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論》裡更是強調“人以胃氣為本”,認為清氣、營氣、運氣、衛氣甚至春升之氣,都是胃氣的別稱。臨床中,中醫在判斷病情及預後時,也以侯胃氣為主,《素問.平人氣象論》裡說“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胃氣主要指胃對水谷的受納、消解、腐熟和通降等功能,是脾胃化生人體氣血津液的上源。
當我們意識到胃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後,很多人都更多去關注如何補益,其實,容易被忽略、更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如何在平時的生活起居中“止損”,減少對胃的傷害。那麼,都有哪些常見的傷胃原因呢?
很多人知道吃辣傷胃,有些是想吃不敢吃,有些吃辣後胃部隱痛。“物無美惡”,辣味性質偏於辛熱,適量服用可生髮肝氣,有助於疏洩脾胃中的寒溼痰濁,並促進胃腸蠕動、增加食慾,對於陰寒內盛的患者來說吃辣是本能。但過則為災,辛熱過度導致胃熱、胃火,並對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損傷胃陰,導致隱痛,胃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胃陰虛不足的患者更要少吃。我們如果想排除體內的寒溼痰濁,又不想傷胃,可以在飲食中適量增加一些辛溫的食材,比如蔥姜、十三香、咖喱等。
飲酒和吃辣類似,適度飲酒,可舒暢情志,調達肝氣,“澆心中塊壘”。飲酒過量,尤其是喝高度白酒過多的情況下,從有形的層面,會增加脾胃的溼熱,並刺激胃黏膜,耗傷胃陰。從氣機的層面,肝經在腹部的巡行挾胃兩側上行,飲酒導致肝氣過亢,則直接克胃,引發胃痛、嘔吐、大便溏結不調等症狀。
《靈樞•師傳》中說“胃中熱則消谷”。我們吃進身體的食物通過胃的蠕動攪拌研磨,加上胃酸的消解,形成乳糜,送到小腸,對於腸道的各種消化酶來說,溫度最重要,所以,胃除了研磨,也包括“預熱”功能,這些都是“化”的基礎。同樣,飲入的水也是通過胃預熱到體溫,再傳至小腸分清泌濁。因此,若想固護我們的胃,要注意入口食飲的溫度,儘量不低於體溫。
在臨床中,見過太多患者,因食飲生冷造成胃部的寒凝,引發胃痛、胃脹、便溏等不適,並導致痰濁瘀血等一系列病理產物的生成。西醫認為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息肉,就和胃的陰寒凝滯就脫不了干係。陽明主面,很多人面色暗黃,長斑、長痦子等,也和胃的陰實有關。一位有留學經歷的患者,二十幾歲就尿酸偏高,甚至心臟刺痛,源頭就是他常年的“冷飲”、“冰啤”。
另外,形寒也會直傷脾胃。穿的少未必美麗動人或帥氣逼人,但凍人是妥妥的,所以,圍巾、秋褲、棉褲等其實也是“中藥”哦。而且,也要注意少吹點空調,少在陰涼處久待。有位因消化不良就診的患者,多年來一直很注意食飲有節,但仍然體寒,在幫助他追溯受寒原因時,發現原來是辦公室的空調直吹所致。
當食飲的攝入量超過脾胃當下的運化能力時,也會傷胃,《素問·痺論》裡就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那些沒有被完全消化為精的“半成品”,以積食、痰濁、水飲等形式堆在身體中,影響經絡氣機的通暢。痰濁鬱久化熱,會引發胃火,導致灼痛、便秘等不適。俗語說“胃不和則寢不安”,很多人睡前煩悶、入睡慢、心悸,有些人夜裡磨牙,其實也是“吃”惹的禍。
臨床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當建議患者少吃時,患者很委屈,表示自己其實吃的不多。那麼,吃多少算多,怎麼來界定是否超標呢?飯量這件事是因人而異的,大部分人可用“不覺撐”為標準,對於舌苔厚膩、積食較多的人來說,其實可用“不飢”為標準,還有個竅門幫助我們更清晰的感受這個度,那就是當吃到要打嗝時,已經有點要超標了,就放下筷子吧。有些痰溼鬱而化火或心火旺的人,食慾特別好,完全靠自控有點殘忍,可從病因入手調整。
吃的多不好,吃的太少、吃的不對也一樣傷胃。很多人因減肥,長期不吃飯或攝入生冷而傷胃,日久導致厭食症,嚴重時身體需要可已經沒有食慾了。不同的人喜歡吃的食物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喜歡的食物也不一樣,所謂“胃喜為補”,強迫自己吃一些不喜歡的食物,也是一種傷胃的方式。
除了飲食起居的影響,胃其實還是一個情緒器官。從西醫的角度,和情緒有關的一些神經遞質少量分佈在大腦,更多的分佈在胃腸道等消化器官上;另外,胃腸道的活動受植物神經支配,情緒容易導致植物神經紊亂,從而影響胃壁肌肉的收縮和胃酸的分泌。
中醫一直認為胃是情緒器官,從經絡氣機的角度,肝經循行挾胃兩側,當肝氣鬱結時,會導致胃氣的凝滯。徐老師和學生常說“胃是半個心”、 “早期的心病調胃,晚期的胃病調心”。從臟器的角度,胃體在心臓下,從經絡角度,心的募穴為巨闕,胃體對應的穴位上脘、中脘,在任脈上緊挨著巨闕,空間和經絡上的接近,導致胃氣容易受心氣的影響。從經脈氣血運行規律的角度看,胃經循行的時間是早上7點至9點,心包經循行的時間是晚7點到9點。當心包經的能量達到波峰時,是胃經能量的低谷,換句話說,當情緒起來,心神過度關注心胞時,能量上最被忽略的恰是對立面的胃。所以,在生氣的情況下吃飯,對胃的耗傷同樣不可小覷。
我們在生活中,減少上述原因對胃造成的傷害,也是固護脾胃、保持健康的方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