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有福利
25歲的山西姑娘言語大學畢業後留在了上海,在一家外企做工業設計。在家人和親戚眼中她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努力又上進。但忽然有一天,言語拖著行李箱回到了家裡,她辭職了,且不打算再回上海工作。
兒女突然的決定讓爸媽有些措手不及,每天對她噓寒問暖,生活上也處處照顧。“他們是怕我遇到了什麼事情,不太敢刺激我。也沒問我以後什麼打算,讓我多休息一段時間。”其實言語裸辭的理由只是“卷不動了,不如回家”。
在家休息了兩個多月,言語打算去找工作,可老家和上海不一樣,不是工資低,就是工作不如意,媽媽開始擔心,經常會問她,“你今天打算怎麼過”?
“做全職兒女是我爸提出來的。”言語的爸爸在老家一所中學做老師,還有幾年就要退休,她猜測讓自己做全職兒女也是他苦惱了很久之後的決定,“可能是想保全我的面子,讓我啃老都有個正當理由”。
雖然有些難為情,但言語還是答應了。他們約定了工作內容:做好一天三頓飯,包括買菜;中午爸爸在學校吃,但她得給開服裝店的媽媽送飯;每天打掃衛生,家務全包;爸媽如果有跑腿等額外需求要儘量滿足。
做全職兒女時言語也保持了一貫的認真態度。父親上班早,言語每天六點就起床做早餐,然後出門買菜,菜錢是父母規定了的,每天不能超過150元,剩下的可以她自由支配。回家後如果時間還早可以睡個回籠覺,然後起床打掃衛生,準備午餐,下午的時間都屬於自己,一般她只是看看書,上上網,很少出門。按時準備晚餐,洗碗,飯後陪他們散個步,聊聊天。
對於一直不去工作劉小姐自己也有些過意不去,偶爾她會幫媽媽做點家務,比如拖個地,“我媽竟然還會誇我懂事又能幹,太搞笑了”。有次爸爸回家時父女倆喝了點小酒,藉著酒勁她問爸爸對自己一直在家待怎麼看,“爸爸只是說讓我想做什麼就去做好了。”
劉小姐大學期間曾經營過服裝網店,辭職回家的一年時間裡她有了時間去打理,最近稍微有了些起色。她還報考了南京本地一所大學的研究生,“上個月剛收到錄取通知,9月份就開學了,但我要陪我媽媽,所以我申請了繼續在家裡住,有需要時才去學校”。
隨之而來的擔憂是,“全職女兒”是不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做家務和陪伴父母只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藉口”,最後許多人因為不自律,仗著父母對自身的寵愛,一步步放低對自己的要求,最終真的成了一個喪失工作能力的“啃老族”。
這種情況確實在日本就有發生。他們獨有的8050現象,指的就是80歲的父母打零工養活50歲的子女。由於多年啃老,這些子女已經成了“廢宅”,失去了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徹底把自己封閉在小小的房間裡。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熊文媛
看完了新聞,
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今天的佩琦說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