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畫像
Portrait of Fathers’ Love
近日,小紅書上“寶寶輔食tag”爆火。原來是很多女性用戶為了屏蔽掉男性讀者,選了一個在她們看來男性們最不在意的領域:帶娃。
沒有十月懷胎的連接,沒有親密無間的哺育,爸爸們的帶娃路的確開始得有點“慌張”。
今天是父親節,我們好奇的是,帶娃爸爸們會遇到哪些狀況,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的?為此,我們採訪了不同城市、不同行業的爸爸們,瞭解了他們為帶娃付出的種種努力。
“在互動中意識到
爸爸的角色很重要”
史蒂夫
居住地:杭州
二胎爸爸史蒂夫是個“斜槓青年”,在創辦了一家幫助重症兒童實現夢想的公益基金會外,他還是一位育兒博主,業餘時間兼職做滑雪教練。他的日程表幾乎是無縫銜接的,就連接受此次採訪也是在去幼兒園接兩個孩子的路上。
業餘兼職做滑雪教練的史蒂夫
/採訪者供圖
史蒂夫和妻子的工作性質相對都比較自由,二人接送孩子的時間分配也比較平均,“我們家不主張什麼男主外女主內,基本上誰有時間誰來,差不多一人一天。一個人接送孩子的當天,另一個人一般會工作到稍晚一些。”帶兩個孩子在家吃飯、陪玩的晚上多少有點應接不暇,所以他家晚飯做得比較簡單,有時做點預製菜之類的。在史蒂夫看來,爸爸帶娃的最大優勢就是“會玩”,“一般而言爸爸帶孩子會玩得更有趣一些。”
陪孩子們玩水、挖沙
/受訪者供圖
回憶起做爸爸的經歷,史蒂夫承認,男性進入爸爸的角色一般是比較緩慢的,差不多要到孩子一歲左右。因為這時候和孩子的互動、玩耍才多起來,“如果沒有和孩子的鏈接,那麼做父親的意識是永遠不會有的。”史蒂夫身邊愛學習育兒知識的男性朋友,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陪伴孩子時間足夠長。
在培養孩子的方向上,史蒂夫認為自己家“在學習上不太卷,卷的是興趣愛好、技能培養。”原因在於,對長線人生而言,學習成績沒那麼要緊,重要的是要有一技之長。作為育兒博主,他也常看到同行分享自己孩子三歲會認多少字什麼的,“在我看來沒多大意義。”
和後文提到的王先生家不同,在處理兩個孩子矛盾時,史蒂夫不給孩子們斷官司。
在我們家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不同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兩個人產生矛盾往往是因為只考慮自己的感受,這時候我主要幫助孩子們接納情緒,安撫好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多線程工作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史蒂夫也會請老人過來幫忙。“完全平衡好事業和帶娃是不可能的,只能說在當下盡最大努力。接受了這個設定後,我就不會有太多內耗,不去糾結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兒。我也會和孩子們講清楚,這個時間段我要做什麼,沒辦法陪你們。”長輩幫忙帶娃難免有觀念碰撞的時候,史蒂夫秉持一個原則:不期待改變老人,不灌輸育兒知識,頂多就是設定一點規則和界限。
他很喜歡杭州靈隱寺的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趁心。”
杭州靈隱寺
/圖源網絡
“育兒時間擠出來
爸爸也能獨當一面”
潘老師
居住地:北京
潘老師是北京市海淀區一所重點中學的資深教師,教齡26年。他女兒23歲,去年畢業於北京一所名牌大學。在潘老師的記憶中,帶孩子最手忙腳亂的時期,莫過於從出生到小學二三年級。“女兒一歲半前是由家中老人幫忙帶的,我們發現老人比較容易嬌慣孩子,決定轉為自己帶。後面換了幾個保姆,2002年5月8號,孩子剛滿兩歲,我們給她送進了幼兒園。”潘老師補充說,他發現現在很多年輕家長傾向於讓老人帶孩子,自己圖個輕鬆,其實孩子習慣一旦培養不好,長遠來看可能更麻煩。
潘老師和年幼的女兒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自己帶孩子,一怕孩子生病,二愁孩子接送。女兒入園時年齡尚小,身體底子弱,生病成了家常便飯。那時潘老師晚上帶孩子去醫院輸液,白天送園時把藥交給老師,囑託一番用法用量,就趕忙去上班了。潘老師的妻子也是一名教師,所在學校離家很遠,早出晚歸,因而女兒差不多是潘老師一手在帶。有同事不明真相,私下對潘老師說,“您老一個人帶孩子也不是個事兒啊,能找還是再找一個吧。”潘老師聽後哈哈大笑,“我們家不是單親家庭啊,我們孩子有媽媽的!”潘老師自稱“動手能力有限”,給女兒梳的辮子,常常一個高一個低、一個前一個後,別人問後得知是爸爸梳的,往往感嘆一句,“那還算很不錯的。”
教師日常工作實在過於繁忙,孩子常常坐在老師辦公室裡苦等爸爸來接,潘老師又心疼、又無奈。接送孩子到小學二年級,疲於應對的潘老師準備試試看能不能“放個手”。和女兒講解過一個人上學的安全注意事項後,他目送著女兒向學校走去。不一會兒他注意到,女兒沒有像往常一樣走馬路,而是拐進了一個部隊大院裡。走家屬院顯然比走馬路安全多了!他一下子放了心。再後來女兒去西單圖書大廈看書,去積水潭附近學合唱,他都是帶著走一遍路後,就由女兒自行前往了。“孩子媽媽還有點不放心,偷偷跟著去了幾次,發現一點問題都沒有!”潘老師的語氣裡滿是自豪。
今年春節海南行,
潘老師把旅遊規劃實施的家庭大權
全盤交給女兒
/受訪者供圖
在潘老師看來,只要認定育兒是一件重要的事兒,就一定能抽出時間來。他還分享了自己一位學生家長的例子,“有個爸爸是個上市公司老總,孩子在北京上學,自己在海南工作。一年365天,雷打不動每週五晚上飛回北京,週一早上飛回海南,光機票就攢了幾百張。他週末難道就沒工作?不,是他把教育孩子真正當回事兒了。”
對自己家的親子關係,潘老師表示比較滿意。“女兒跟她媽媽很親密,不過她特別在意我對她的肯定。這一點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對孩子鼓勵還是不夠多。”女兒從小成績不出眾,潘老師就抓著她的意志品質誇,“比如熱愛閱讀、堅持練琴、寫字認真、自理能力強……”潘老師注意到,現在許多家長都在把孩子當天才培養,用一堆補習班供養著。
他覺得:“即使是天才小孩,也要當成正常孩子來培養,或許未來會呈現出天才的樣子。”
在潘老師看來,家庭教育的本質是親子關係學。親子關係處好了,孩子面對父母時態度敞亮,就不那麼叛逆了。“從我教過這麼多屆學生來看,沒有天生的熊孩子,熊孩子產生的源頭是家長守不住底線。”底線以外的事兒,在潘老師家都是經過民主協商的,“孩子想學什麼專業我們都支持,事實上她的理想職業也一直在變。對我們來說,女兒有什麼人生目標不重要,有沒有人生目標很重要。”
“夫妻關係是前提
家庭關係要擺正”
王先生
居住地:濟南
王先生一家生活在濟南,女兒即將升入小學一年級,兒子剛上託班不久。在女兒一歲以前,他在南美洲工作多年。妻子在和他隔著大海、跨著時差的日子裡,經歷了先兆流產、保胎、哺育幼兒,那段時間二人吵架很頻繁。於是王先生決心回到家鄉的一所銀行工作。“換工作後收入是減少的,但我覺得家庭關係最重要。跟妻子關係不好,孩子不親近,賺再多錢也痛苦。”王先生這樣解釋他的回國緣由。
回來不久王先生就發現,“爸爸帶娃是有天生優勢在的,帶孩子去遊樂場、公園、爬山這些耗體力的活兒一般都是我來。媽媽帶孩子出門一般特別關注風險,但我帶孩子爬山像‘靠邊走’這類話基本只叮囑一遍。”
爸爸帶娃的週末,主打一個拉練
/受訪者供圖
週中晚上,王先生和妻子的分工一般是這樣的:妻子下班較早,主要負責孩子們的學習,包括讀古詩、學英語、輔導班接送等。他到家後孩子們進入“睡前動作”,包括讀繪本故事、洗臉刷牙等。妻子曾在朋友圈裡寫道,“我好羨慕自己女兒,有一個給她讀睡前故事的爸爸,這不就是我兒時的夢想生活嗎?”
不過,爸爸給立下的規矩同樣嚴格:九點之前上床可以講兩本故事,九點半上床就只能聽一本了,如果磨蹭到了十點後,當日故事就取消了。一開始女兒也因不滿哭鬧過,發現爸爸不為所動,也就不鬧了。類似的規矩還有飯桌上不許挑食,不好好吃飯就下桌,下一頓飯前不給零食、只有水喝等。
在王先生眼裡,他家兩個孩子性格迥異。女兒熱情似火,敢拼敢闖;兒子卻安靜很多,有時還有點“矯情”。從內心來講,王先生是更欣賞女兒的,“她更活潑開朗一些,同時也有女孩子心細如髮的一面。我們倆一起外出吃飯,面對一盤都很喜歡的菜,她吃一會兒會說‘爸爸我吃飽了,你吃吧!’這時候就覺得有女兒真甜啊。”
性格差異、內心偏好都沒有讓王先生選擇區別化對待兩個孩子。在他們家中,公平是第一位的。
兩個孩子遇到矛盾,父母會過來分析對錯,問題是誰引起的,誰把事情弄糟的。“錯了的一方要道歉,不會因為他小就要被讓著。”
王先生家從一開始就達成一致意見,婚後不和父母同住,夫妻共同維持小家。一則考慮到長輩幫忙帶娃太累,二來是因為,不受長輩干預的帶娃更容易建立父母的權威,孩子也更有生活秩序感。雖然換過幾任保姆,但總體體驗不錯,“沒有社會新聞裡描述得那麼可怕。”
在王先生的帶娃經中,“生活秩序”是一把關鍵鑰匙,其中包括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也包括始終把夫妻關係置於親子關係之上。“我對孩子是有原則的,能辨別出哪些對他好哪些不好。如果把孩子當成家庭首位,一股腦圍著他轉,那家庭的次序就亂了。”
爸爸帶著孩子們
在媽媽從小長大的公園裡走一走
/受訪者供圖
基於此,王先生和妻子在雞飛狗跳的二胎生活中,依舊保持著二人約會的習慣。每週三中午,王先生會騎著摩托車穿過大半個濟南城,來到妻子單位附近陪她吃一頓飯。王先生對此表示,“約會時妻子流露出的一些真實心裡話,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
妻子對王先生的評價是,“他是一個情緒很穩定的人,聊聊天就能幫我釋放掉好多情緒。他也是一個很好的爹。我身邊有很多事業有成的男性,在家庭角色上反而不夠勇敢。因為做父親是需要踏出舒適圈的,會面臨非常瑣碎、需要耐心的事兒,而且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我先生也不是天生就會做父親的,但他願意去學習,勇敢邁過了前面的坎兒。”
是嚴父,也是慈父
/採訪者供圖
在成為父親的路上,爸爸們走得跌跌撞撞,也收穫了最寶貴的經歷。你家有什麼難忘的父子互動回憶麼?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吧!
撰文 書同
編輯 Sissi Hua
視覺設計 Sophie Feng
排版 Pomelo
製圖 ici Liu
先生推薦
為了見梅西,我們認真了!
多巴胺穿搭到底有多“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