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1:名老中醫經驗——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蟲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克。
共研細末,分成9包,每服1包,日3次。治療寒滯作痛, 神經性胃痛,肝胃氣痛。
2:消化性潰瘍疼痛劇烈:遇寒而作:制川烏6 肉桂3 乳香9 九香蟲9 高良薑3。
3:慢性胃炎:常見食後飽脹、噯氣、泛惡、胃痛等症狀,如用藥不注意輕靈疏通,則可使症狀加重,不利於病情的好轉。故雖見脾,胃之虛以參、黃芪、白朮、甘草益氣健脾,亦須配伍陳皮、半夏、木香以理氣和胃;雖見胃陰虧虛而用石斛、麥冬、沙參等品以清養胃陰,也當佐川楝子、綠萼梅、佛手等藥物以疏肝醒胃(胡建華)。
4:小柴胡湯治療胃痛(魏雅君) 虛寒胃痛,小建中湯加黃芪本屬對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應,每投小柴胡湯收效甚速。其義在以疏為導,以通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故虛勞內傷、中氣不足、土受木克之見陽澀陰弦脈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鬱,補中之虛,宣胃之滯,使樞機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柴胡用量宜大,黃芩易白芍。
5:延年半夏湯(嶽美中) 方載《外臺》:半夏12 檳榔6 桔梗3 枳實3前胡6 鱉甲9人參3 吳茱萸3 生薑3,水煎服,日1劑。適應症:(1)胃脘部疼痛劇烈,痛及左側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體抵壓疼痛之部位,以冀圖減輕疼痛者;(3)疼痛時發時止;(4)噯氣欠伸,嘔吐後疼痛可緩解者。
6:小陷胸湯治療溼熱氣滯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長瀛)方中半夏燥溼化痰,下氣散結,消胸腹痰溼之滯,治心下急痛、痞堅,溫走散,和胃之力頗著。黃連清熱解毒,瀉心胃肝膽之實火,燥腸胃積滯之溼邪,氣寒味苦,健胃之功獨長。栝樓實甘寒滑潤,性降屬陰,清肺胃之熱而滌痰導滯,寬中下氣,消脹散結,降火且不犯胃氣,潤燥而通利大腸。合用之則辛開苦降,潤燥相濟,善治溼(痰熱)互結之內阻,恢復中焦胃氣之沖和。用之使溼(痰熱)清化氣機調暢而疼痛自止。脹滿噯氣較著加香附、枳殼、川楝子、萊菔子、桔梗;嘈雜吞酸加梔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麥芽;痛劇加元胡、沒藥或細辛
7:胃陰不足,瘀熱內阻——烏英合劑(程中凱):烏賊骨、蒲公英、生地黃、白芍、麥冬、乳香、炙甘草
8:益中活血湯:黃芪30 肉桂8 吳茱萸10 丹參15 乳香8 沒藥8 生蒲黃15 三稜10 莪術10 川芎12 烏藥10 。溫中散寒,理氣活血,消腫生肌。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孫鹹茂)。
9:黃芪健中湯是公認的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有效方劑。山西省中醫研究所曾觀察到黃芪、甘草兩藥有特殊的功效。實驗研究證明:黃芪能擴張血管,改善血行,使缺血的細胞恢復活力,生黃芪可防止幽門結紮所致胃潰瘍的發生,還能抑制胃液的分泌,減少遊離酸和酸度,使PH值上升。甘草補中緩急止痛,其提取物甘草次酸可促進潰瘍癒合。
10:胃痛治腎(祝堪予) 鐘乳石方:鐘乳石30 黃柏10 肉桂65 公英30 甘草6。適用於寒熱錯綜、虛實夾雜、脾胃不和的潰瘍病。鐘乳石甘溫入腎,溫陽以暖脾,補虛損。肉桂辛甘大熱,入脾腎兩經,溫腎陽,暖脾火,除冷積,通血脈。(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功能,並可緩解胃腸痙攣以止痛)。黃柏清熱燥溼,滋腎降火。公英清熱解毒且能健胃(單味公英治療潰瘍病,有促進潰瘍面癒合的效用)。甘草補中健脾,緩急止痛,調和藥物。
《內經》謂:“腎者,胃之關也”。李中梓認為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精血之司在命門,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門得先天之司,脾得後天之司也,是以水穀之海,本賴先天之主。”趙獻可也認為飲食入胃,譬如水谷在鍋中,必須火煮才能熟。這個火就是命門之火,在下焦蒸熟,始能運化。因此他提出補脾不如補腎的觀點。
11:潰瘍病可參用外科治法(巫君玉) 氣滯血瘀在潰瘍病中帶有貫穿性,與外科腫瘍的形成機制(氣滯→血瘀→紅腫成瘍)相似,故可應用清熱消腫、活血化瘀、托里定痛、養血生肌、益氣生血,藥如:蒲公英、金銀花(清熱敗毒消腫)地、芍、歸、芎(養血和血生肌)乳、沒、丹參、三七(活血化瘀)、黃芪(益氣生血生肌),運用得當,均可獲良效。
專方辨證論治
一、消化性潰瘍:
1.胃樂湯 黨參15g 黃芪40g 白芍20 g 元胡10 g 甘草10g 珍珠層粉3g(分2次衝)枯礬2g。水煎服,日1劑。健脾益氣。動物實驗表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膠厚度,使受損胃黏膜內的氨基己糖含量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有增強黏液屏障作用,該方還能增加胃竇部黏膜內PG合成,後者具有胃黏膜細胞保護作用。胃樂湯主要是通過增強胃黏膜防禦因子,調整了防禦因子和攻擊因子的平衡而起到治療消化性潰瘍 的作用。
2.健胃愈瘍湯加減 黨參15g 黃芪30 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芨15g 青黛6g 珍珠層粉2g(分衝)甘草3g。水煎服,日1劑。健脾益氣,疏肝和胃。動物實驗研究:柴胡、元胡、白芍具有鎮靜止痛,並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珍珠層粉、白芨粉有中和胃酸、抗組胺作用。
3.潰瘍合劑 黃芪20g 當歸9g白延胡9g 白芍12g 香附10g 烏藥7g肉桂3g 甘草9g 白芨12g 烏賊骨15g 。水煎兩次,濃縮至75ml ,每服20-30ml,飯前30分鐘服,日3次,連服6周1療程。溫中健脾,行氣止痛。藥理研究:烏賊骨主要含有碳酸鈣,可中和胃酸,緩解嘔酸及燒心症狀,又可促進潰瘍面炎症吸收,其內所含的膠質與有機酸和胃液作用後,可在潰瘍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覆蓋於潰瘍面上,阻止出血,減輕局部疼痛。白芨含黏液質,能保護並促進潰瘍面癒合。元胡含延胡索乙素等十幾種生物鹼,既能鎮痛,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又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潰瘍之功。白芍含芍藥甙 ,能鬆弛胃腸平滑肌,故可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甘草成分FM100與芍藥甙有協同鎮痛作用。肉桂含桂皮油,對胃腸有緩和刺激作用,能增強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烏藥、香附均有鎮痛作用,且香附又能促進消化液分泌。當歸能興奮膽鹼能受體,使胃腸蠕動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加強肌體消化機能。黃芪能提高肌體細胞內cAMP水平,使細胞生理代謝作用增強,細胞生長旺盛,因此,有利於胃內潰瘍面的癒合,促進胃腸消化機能的恢復。
二、慢性胃炎:
1.益中活血湯 黃芪30g 肉桂8 g 吳茱萸10 g 乳香8g 沒藥8g 生蒲黃13g 三稜10g 莪術10g 川芎12g 烏藥12g 丹參15g。水煎服,日1劑。補中益氣,養胃健脾,活血散瘀。藥理研究:黃芪含蔗糖、氨基酸、黏液質等成分,能增加血清中蛋白含量。並能抑制胃酸分泌過多,使胃黏膜不被胃蛋白酶分解而變薄。肉桂含桂皮油,可刺激胃黏膜而增進食慾,所含桂皮醛及肉桂酸能使家兔白細胞增加。吳茱萸所含生物鹼有鎮痛消炎作用。丹參、乳香、沒藥、川芎、三稜、莪術、烏藥、蒲黃的藥理作用相似,均可加快微循環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環。而丹參、乳香、沒藥還能促進胃黏膜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抑制過度的纖維細胞增長,而有助於顆粒結節消失,使黏膜色澤變紅或部分呈充血狀。由此表明,本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較好的療效。
2.養胃湯 黨參、黃芪各30g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瓦楞子、魚腥草、大棗各20g 烏梅、桂枝、丹參、赤芍、甘草各10g 。水煎服,日1劑。益氣活血清熱。藥理:烏梅、桂枝、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可抑制Hp,有助於阻斷其致病作用。魚腥草可調節植物神經和乙酰膽鹼,緩解平滑肌的緊張狀態,促進胃排空,改善消化道症狀。丹參、赤芍可抑制TxA2合成,調節TxA2/PGI2平衡,改善微循環和胃黏膜血流狀態。桂枝、烏梅可興奮唾液腺,促進多種抗菌原素和生長因子分泌。黃芪、丹參、大棗、甘草可提高血漿或胃壁組織的cAMP含量,以疏通微循環,發揮抗缺氧、抗疲勞、抗胃黏膜損傷作用。
3.半夏瀉心湯加減 法半夏、白朮、赤芍各12g 乾薑5g 黨參、公英各15g 黃連6g砂仁6g 雞內金、枳實各10g 甘草6g。水煎服,日1劑。健脾和胃,開結除痞。
三、胃黏膜脫垂症:
1.加減補中益氣湯 黨參、黃芪各15g 白朮12g 柴胡、陳皮、元胡、枳殼各9g 升麻6g 半夏10g 山查15 g 黃連6g 甘草3g。水家服。日1劑。臉皮理氣,和胃止嘔。藥理:抑制胃腸蠕動。抑制消化液分泌: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胃液分泌量、總酸排出、胃蛋白分泌明顯減少,本方還有拮抗乙酰膽鹼、五肽胃泌素、組織胺的促泌酸作用。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誼製作用。
2.升提活血湯 黃芪30g 黨參、升麻、柴胡、公英、枳實、肉桂、蒲黃、三稜、莪術、丹皮各10g 細辛5g 紅花12g 川芎15g 丹參30g 甘草6g。水煎服,日1劑。益氣健脾,或血化瘀。
四、十二指腸炎:
1.胃脘痛方 炙刺蝟皮、九香蟲、佛手、元胡粉(衝)、甘草各4.5g 黃連6g 白芍、金鈴子、香櫞皮各9g 煅瓦楞12g 吳茱萸1.5g。水煎服,日1劑。或血化瘀,理氣止痛。藥理:刺蝟皮有鎮痛收斂止血作用。元胡含生物鹼,內服產生類似嗎啡及可待因的效果,能顯著提高痛閾,有鎮痛作用。所含元胡索乙素能抑制胃液分泌和降低其消化力,能使肌肉鬆弛,有解痙鎮吐作用。金鈴子含揮發性脂肪酸,為醋酸及己酸,有抗酸和解痙作用。白芍所含的芍藥甙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有降低肌張力和抑制運動的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次酸,有抗酸和解痙作用,甘草流浸膏能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抑制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還有保護潰瘍面的作用。甘草解痙之效與芍藥有協同作用,有止攣急和解痙之功。馬尾連主要為小檗鹼,可增加膽汁形成以助消化;吳茱萸含揮發油、生物鹼等,有鎮痛作用;煅瓦楞含碳酸鈣、磷酸鈣,有制酸止痛作用。綜合上述,本方有鎮痛、制酸、收斂、止血、解痙、鎮吐等作用,故可治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炎。
2.肝胃百合湯 柴胡、黃芩、烏藥、川楝子、鬱金各10g 百合30g 丹參15g 黨參、蒲公英各12g 牡蠣15g。水煎服,日1劑。疏肝理氣,瀉熱和胃。現代藥理:柴胡含揮發油(內有柴胡醇)、植物甾醇,有鎮靜、鎮痛、鎮吐、鎮靜作用;黃芩含黃芩甙、黃芩素,有解熱、鎮靜、利膽助消化作用,對腸管有抑制作用;鬱金含薑黃素,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洩作用,減少尿內的尿膽元,鬱金還有輕度的鎮痛作用;丹參含丹參酮甲,維生素E,有鎮靜、鎮痛作用;川楝子對肝硬化有一定療效;烏藥含揮發油等,烏藥煎劑能促進腸蠕動,促進腸道氣體之排出;牡蠣所含的碳酸鈣具有收斂、制酸止痛作用,有利於潰瘍的癒合;公英能使膽囊收縮,後利於膽汁排入腸中,有較強利膽健胃作用,並有止痛、止嘔、排除脹氣、促進食慾的作用。黨參含皂甙、生物鹼,能增強肌體的抵抗力,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消化。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