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邪作為六淫之一,其性黏滯重著,阻滯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則會引起不同的症狀表現。比如溼邪在表時,可有頭身疼痛、發熱惡寒、身熱不揚等表現;溼邪在頭面部時,則有頭重如裹、雙目如蒙、口膩納呆等症狀。清代有“鴻儒大醫”美譽的陳其昌先生創制祛溼系列方,下面請大家一起來了解。
太陰證,頭痛,滲溼和裡湯主之;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無裡證者,滲溼和表湯主之。首如裹、目如蒙、舌苔微白、飲食未甚衰者,滲溼和上湯主之;發熱惡寒,足脛腫熱而痛者,滲溼和下湯主之。
太陰證畢具,頭痛特甚者,是地氣入天,病在裡也,故主以和裡湯。
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無裡證者,是溼在表也,故主以和表湯。
頭目眩暈,舌苔白滑,飲食未甚衰,是溼傷於上也,故主以和上湯。
發熱惡寒,足脛腫痛,是溼傷於下也,故主以和下湯。
❖滲溼和表湯方
蒼朮五錢,茯苓五錢,桂枝三錢,防己五錢,滑石五錢,通草一錢,生薑三錢。
❖滲溼和上湯方
蒼朮五錢,茯苓五錢,生薏仁五錢,蔻仁二錢,杏仁三錢,滑石五錢,通草一錢,生薑三錢。
頭目眩暈,舌苔白滑,皆肺不化氣也,飲食不甚衰,則脾猶能散津也,故惟以術苓扶土生金,其餘諸藥皆清降肺氣藥,蓋肺主氣,氣化則溼亦化矣。
❖滲溼和下湯方
蒼朮五錢,茯苓五錢,川樸二錢,半夏三錢,枳實五錢,檳榔四錢,滑石五錢,通草一錢,防己五錢,萆薢三錢,二醜五錢,川軍三錢。
寒熱腫痛,溼熱結於下焦也,故峻用通利之藥,使邪氣從二便而去,若不腫不熱,惟疼痛難耐,則溼寒也,宜滲溼扶陽湯。
太陰證,憎寒壯熱,骨節煩痛,食物慾嘔,湯水難下者,滲溼通和湯主之。
寒熱痛煩,表溼盛也,膈滿嘔吐,裡溼盛也,表裡合溼,故合表裡而雙解之。
❖滲溼通和湯方
蒼朮五錢,茯苓五錢,川樸二錢,半夏五錢,枳實五錢,檳榔三錢,滑石五錢,通草一錢,防己五錢,桂枝三錢,生薑三錢。
太陰證,頭痛身痛,惡寒無汗,太陰兼太陽也,滲溼和裡湯加麻桂防己主之。
太陰溼氣上淫,謂之太陰頭痛;太陽寒邪外束,謂之太陽頭痛。溼證頭痛而兼太陽,其必內有太陰溼證,而兼見惡寒無汗、身體痛疼之寒證也。
有太陰停溼,痞滿嘔吐,而適感寒氣者;有先受外寒,寒邪太重,由寒壅溼,而與太陰同病者。似此兩太同病,不開其表,在外之寒邪必不散;不和其裡,在內之溼邪必不退,惟用滲溼和裡湯加麻桂防己,外發內利可也。
❖滲溼和裡湯加麻桂防己方
即和裡湯加麻黃三錢,桂枝三錢,防己五錢也。
太陰頭痛,目赤面紅,身熱汗出,渴欲飲水,太陰兼陽明也,滲溼和裡湯加大黃主之。
溼證頭痛而兼陽明,是太陰與陽明合病也。夫太陰溼邪也,陽明燥邪也,燥溼交加,濁亂中州,循經上烘,頭為之痛,必兼見目赤面紅,身熱汗出,渴欲飲水,脈來洪大,方為陽明的證。
然觴之初濫,來自太陰,是太陰素有溼邪,因循失治,以致轉屬陽明;或醫者曉得以陽換陰之法,宣之洩之,由太陰而驅之於陽明也,
夫既歸陽明,審其溼邪已衰,燥結方盛,苔黃起刺,肚腹痛脹,承氣湯下之可也。若溼燥兩盛,仍宜剛柔並用,可以和裡湯加大黃和之。
族叔母韓,年八旬,患溼,醫治不如法,遂致溼從水化,水氣上凌,心便為之煩雜無奈,每發煩時,輒以飲食壓之。然食愈多而水愈停,水愈停而煩愈增,遂無時不煩矣。醫者以其喪子傷肝,大平其肝氣,不效,又以老年虛滿,以參茸大補其元氣,亦不效。其孫強延餘視之。
餘審其人脈象滑大,舌苔滑潤,頗能進食,發煩多在午前。餘曰:此陰分中有水,陽分中有火也。
其孫曰:何以見之?餘曰:脈象滑大,舌苔滑潤,定是太陰有水,頗能進食;發煩多在陽分,定是陽明有火,但水重火輕,宜先平水,而後平火。
其孫曰:醫多以為不救,若能有救,餘家萬福。餘曰:請試之。遂與以滲溼扶陽數劑,水氣頓減,但燥熱不下,又與以理陰一劑,而諸證皆罷矣。
再,陰陽迭戰,原難兩勝,陰勝陽,則陽並於陰;陽勝陰,則陰並於陽。餘案臨斯證,方知陰陽之多變也。太陰停水,原屬陰水,既見太陰水證,萬不能再見陽明火證,乃太陰之水既上攻,陽明之火復暴發,兩兩相持,宛如鷸蚌,竟使醫者既驅夫鷸,復驅夫蚌,此誠奇外之奇,而亦法外之法也,故略志之。
再,此與太陰發火證不同,太陰發火,皆是虛火,此則陽明自有其火,故主治略異,須知。
古代名醫溼證專著
《溼證發微:陳其昌治溼六十法》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是被世人尊為“鴻儒大醫”的河南獲嘉陳其昌(字兆隆)先生的代表作。先生經術湛深,尤精周易,因而通之於醫。先生深感“閱歷幾半生,瞥見風火寒燥作沴不過十之二三,溼邪則十有六七。且諸證治法,各家詳備,溼證多未竟本原,此固宇宙之缺理,而亦醫門之憾事也”。先生於是積半世之揣摩,數年之心悟,獨於溼證一門,審明脈象如何,病狀如何,著《溼證發微》一書以發明之。
☝猛戳圖片,查看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