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字!揭秘杭州幸福密碼

16個字!揭秘杭州幸福密碼

△點擊上圖有福利

初夏時節,翠苑一區未來社區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正式通過省級驗收,由此,這個已屆“不惑之年”的杭州大型老舊小區完成了新一輪煥新亮相——

在蔥蘢的綠樹下,一幢幢居民樓整飭一新,外立面採用了漸變色,仿似瀲灩水光,躍然牆上;一條幹淨清爽的主幹道,穿行於0.21平方公里的社區,串聯起老年食堂、文化家園、嬰幼兒成長驛站、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等民生綜合體,服務3000餘戶家庭;初心廣場旁的古樸廊亭內,居民們聚攏在一起聊天、議事,笑意盪漾在臉上……

△ 翠苑一區俯瞰圖

小區中心位置的大型“幸福之窗”,格外醒目。展示翠苑一區變化的LED大屏旁,鏤刻著十六個大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

△ 翠苑一區“幸福之窗”

2003年,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試點期間,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三次來到翠苑一區調研,留下了這十六個字的諄諄囑託。20年來,翠苑人牢記囑託,在“民呼我為”中不斷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持續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

6月9日,浙江省現代社區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傳出消息:翠苑一區入選首批浙江省現代社區。這是20年堅持“民呼我為”結出的碩果,更是可觀可感的中國式現代化基層善治圖景。

民呼我為

解決“急難愁盼”惠民生

中午11時不到,翠苑一區老年食堂——“翠食坊”飯菜飄香,老人們紛紛自覺排隊而入。食堂進門處有一臺智慧用餐機器,居民楊國財刷臉認證後,屏幕上立即彈出了用餐建議:今日不宜食用海產品。

“綁定個人健康檔案後,系統會根據個人情況對當日菜品進行甄別推薦,對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來說,這個功能相當貼心。”楊國財說著,花了9元錢,點了一葷一素。

然而,回到20年前,別提優惠的飯菜價格、智能化的用餐系統,即便是按時吃上一口熱飯,對上了年紀但子女又不在身邊的老人們來說,都是件煩心事。

2003年5月23日,習近平同志第二次到訪翠苑一區時,特地走訪了居民家庭,與居民話家常、聊生活。“年歲大了買菜做飯不方便”“家裡人少,每次做了也吃不完”“有時會忘記關煤氣,存在安全隱患”……對浙江理工大學退休教師鄭祖華等老人提到的這些困難,習近平非常重視,當即建議為老年人建一個食堂。

△ 社區老年食堂菜品豐富

也就是在這次調研中,習近平提出,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為居民群眾辦實事,解決反映強烈的一些事情。

同年9月26日,翠苑一區社區老年食堂落成,成為浙江省第一家社區老年食堂。這個食堂約50平方米,十來個座位,每天光顧的老人絡繹不絕。此後,食堂根據老人們的需求又進行了多次提升:2011年,重新裝修,更新了全部炊具和用餐設施;2018年,搬遷新址,面積擴大到近220平方米;2022年,搬到小區中心位置,方便更多老人就餐,對特殊老人還推出免費送餐上門服務。

△ 最新改造好的社區老年食堂

“這麼多年,我的中餐基本都在社區食堂裡解決,方便又實惠。”20年後的今天,鄭祖華仍感念於心。據不完全統計,翠苑一區老年食堂自建成至今已累計服務老人80餘萬人次。

民呼我為, 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翠苑一區始終孜孜以求——

近900名孩子活動空間少、托育問題突出。社區將公共用房整合成托幼、課外科普等普惠性嬰幼兒托育中心、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

小區中心的九曲池,曾因積淤氣味難聞。社區多次整治,清淤引水、綠化改造,還引入了水質淨化系統,九曲池徹底變成“清池活水”。

△ 九曲池

這樣的暖心事不勝枚舉:69幢房屋斑駁的外牆修舊如新了;窗外“四小件”變得整齊劃一;通過整治“多”出上百個停車位;新添了3個休閒小公園……回眸二十載,目光所及,皆是溫暖。近年來,翠苑一區居民滿意度數據一直在96%以上。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0年間,在“民呼我為”工作理念指引下的善政,也從翠苑一區走向杭州乃至更廣闊的天地: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全面推進,目前杭州已累計建成養老機構249家,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27家,上線“全城通”老年食堂(助餐點)400家,全市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達1138家,可提供託位4.9萬個,建成嬰幼兒成長驛站460家……一項項源於民生訴求的暖心舉措,繪就了“天堂杭州”的幸福民生圖景。

△ 休閒小公園


創新治理

聚力基層善治結碩果

小區環境日益改善,民生設施相繼落地,但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管理難題依然困擾翠苑一區。

已到中央工作的習近平同志,仍心繫翠苑一區。2010年7月23日他回信翠苑一區社區黨委,勉勵他們積極探索社區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有效形式,創新社區管理理念,完善社區工作機制,並用十二個字為社區工作指明方向:“重在解決問題、重在取得實效”。

殷殷囑託,激發翠苑一區進一步在“民呼我為”中創新探索基層善治的舉措,他們首創的“孝心車位”便是其中一例。

2017年,翠苑一區社區黨委成員在走訪中發現,小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有1834人,由於老小區車位緊缺,子女回家看望老人時停車困難。為此,社區黨委在全國率先推出了18個“孝心車位”,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可以免費停車5.5個小時。

不過,在一片叫好聲中,新問題又來了——“孝心車位”有時不夠用,有時會空置。為此,翠苑一區升級“孝心車位”,一方面數量增加到36個,另一方面開通線上預約車位,實現了隨時約、精準停。為了讓“孝心車位”得到最大化利用,他們還設立了“禮讓積分”,車位“空閒”時正常停,被需要時能夠靈活調劑。

“我們對經常禮讓車位的業主,適當減免物業費、停車費,由此逐步形成全體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的氛圍。”翠苑一區社區黨委原書記張愛民介紹說,如今“孝心車位”預約和使用率已超過80%。 

6年來,“孝心車位”走出翠苑一區,延伸到杭城1300餘個小區,累計設立近5000個車位。並從杭州走向全國,落地寧波、西安、揚州等多個城市,成為一道向善的城市風景。

在實踐取得成果的同時,“民呼我為”在基層治理中的探索,也有了新的收穫——民有所呼,黨政來應,更需大家來為。小區裡越來越多的民生事,通過大家議、大家為得到妥善解決。

比如,幼兒園擴建,起初反對聲不少,社區前後召開了36次居民議事會,調整擴建方案,消弭了反對者的顧慮,讓更多孩子就近入托。

△ 小區裡開心玩耍的小朋友

對於翠苑一區的“呼應為”,省委黨校幹部教育學院院長周育海作出了高度評價:激發了居民主動參與、有序參與的積極性,“眾人的事情眾人參與、眾人獻策、眾人出力、眾人解決”,把基層黨組織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事實上,這個“呼應為”還在不斷引入新力量。去年初,翠苑街道以翠苑一區為試點,推出“大物業”改革,引入品牌物業,將保潔、綠化、公共設施等統一管理,避免了條塊間相互推諉扯皮的困境;同時也通過專業力量,統一運維“翠品牌”系列民生綜合體,讓老小區享受到高品質物業服務。

這一改革運行半年多來,變化顯而易見。翠苑一區社區黨委副書記王嘉嵐直說:“小到馬桶堵了、燈泡壞了,大到找月嫂、找保潔、陪孩子,老百姓有事都找得著人。我們社工為百姓服務,也不再‘有心無力’了。”

居民們的滿意還來自於小區裡“翠品牌”的專業服務。老年食堂提升為“翠食坊”後,多了刷臉用餐的便捷;居民活動室改造為“翠鄰里”,休閒娛樂一站式搞定;“翠樂園”每週固定開展親子活動,實現科學育兒……

“這不只是物業服務模式的改變,更是一次基層治理的創新。”在翠苑街道黨工委書記翁建強看來,該模式打破條塊壁壘,轄區內的事應管儘管。同時,處理問題靈活高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如今,翠苑一區“大物業”統管經驗已推廣至整個翠苑轄區,引入的品牌物業已先後接管轄區52個老舊小區中的42個,33條小區道路和背街小巷、11處公共設施都納入了“大物業”應管儘管的範圍。

△ 社區文化家園

翠苑樣本如同一面鏡子,映射著杭州“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實踐成果。杭州著力提升群眾家門口的“小環境”,僅今年以來,就完成了190個老舊小區改造,打造了一大批實現精彩蝶變的老舊小區,實現全市無物業管理小區“清零”;而同步展開的杭州老舊小區大片區、大統籌、大物業、大綜合模式探索,也正推動著基層治理由“粗”向“精”轉變。


數智賦能

提升服務能級謀未來

20年探索,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翠苑“民呼我為”參與主體更加豐富,治理手段更加多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在此基礎上,如何讓“民呼”更直接,讓“政應”更快速,讓“我為”更有力,一場瞄準未來的“智治”提升,從去年3月在翠苑一區拉開帷幕。

“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數智賦能,提升我們服務和治理的能級。”走進翠苑一區“呼應為”數字駕駛艙,社區黨委書記項菲菲邊演示邊舉例說:“總書記2003年來時,我們剛剛為社區孤寡、空巢、獨居老人送上黃手絹、安裝小紅燈,力圖做到第一時間響應居民求助。如今,‘黃手絹、小紅燈’已經變成健康手環上的紅、黃按鍵,裡面的定位芯片直接關聯社區的數字駕駛艙,呼救一頭連著社區,另一頭連著老人的家屬。”

走在翠苑一區,智慧的“觸角”已伸向角角落落:地磁檢測器、單雙向引導屏等設備讓泊車更便利;“呼應為”智治平臺,讓百姓意見建議實現即時發、即時處;還有“治理雲”“鄰里雲”等數字化應用場景都在悄然改變著社區,讓基層治理更便捷。

△ 社區數字駕駛艙

有了數字化的支撐,一套全新的“民呼我為”139工作法也隨之完善形成。即:“一領”指堅持黨建引領;“三環”指“呼”“應”“為”三環節;“九機制”指線上呼、線下呼、全程呼,及時應、聯動應、精準應,貼心為、高效為、大家為。

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博士、副教授陳婭飛表示,這套工作法實現了從群眾“呼”到黨委政府“應”和幹部群眾“為”的完整閉環,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一貫立場,讓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可感、可知、可及的幸福體驗。

跨越20年,“民呼我為”的翠苑實踐也不斷在杭州“開枝散葉”——

怎麼呼?杭州打造“民呼我為”數智平臺,搭建集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於一體的“1+X”民意互動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誰來應?杭州打造三級矛盾調處中心,讓各級黨員幹部成為民情“瞭望哨”,人民群眾成為民意“聯絡員”;通過“居民議事會”“請你來協商”等基層民主載體,形成社會治理的最大合力。

如何為?杭州從源頭處發力,以問題的現場解決來增強群眾的滿意感、獲得感;堅持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同時創新實施民生實事項目票決制,實現市、縣、鄉三級全覆蓋。

基層社區作為社會的根基,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為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順浩蕩潮流,行善治大道。“民呼我為”的生動實踐,是在時代變遷中的一次激盪迴響,是“以人民為中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也是對基層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先行先試。

“民呼我為”,枝葉關情!“八八戰略”指引下的杭州基層善治,正在奮筆書寫更輝煌的新時代篇章。


【北高峰觀察】

那得清如許?源頭活水來

——翟春陽

如何踐行人民至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何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基層治理之路?翠苑一區20年間從大型老舊小區到現代社區的嬗變,堪稱最為生動的篇章。


佇立九曲池畔,看綠樹成蔭、魚兒悠遊,會瞬間想起一句古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情懷感人肺腑;“重在解決問題、重在取得實效”,殷殷囑託語重心長;“積極探索社區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有效形式,創新社區管理理念,完善社區工作機制”,真理的光輝歷久彌新。


“民呼我為”的偉大實踐,不斷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注入“源頭活水”。


欣見盆景成風景,欣見“民呼我為”成風尚,欣見中國式現代化基層治理之路越走越寬,欣見數字賦能、未來已來。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不能變,“民呼我為”永遠在路上。



文/記者 童偉中 陳瑋 毛長久

通訊員 林璞

攝影/記者 許卓恆

視頻/記者 俞磊 張晗 劉斌兵 顧家銘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