。尤其是現在很多名人的家居中有藝術品露出,“名人效應”讓他們更容易接受,也包括錄像、燈光、裝置。所以,我們這兩三年的案子會更活潑。

BAZAAR:大家也會追求畫面更可愛、色彩更豔麗一些的作品吧?


江欣宜:我覺得很棒的是,大家對藝術品的形式更包容了。我們推薦過10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錄像,這在過去十年裡都比較難。但放在室內的當代作品都偏向“甜美”。我還是相信藝術品承載了藝術家要傳達的能量,如果探討的議題比較沉重,放在居家空間就會影響心情。


BAZAAR:所以作為設計師,你其實並不想推薦相對晦澀的藝術品,對吧?


江欣宜:我本身也做收藏,我先生也是藝術家。我可以感應到藝術有能量,也不希望業主住進去後往負面走。因為畢竟不是美術館,家和作品還是會形成共生的頻率。這時候,選擇藝術品很重要。我不會看形式,反而會看藝術家的自傳、創作理念和本身的狀態。


江欣宜的室內設計,掛有大衛·莫雷諾(David Moreno)的作品,和平大苑,中國臺灣


 談購藏趨勢 

BAZAAR:很實際的問題,你的業主是否考慮這些藝術品未來的升值空間?


江欣宜:一半以上的客戶不會問。我覺得亞洲人除非當初就抱著要研究、投資的心態做收藏,否則會把作品當成資產的一部分。出售資產的人,大家通常會覺得他們的財務有困難。其實,我們現在提供的藝術家名單在一二級市場都有不錯的成績。


BAZAAR:年輕客戶在藝術品購置上會有多少預算?


江欣宜:一套房子平均100萬-300萬元人民幣,不會再多了。他們不是投資,也不是專業藏家,如果將來要出售房子,可能會把藝術品打包一起賣掉。


你去思考一件事:通常豪宅的沙發或燈具的單價也要50萬元人民幣。對這些人而言,買一件50萬元的藝術品跟家裡的沙發是差不多的價格。沙發買了不能賣,而藝術品可以轉賣,所以他們不管升值與否,至少比沙發好吧?但超過300萬元人民幣的作品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BAZAAR:是否遇到過專業藏家?


江欣宜:我遇到過收藏趙無極的藏家。但不會是我做了方案,把燈光調好、牆面留出來,然後跟業主說去買一件趙無極。

室內設計要承擔很多責任,我們不會為藝術品銷售去承擔這麼高單價的責任。並且,我不見得比拍賣行了解這件事,萬一經我們推薦的一件千萬級作品有真偽問題——所以,我沒法去做現代主義作品的推薦或規劃。當代藝術更好推薦,只要是顏色和形狀吻合,80%都能成功


江欣宜的室內設計,右側為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寶輝秋紅谷,中國臺灣

江欣宜的室內設計,左側為蒂埃裡·費茲(Thierry Feuz)的作品,ONE PARK,中國臺灣

BAZAAR:你也認識很多企業家朋友,無論年輕還是年長,他們疫情後在購買藝術品方面有何變化?


江欣宜:資產達到某種程度以上的人,在疫情期間更樂於去消費非必要性物品。經歷很多動盪和不安後,他們發現錢無法保障一切,反而態度更開放,買東西更捨得花錢,200萬元人民幣的魚缸、幾百萬元的廚具,做決定都很快。


這三年,我收到委託或銷售高端商品比以前容易。你有沒有發現在這期間愛馬仕的股票漲了兩倍?大家都想借消費來抒發情緒,更遠的事太不穩定了。所以,藝術品市場為什麼反而蓬勃發展?以前,大家會想一件作品在藝術史上有沒有位置,是不是可以持續經營的藝術家,現在的購買單純因為喜歡。


BAZAAR:所以出於消費心理的人更多了,做專業收藏、去研究的人可能少了?


江欣宜:以前覺得想做藏家才買藝術品,現在不是了。他們去藝博會,買一件作品和買包一樣。你不能用收藏來定義這種行為,只能當成購買很多年輕人收作品就是覺得拍照好看,曬在社交媒體上會獲贊。現在的消費形態很多,某種程度上,購買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消費。


我覺得比較難過的點是:大家來臺北當代打卡,曝光量最高的作品絕不是你最欣賞的那一件,通常都是卡通。這種操作模式會讓真正應該被探討的藝術家失去焦點,反而商業型藝術家受關注。但是,專業藏家不會變。譁眾取寵的人進來能讓市場更蓬勃,人家也只是拿買包的錢買藝術。我覺得不需要批評藝術太過商業化這種現象。


江欣宜的室內設計,掛有蒂埃裡·費茲(Thierry Feuz)的作品,ONE PARK,中國臺灣

BAZAAR:你覺得社交網絡對藝術收藏有何影響?


江欣宜:可以從兩方面看,一個是藝術家,一個是藏家。只要是好畫廊,經營者可能都有點年紀了,會覺得Ins很“虛”,不會想到每年要花一定預算請懂社群邏輯的人來操作。但藝術家已經很會經營Ins,因此自由很多。他們可以與各地的畫廊合作,不需要相同語言、不需要飛過去。當年,傑夫·昆斯(Jeff Koons)在雜誌上買廣告被視為離經叛道,現在多少藝術家都會拍照放在Ins上,再買贊助,做得好的人作品被全世界藏家購買的機會更高。


第二,藝術家在全世界都有能聯繫的畫廊來銷售作品。他們可能不再需要博覽會或某一家畫廊。甚至你會發現在類似Net-a-Porter的奢侈品電商中,可能在裝飾品或傢俱區域也開始賣藝術品。這種社群媒體會不會改變藝術家看待自己的方式?我覺得會。新世代藏家也更習慣線上消費,覺得線上聯繫藝術家就可以。


BAZAAR:你也做收藏,作為設計師與藏家,現在什麼樣的作品能打動你?


江欣宜:曾經在一年裡,邁阿密、香港巴塞爾、瑞士巴塞爾、弗里茲,我都去了,看到最後會麻木,漂亮的作品有很多。但我現在會更重視藝術家能否感動我,讓我思考,和我的生命有呼應,不然買不完。

我會願意收藏讓我想起自己奮鬥的過程、想起小時候,或是我跟某個人情感的作品。當我們年紀越大,能夠感動我們的事情越少。我不再對很多事情感到興奮。十年前,你會追逐米其林餐廳;十年後,你可能只想吃一碗通心粉。只因為它讓你想起小時候父親帶你去吃飯的樣子。

精彩回顧:
畢業後,離開藝術行業……
獨家專訪 | 市場能動搖畫廊主的信心嗎?
獨家專訪 | 威士忌大玩家如何收藏當代藝術?

策劃、對談  齊超

文字整理  於明禕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