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黃帝內經·臟氣法時論》
(接前文)再往後,叫做“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也就是肝臟喜調達,最怕的是往裡壓抑,所以你要是遇到肝病的患者,肝氣要是調達他就沒病了,所以說病在肝,就說明這個人肝鬱,鬱了之後化火,所以有人說我肝火特別大,其實肝火特別大的前提是他先鬱了,他要沒有鬱,就不化火,他要是特別通暢,他哪來的火,他先是心情不高興,不高興其實就是壓抑了,不高興了之後,緊跟著就有火了。(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我們觀察生活中就會發現,這個人生氣之前,他先是不高興,他聽到的遇到的一些事,先是讓他肝鬱,非常鬱悶,鬱悶之後他才會發火。他要是天天心情很舒暢,就不發火。
所以大家記住,肝就喜調達,討厭抑鬱,抑鬱不是抑鬱症的意思,是把肝氣給他壓抑了,這種情況肝應該怎麼養呢?叫做“急食辛以散之”,“散之”就是順著肝氣疏解,肝臟是喜歡散開的,也就生髮的往外疏散的,這時候用辛味的藥發散,把這個氣給它散開,散開了之後肝氣就舒暢了,舒暢了之後就怎麼樣,這不就是治療肝病,就是順著它來,順著它來就是補,所以說用辛補之,用辛味的藥來補養肝。
在這個地方的這個補,大家注意,可不是五臟虛實的那個補,這個地方的補是順者為補。吳昆註解∶“順其性為補,反其性為瀉,肝木喜心散用。而物酸收,故辛為補,而酸為瀉也”。所以這個地方就是順著肝氣的性來調整身體,那就是叫做補。反之就是瀉,補瀉它二者之間的區別。“酸瀉之”,用酸味的藥瀉之,所以說我們就會看到這個瀉肝,瀉肝是什麼呢?(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就是不讓肝氣生髮,讓肝氣壓抑,給它收進去,這就是所謂的瀉,順就是補,逆就是瀉。
我們到臨床上你就會發現有的時候我們在用藥,比如這個人肝氣生髮的太過了,頭也疼,火氣都在上頭,這時候你還能給他“散之”嗎,肯定不能散之,就這時候就得收之,可能是會用上黃芩這些苦藥,比較苦的藥瀉肝火,黃芩一般都是配上柴胡,我們都知道柴胡的藥性,既有辛散之性,同時還是苦的,既有疏解肝氣,同時柴胡是苦味的,還可以瀉肝火。柴胡通常都搭配上了黃芩,用黃芩在裡頭瀉肝火,黃芩是苦的,所以仲景就喜歡用小柴胡湯起頭就是這兩個藥,就是柴胡、黃芩,這是一對,如果這個人肝火特別大,收不住,這時候再用白芍往裡酸收,再給它收一下,還可以柔肝,讓肝氣變得柔和。
你像看肝氣要是總是往上升的話,就像這個人總是發火,總是吵架,這個時候你一方面你得給他瀉火,你得給他講道理,然後給他講清楚道理,他火不就瀉了嗎?(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同時你還要態度柔和,講道理可以講,你不能給他嗆上,很多時候都是話趕話,就把這事給僵那了,你這時候應該態度柔和,心平氣和的講清楚,這時候這個人的火慢慢消了,所以說人發火的時候,他是一個生理狀態,等他靜下來,火消下來之後,他可能之前的那個生氣的事就不是事了,所以說改變一個人的狀態,跟中藥調整是一個思路,也就是說既要用白芍這種柔和的藥酸收柔肝,另外一方面還要用苦的藥瀉火。(未完待續)
學了彭鑫博士今天講的課程之後,相信您對《黃帝內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最後做一個答題互動,測一下您的學習成果。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