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本草綱目》中的醫案
——養生服食案
1.服食黃精
【出處】
《本草綱目•卷12•黃精•發明》
【原文】
慎微曰:徐鉉《稽神錄》雲:臨川士家一婢,逃入深山中,久之見野草枝葉可愛,取根食之,久久不飢。夜息大樹下,聞草中動,以為虎攫,上樹避之。及曉下地,其身歘(xū)然凌空而去,若飛鳥焉。數歲家人採薪見之,捕之不得,臨絕壁下網圍之,俄而騰上山頂。或雲此婢安有仙骨,不過靈藥服食爾。遂以酒餌置往來之路,果來,食訖,遂不能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是黃精也。
【譯文】
北宋唐慎微說:徐鉉《稽神錄》記載:臨川一士族家裡有一婢女,逃入深山中,時間久後,腹中飢餓,看見野草的枝葉令人喜愛,便取根食用,經過很長時間也沒有飢餓感。夜間於大樹下休息,聽見草中有動靜,以為是老虎伺機攫取,便爬上樹以躲避。第二日拂曉從樹上下地,她的身體忽然凌空而去,如同飛鳥。幾年後,家人砍柴時碰見她,捕之而不得,於是在靠近陡峭不能攀緣的山崖上設下繩網來圍捕她,可是她頃刻之間飛騰到山頂。有人說這個婢女有仙骨,是因為服食了靈藥。於是將酒食放在她經常經過的路旁,她果然來了,吃完酒食,身體不再輕健,便不能離去,抓住她後,她詳細地敘述了其中的緣故。經她指認所食之草,即是黃精。
【解讀】
李時珍說:“黃精為服食要藥,故《別錄》列於草部之首,仙家以為芝草之類,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謂之黃精。”五行與五色相配屬,則“土”對應“黃”,本品得土之精粹,故名之為黃精。
黃精性味甘平,功能補五勞七傷,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黃精在古代養生家眼中,是一味神奇的延年益壽之品,史料中不乏記載。《神仙芝草經》記載:“黃精寬中益氣,使五臟調良,肌肉充盛,骨髓堅強,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顏色鮮明,發白更黑,齒落更生。”西晉張華《博物志》雲:“黃帝問天姥(mǔ)曰:‘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姥曰:‘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餌而食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曰鉤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鉤吻之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惑乎!”晉代葛洪《神仙傳》亦載:“尹軌學道,常服黃精,年數百歲,後到太和山中。王烈常服黃精,年三百三十八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步行如飛。”歷史上的文人雅士也對黃精推崇有加,詩人杜甫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掃除白髮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容”;散曲家王磐有一首黃精詩,“神州黃精,濟我窮氓,代糧辟穀,且使長生。胡不食之,羽化身輕,受茲飢餒,苦志勞形”。由此可見,不論是歷代醫家,還是文人雅士,都認為黃精有延年益壽之功,這已形成共識。文中述及婢女服食黃精後身輕若飛,是誇大之詞。
2.服食玉竹
【出處】
《本草綱目•卷12•萎蕤•發明》
【原文】
陳壽《魏志•樊阿傳》雲:青粘一名黃芝,一名地節。此即萎蕤,極似偏精。本功外,主聰明,調血氣,令人強壯。和漆葉為散服,主五臟益精,去三蟲,輕身不老,變白,潤肌膚,暖腰腳,惟有熱不可服。晉•嵇紹有胸中寒疾,每酒後苦唾,服之得愈。草似竹,取根花葉陰乾用。昔華陀入山見仙人所服,以告樊阿,服之壽百歲也。
【譯文】
西晉陳壽《魏志•樊阿傳》雲:青粘,一名黃芝,又名地節。這就是萎蕤,很像偏精。除本來的功效之外,還能使人耳聰目明,調暢血氣,令人強壯。和漆葉搗為散服用,能補益五臟之精,殺蟲,使身體輕健,延年益壽,皮膚變白,潤澤肌膚,使腰腳暖和,只是有熱的人不能服用。晉代的嵇紹患有胸中寒疾,每次飲酒後口吐涎唾,服用此方而愈。草像竹,取根、花、葉陰乾後用。以前華佗進入山中時看見仙人服食萎蕤,將這件事告訴了樊阿,樊阿服用後活到百歲。
【解讀】
玉竹味甘,性微寒,功能養陰潤燥,生津止渴。李時珍說:“予每用治虛勞寒熱痁瘧及一切不足之證,用代參、芪,不寒不燥,大有殊功。”可見,玉竹兼有補虛之功,所以古人將其視為益壽延年之藥。漆葉,為漆樹科植物漆樹的葉,性味辛溫,微有小毒,功能殺蟲、散瘀。古時體力勞動較重,衛生條件較差,寄生蟲引發的疾病為數不少,日常經常服用此方,用玉竹補虛,漆葉殺蟲,可收益壽延年之效。
3.服食地黃
【出處】
《本草綱目•卷16•地黃•熟地黃•附方》
【原文】
服食法:地黃根淨洗,搗絞汁,煎令稠,入白蜜更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每晨溫酒送下三十丸,日三服。亦可以青州棗和丸。或別以乾地黃末入膏,丸服亦可,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身輕不老。《抱朴子》雲: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神仙方》。
【譯文】
服食法:將地黃根清洗乾淨,搗爛絞取汁,煎汁至稠,放入白蜜再煎,煎至可以製作成丸劑,製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清晨用溫酒送下三十丸,每日服三次。也可以用青州棗和丸。或另用乾地黃末下入膏中,製成丸藥服用亦可,服用百日後,面色紅潤如桃花,服用三年後,身體輕健,延年益壽。晉代葛洪《抱朴子》記載:楚文子服用地黃八年,夜晚視物有光。(《神仙方》)
【解讀】
生地黃苦寒瀉熱,入營血分,為清熱、涼血、止血之要藥;又具甘寒質潤之性,能清熱生津止渴。《本經逢原•卷二•隰草部•乾地黃》:“乾地黃,心紫通心,中黃入脾,皮黑歸腎,味厚氣薄,內專涼血滋陰,外潤皮膚榮澤。病人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故血虛兼血分有熱之人服用後,面色紅潤。然生地黃具有苦寒之性,平人久服,會傷脾胃陽氣,而致大便溏洩等症。案中將生地黃絞汁與蜜久煎,能減弱苦寒之性,增加補益之功,故可常服。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本草綱目〉醫案譯註 》,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徐榮鵬。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