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喜歡些沒用的東西?我們要怎麼保護“熱愛”

美育像是一條林間小道,

途中的野花、風和雲朵,

都自成書畫裡的風景。

行走在其中,

孩子們的視野在無限延伸,

內心的世界也在不斷豐盈。

“老師老師,今天我們學什麼呀?”

“老師您今天上課嗎?我們想上美育課……”

在閃電河鄉寄宿制小學的一間教室外,孩子們早在鈴聲響起前就已經簇擁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迫不及待地盼著上課鈴的響起。

這間被學生們當作“寶貝”一樣珍惜的芭莎美育教室裡,陳列了“芭莎·課後一小時”美育公益項目帶來的各式各樣的畫畫工具、手工材料、圖書繪本等美育物資。

項目入駐以來,每個班的孩子每週都能在這裡學習美育課程,生動有趣的雙師課堂、內容新穎的錄播課堂……不論是繪畫,還是剪紙、手工,都讓孩子們充滿了熱情和期待。

在教室四周的牆面上,項目負責人閔嬌老師將孩子們豐富多彩的作品都張貼擺放得滿滿的,她希望通過作品展示的方式,讓大家獲得更多成就感。

 ● 孩子們在芭莎美育教室裡創作和閱讀

不僅如此,閔老師介紹道,老師們還會在這裡開展誦讀社團活動,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繪本進行閱讀朗誦,有時孩子們有感而發,會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

每每這時,閔老師都忍不住感慨:“這讓我想到了蔡元培先生所說的‘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在這樣的學習中,讓我發現美育、智育和德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閃電河鄉小學建於1966年,在當地是一所“頗有歷史”的學校,自2004年改製為寄宿小學後,主要服務全鄉12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6個教學班裡共有學生100餘名,其中不乏有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

閔老師記得剛來學校時,一切和“美育”相關的事物都十分滯緩。儘管當時開設了美術課、音樂課,卻沒有一位專職的美育老師,多數家長和學生對美育也並沒有全面地瞭解,提到美育,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美術課。

自從2020年“芭莎·課後一小時”美育公益項目在學校落地以來,隨著學校整體美育情況的改進和完善,在孩子們心中,美育的意義也逐漸清晰和具體起來。

  ● 孩子們在芭莎美育教室展示自己的畫作

當學校在第二課堂興趣班開設了美育課程,一位四年級的男生小北(化名)提出自己想轉到美育班來,閔老師問為什麼,他只低著頭不敢和老師說話。

“這個男孩性格比較內向,喜歡獨處。後來他開始接觸美育課,每次都會把自己的畫細心整理好,整整齊齊擺放在一起。我告訴他以後可以變成一本畫冊,他開心地笑了。”閔老師繪聲繪色地描述著。

“教師節的時候,他和他的媽媽一起做了一束花送給我。我感受到美育讓他有了很明顯的改變,他變得更加自信了,也願意和他人交流了。”

  ● 可愛的孩子們用自己創作的畫框合影

孩子們身上發生的積極改變,讓閔老師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於美育的熱情和期待。正如那句話,喜歡是發自內心的歡喜,而這種歡喜能夠感染身邊的人,讓這些孩子的寄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擁有了更多的美好。

從2015年通過招聘考試來到閃電河鄉寄宿制小學,閔老師最初任教英語學科,後期調到教務處擔任幹事、主任,一直都紮根於一線教師崗位的工作。對於美育教育,她也在和孩子們的共同學習實踐中,有了更多感觸和心得。

對孩子們而言,美育像是一條林間小道,途中的野花、風和雲朵,都自成書畫的風景,行走在其中,他們的視野無限延伸,內心的世界也不斷豐盈。

閔老師分享道:“美育教育對提高鄉村學生的審美修養、豐富精神世界、培養創新意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讓學生們學會如何感受愛、創造美,用美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不一樣的地方。在美育教育的浸潤中,我時常憧憬學生的未來發展,我能看到他們的未來擁有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

  ● 閔老師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合影

而老師們,正是美育這條小徑上的引路人,他們交換著彼此的感悟,共同描繪著眼前和心中繽紛的色彩。

  ● 形式多樣的皮影、剪紙、繪畫作品

“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鑑賞,對剪紙、皮影、花燈等創作形式的實操,讓我一個美育‘門外漢’對美育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愛上了給孩子們上美育課。每到上課時,我也滿懷期待,期待和孩子們一起用畫筆描繪、用美工刀塑造出我們心中和眼中的美好。”

閔老師暢想著——在未來,美育課或許可以不只停留在畫筆和畫紙上,它可以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孩子還是老師,都能用實際行動發現美、創造美。

– End –

* 圖片來源:本期項目校老師—閔嬌老師

📑

監製:CY

責編:哲Zhe

撰文:小山

排版:Zz

📖

推薦閱讀

 ✦ 

點擊【閱讀原文】👇 

助力孩子們的美育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