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啊,這7根看似化石的木頭,或立或躺,就靜靜地陪在寶林博物館旁,享受日月風霜雨露。有的上面,還長了柔弱但生機勃勃的小草。
在木頭的旁邊,有關於它們的簡介:
木材因地層變動而久埋於土中者,稱為“陰沉木”,也叫“陰木沙”——《辭海》1979年版。
陰沉木,巴人又稱之為烏金木,分佈廣泛但數量極少,尤以三峽發現的陰沉木質地最好,與泥土掩埋千年的陰沉木相比,它們歷經長江的激流沖刷、泥石碾壓、魚啄蟹棲,以致形狀各異,姿態萬千。
經大自然千年磨蝕造化,三峽陰沉木兼備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其質地堅實厚重,色彩華貴,或烏黑透亮,或灰褐如雲,或紅似花崗,或燦若黃金,它集“瘦、透、漏、皺”的特性於一身,擁有“東方神木”的美譽。
“東方神木”雖無言,但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口口相傳和歷代典籍都有它的傳說——“縱有黃金滿箱,不如烏木一方”。
早在公元前1027年,西周成王時,《逸周書·王會篇》上就有陰沉木被列為貢品的記載。歷代以來,陰沉木可為避邪、納福、鎮宅、傳家的寶物。
中國觀賞石協會會員伍定金說:
川渝兩地的人,常把陰沉木喊做烏木。現代將一些進口紅木類稱為烏木,概念完全不同,可具體分類。烏木的原生古樹很多,有紅椿、楠木、青岡、麻柳、香樟、花楸等品種。烏木本質堅硬,多呈褐黑色、黑紅色、黃金色、黃褐色。
烏木不是化石,是碳化木。古樹因地質活動變遷,比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等,被衝倒,埋葬于山中河道。碳14檢測一般形成年代2800年至8000年前,而形成化石年限最低1萬年為界。(還有人為因素,前代多在南方開採烏木,那時山上沒有路,木多順著溪流進入河道,沒有及時運走,被滯留埋入河灘,這類碳化稍微次點兒。)
由於埋葬在河灘裡,陰沉木一般都保留有樹皮,也有泥沙膏土。我於2007年,在嘉陵江水土江家沱河灘,看到第一根被挖掘出來的深棕色烏木,樹幹上包裹著灰白色黏稠狀軟膏般泥巴。
多年來,我們在長江和嘉陵江大約看到過上百根陰沉木,最長的有14米。在重慶的北碚、合川等地,我曾在藏家那裡參觀過陰沉木收藏品。同時,我也收藏了一些小件陰沉木,喜歡天然的根雕和民間藝人雕刻的藝術品,比如石頭座子、水果盤、茄子、鎮尺等。
此外,在重慶的多處公園,有陰沉木陳列,照母山、縉雲山都有。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陰沉木也有一席之地,古樹應該是麻柳。
陰沉木放室外比較常見,一般本地收藏家,都將大量陰沉木堆在室外,還有民間工藝人士也將大量陰沉木擺放在外。
一是室內空間有限,放在室外,顯得視覺衝擊力更強烈些。
二或許是,可以讓人們就近參觀,與陰沉木對話。
瞧,陰沉木長期擺放室外,樹表縫隙塵埃灰土堆積,或許是風吹來植物種子,或許是鳥類排洩落下種子。在一定的氣溫條件下,促成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就出現陰沉木上有別的植物生根發芽,長出小草甚至小樹苗的有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