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引起的腹脹,得用“五苓散”來善後

“輸液”引起的腹脹,得用“五苓散”來善後

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五苓散系《傷寒論》方,由桂枝、白朮、澤瀉、豬苓、茯苓組成,仲景用於治太陽病蓄水證。所謂蓄水,即凡是水氣停蓄於裡的就稱為蓄水。

由於蓄水部位的不同,因此又有上中下之分。

如水蓄上焦的有小青龍湯證;水蓄中焦的有苓桂術甘湯證;水蓄下焦的有五苓散證。

下焦蓄水證是膀胱氣化不行而致的水氣停蓄,因此在治療法則上應著重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使停蓄之水能有出路。

五苓散具有化氣利水功能,它是蓄水證的主方。方中用桂枝化氣行水並能外散表邪;白朮健脾燥溼;豬苓、茯苓、澤瀉導水下行,通利小便。

因此,五苓散既能外散表邪又能通利小便。本方的運用應以膀胱氣化不行的小便不利為主要臨床指徵,至於其他症狀的有無則不是主要的。

———————————————————————————-

01

我根據其立方原則和功能作用,多應用於以下病症:

(1)  急性水瀉及溼邪所致的腹瀉。

(2)  寒溼內盛的霍亂。

(3)  溼傷脾陽,腹部脹滿及全身浮腫。

(4)  溼熱黃疸,加茵陳。

(5)  暑溼傷食,腹痛洩瀉,合平胃散。

(6)  急性腎炎。

02

萬某,男,42歲,住院號10954,1983年1月10日入院。

患者於6天前下鄉赴宴,酒後感受風寒,且連日進食不潔飲食,遂引發腹痛,嘔吐,吐瀉交作,大便先為帶糞稀便,後呈水樣下洩,次數頻繁,伴頭昏,精神不支,小腿攣縮作痛,遂來醫院急診。

經對症及輸液治療後,精神稍好,惟腹瀉未能控制,晝夜尿量僅20ml,門診以急性胃腸炎並脫水、早期休克收入病房住院治療。

證見水入即吐,洩瀉如水,次數無度,尿量極少,腹痛腸鳴,矢氣即便出,糞便特腥,畏寒不發熱,口乾口苦,頭昏神疲乏力,眼眶稍陷,腹部脹滿,腸鳴亢進,體溫36.4℃,血壓100/80mmHg。

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象沉伏。大便常規,白細胞4~8個;血常規,白細胞14.8×109/L,中性86%。

入院後當班醫生除輸液和對症處理外,以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升降失常辨證施治,方用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加減,服藥及配合輸液後,洩瀉次數減少,尿量略增,但腹脹滿加重。

1月13日餘診視:患者腹部脹滿,尿量每日約300~400ml,腸鳴,大便水樣,日3~4次,食慾差,食後則腹脹加甚,舌質淡紅,苔白微膩,脈緩。

證屬太陰寒溼,脾陽受傷,氣不化水,水留腸間,氣機不利,升降失常。

囑停止輸液,改用五苓散合平胃散以溫陽散寒,燥溼利水為治。

方用桂枝10g,茯苓30g,白朮10g,豬苓15g,澤瀉15g,蒼朮10g,厚朴15g,廣陳皮10g

服藥後尿量明顯增多,腹脹消除,稀軟便3次/日。最後以參苓白朮散加減調理出院。

按語:

本案始於酒後感受風寒,繼而又因飲食不潔,重傷脾胃,以致脾陽受損,脾失健運,溼邪內生。

“溼勝濡瀉”,濡者,水也,濡瀉則水瀉。寒溼為陰邪,易傷陽氣,“脾得陽始運”,脾陽失運,氣不化水,水溼內勝,以致脾胃升降之機失常,故見水瀉無度,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舌苔白膩。

前醫應用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治療是正確的,但為什麼症狀改善不顯著,且腹部脹滿之症反而加重?

究其原因,是醫者未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施行“辨證”輸液之故!

因患者已顯現陽氣受傷,水溼內勝,氣化不力的寒溼證候,理當重在溫陽化溼利水以恢復“氣化”功能。

但醫者未能辨證輸液,仍以每日多達數千毫升液體進入機體,致使水溼更盛,陽氣更傷,脾陽失運加重,氣機運行受阻,故腹脹滿症狀繼續加重。

改用五苓散合平胃散之後,腹部脹滿症狀頓除,尿量明顯增多,水瀉停止,顯然是因加大了“苦溫溼燥”的力度,使五苓散化氣利水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這顯示了“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理論的正確性。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視頻教程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