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獲得不定期福利!!
由人衛中醫舉辦的“社慶70年有獎徵文|人衛中醫經典伴我成長”活動先後收到了近50所高校、醫療機構及相關單位等70餘篇徵文,參與徵文的朋友有在校學生,有臨床醫生,還有部分中醫藥愛好者,透過字裡行間,我們感受到了大家對於中醫的熱愛,對於經典的渴盼,對於人衛中醫的信任。我們衷心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感謝社會各界對人衛中醫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
經過初評,我們共篩選出近30篇優秀徵文入圍並進入複賽。本公眾號將於6月22日—6月30日每日展示3篇左右的入圍徵文作品(個別徵文的內容根據發佈要求,在不改變原文風格基礎上已進行適當調整),並計劃於7月1日—7月8日開啟投票通道,敬請關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精彩的文章吧!
徵文編號10:
出於機,入於機
作者:李文璇(上海中醫藥大學)
《莊子·至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題記
道家認為,萬物的生減變化過程含有某種不滅的因素,也就是,紛繁複雜的生命活動都蘊含著物質的不滅性。
如何深入理解中醫經典教育的內涵?如何構建具有趣味性、創新性及實用性的中醫經典教育路徑?如何實現中醫經典教育所承載的教育及臨床使命?私以為,這些都是當前中醫經典教育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經由人衛社“梅花版”《黃帝內經》所引發的思考。
愚以為,中醫經典教育內涵有三:拒絕神秘,迴歸樸實;修正思路,迴歸本源;傳承經典,迴歸臨床。
往事不可及
“經”乃經久衰之意。《文心雕龍·宗經》雲:“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典”就是典範,引申為標準、規則。經典作為被歷史證明的、極具價值、有標準規範的萬世之作,具有真理的恆常性。
中醫經典中蘊含的思想深邃且複雜,雖目前僅瞭解的知識與龐大的中醫思想體系相比只是渺小的漣漪浮萍,卻也令人不得不心生敬畏。既是敬畏中醫學本身,也是對無數歷代醫家先輩的無上崇敬。學習中醫經典的過程也像是在回望過去,驗觀了一些歷史的厚重感與使命感,體認了一些先賢們的精神思潮,感悟了一些歷史蒼茫的哲學內涵。如同跳脫出時代而作《道德經》的老子,當我們在課程學習中回望過去,也許能從歷史的側影中窺見其青衣黃牛、提筆而作的瀟灑,瞭解古人對生命原始而質樸的重視與敬畏。
在校內學習《黃帝內經》的過程,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聽聞了許多老師講解診療時所遇各色病人與切身經歷,是人間百態,是多舛的世途,也是令每一箇中醫學子在學習經典中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至於陷入理想主義藩籬。中醫學的崇高性,歸根結底,還是基於改善人類健康的實際性而存在的。當理想照進現實,僅存於書本的理論知識依舊未免顯得單薄,需要有無數臨床中難以預料的實際情況加以豐富與支撐。於是我更加敬畏,敬畏中醫這項崇高的職業及其揹負的責任與使命,更敬畏中醫經典背後無數先賢走過的坎坷顛躓的前路,以及我們應當承擔的使中醫經典帶礪山河以垂永久的無二使命。
來世不可追
錢穆先生在其《國史大綱·序言》中指出:“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歷史的沉重少有人能接住,因為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生活在自己歷史的延長線上,已體會不出“異代同調”的那份宏大。但總有一些時刻,我們會發現自己和早已逝去的歷史聯繫在一起,從而發現某些熱愛與執著不是孤零零的存在,反而因這樣的聯繫獲得精神的穩定和充實。所謂文化自信,在充斥著喧囂的世界裡,人衛社“梅花版”《黃帝內經》委實讓一批熱愛且嚮往中醫經典的學生找尋到了某種精神嫻定的歸屬。
求己者也
雖然中醫經典對於學生成長和臨床診治都有其無可替代的重要性與實效性,但中醫經典教育傳承的普及度和嚴肅性至今依舊存在侷限。
對身為繼承者的我們來說,面對中醫經典,需在忠實於經驗主義的同時保持構思未來包容性和強化自由融合的想象力。今日的社會,所有的存在都能夠被理解,或者反過來說,過去的所有的不可理解,都已轉化為了某種存在。存在本身即有其持續不斷且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對每個中醫路上的求學者而言,我們要在創建包容性傳承環境的過程中展現出膽略和想象力。
徵文編號11:
解密大膽醫書,邂逅無畏醫工
作者:鄧君(浙江中醫藥大學)
初入大學,不曉中醫,懵懵懂懂中,老師課上一句關於《醫林改錯》的玩笑話,讓王清任成為第一個走入我腦海的中醫人。勇於打破常規的膽量,孜孜求學醫道的態度,赴刑場辨臟腑的舉動,雖使後人對其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那誓要更正往昔謬誤之心,而《醫林改錯》就開啟了一扇心靈之窗,以便我們更好地窺探其心中萬千思索。
業醫診病,首要是透徹瞭解臟腑情況,王清任在治病過程中,發現古代醫書對人體臟腑的認識存在不盡翔實之處,不顧旁人恥笑,時常於診病之暇剖尸解密,糾正了不少前人的問題,雖然仍存在一些錯誤,但在功勞面前不值一提。而這種罔顧世俗、執著醫理的精神往往是最難得的,無論是醫師還是醫書都不可能完美無瑕,若我們靳靳守古、排斥西醫,最終不過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惟應不斷質疑、博採眾長,方能日臻至善。此外,“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是他接診無數病例後得出的精闢結論,由此,他創造的多個活血化瘀的名方,千載流芳,耐得住世人反覆推敲。有所學才能有所得,缺少深刻的醫書理解和豐盈的臨床經驗,再多的質疑也會淪為空談。
書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與氣血有關的各種方劑了,而且每服藥方下面都有對應朗朗上口的方歌方便記憶。不難發現,在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多個名方中,王清任都運用了赤芍這一味藥,其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不言而喻。諸如黃芪、當歸、川芎一類的經典中藥材也時常出現。偶爾會冒出一些奇怪有趣的藥名,總是令我驚喜萬分。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保立蘇湯中的“山茱萸”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但它可不是王維詩裡的茱萸,重陽節人們佩戴的其實是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功效的吳茱萸。二者雖名稱相差不大,但功效卻是天壤之別,足以見得學習中醫需嚴謹,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令我更加意外的是,山茱萸橢圓的紅色腎臟外形和酸酸的滋味,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中醫基礎理論中的象思維和“酸入肝”的理論。或許只有當我們把書中的知識真正地結合到實際中去,才能由衷感受到學習中醫的樂趣吧。
小茴香,在此之前我只當它是廚房裡獨自飄香的調味品,少腹逐瘀湯裡它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作用改變了我對它的刻板印象。或許中醫從來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的深不可測,古人早已將養生的思想融入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於不起眼的調味品都在照顧著我們的身體。如果說先賢對小茴香的運用是基於經驗,那麼我們現代人就可以站在西醫的角度來看待這一現象,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具有殺菌作用的茴香醚,可以抑制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及變形桿菌,這與中醫中理氣和胃的概念不謀而合。中醫西醫雖根源不同,但細細揣摩總有共通之處。
藥方千千萬,最終只有落實到人身上,才算是真正有了意義。王清任論小兒抽風不是風時,連用二十個四字詞語闡述抽風之兆,“頂門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搖舌,不能啼哭,哭無眼淚,鼻孔煽動,咽喉痰聲,頭低不抬,口噤無聲……”雖用詞簡潔樸素,但不難看出其治病仔細專注,對病患的身體情況認識深刻,不然又怎能見到鼻頭那輕微的顫抖。在介紹湯藥的段落中常常能見到“皆效”“皆可用”“必效”“必愈”等飽含自信的詞彙,無畏的醫工此刻又顯得憨態可掬起來。
敢於挑戰前輩的王清任令人稱頌,或許他的文章中仍有一些錯誤,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他醫術醫德的崇尚。通讀全書,酣暢淋漓,簡潔明瞭的手繪,清楚易懂的藥方,樸實無華的文風,每一樣都讓後人看到他對醫道的尊重與嚴謹。我們也將亹亹致力於醫道,披瀝赤忱,行進於杏林大道,求餘心之所善,雖九死其猶未悔。
徵文編號12:
人衛書香伴我行
——讀醫隨筆
作者:劉永智(昌邑市飲馬鎮中心衛生院)
少時,我對中醫的印象源於父輩經常對我講起我們村裡老中醫陳文玉的故事,據說他的手裡有一套《醫宗金鑑》,那時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武林秘籍,學會了它就能成為武功高手。考入山東中醫藥大學以後,由於機緣巧合,我成了陳文玉先生的弟子。至此先生拿出了他的《醫宗金鑑》示我,這是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印製的,封面綠皮黑字,由於老師經常翻動,泛黃的書頁夾雜著濃濃的草藥香,這種味道在我腦海裡久久揮之不去。
大學期間,雖然已經學習了《中藥學》《方劑學》和《診斷學》教材,但是有些東西總是記憶不夠深刻,於是我又購買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的中醫歌訣白話解叢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等中醫啟蒙著作。“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居……”這些朗朗上口的歌訣,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裡,也為我以後的中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我到大學圖書館借閱了一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梅花版《黃帝內經素問》,該書以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為藍本,參考咸豐二年金山錢氏守氏閣本和其校勘記,上面是原文,下面是註解,詳細具體,字體簡繁有序,古樸典雅。當時由於久求購未得,畢業時我又複印了一本,一直是我的案頭常閱書籍。
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濟南市杏林醫學書店翻到一本焦樹德的《方劑心得十講》人民衛生出版社第2版。封面不起眼,但是內容卻深深吸引了我,裡面全是焦老的心得體會,理論聯繫臨床,一點沒有虛言,尤其是方劑的加減變化,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於是我毅然買下,不斷翻閱學習,直到現在,焦老的方子我還在臨床常用,例如三合湯、四合湯、正顏湯等,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受這本書的影響,後來我又買了焦老的《用藥心得十講》《焦樹德臨證百案按》等,受益匪淺。
2008年暑期,我又購買了一套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醫宗金鑑》上下冊。這部書,原為清乾隆太醫院右院判吳謙的未成之著,後被政府發展,認為可以作國家的醫典,仍指令吳謙、劉裕鐸本著“酌古以準今,芟繁而摘要”的宗旨,在原書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的修纂。全書採集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明清時期歷代醫書的精華。圖、說、方、論俱備,並附有歌訣,便於記誦,尤其切合臨床實用。流傳極為廣泛,尤其在北方地區一直作為中醫教科書使用。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主要就是《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和《雜病心法要訣》,論方精洽,四診合參,氣血同調,無不體現了醫者的“造精微,通幽顯”。孫思邈曾說:“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在後來學習中,我感到了知識的匱乏,於是又陸陸續續購買了人衛社出版的中醫臨床必讀叢書《脾胃論》《溫病條辨》《格致餘論》等,以及後來的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朱小南婦科經驗選》《劉渡舟經方臨證指南》等圖書。
古人云:“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這幾年我又讀了人衛社的一些叢書,如《路誌正醫林集腋》《張志遠臨證七十年精華錄》。兩位中醫大家都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師,他們為人低調謙和,把自己終生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了我們。路老是雜病大家,尤其是他的溼證理論對臨床有很大指導意義;張老是我們山東中醫藥大學的九老之一,人稱“中醫活字典”,理論水平和臨床經驗俱豐,他的書無半點修飾,乾貨滿滿,不愧是國醫大家。
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和發展中醫藥事業,我們昌邑市作為黃元御的故鄉,也掀起了學習黃氏理論的熱潮。人衛社出版的白文譯註《四聖心源》,由孫中堂、呂芹譯註,成了我近段時間的學習之書。黃元御作為尊經派的代表人物,清代著名醫學家,乾隆皇帝曾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藥濟”概括其一生,其中《四聖心源》是黃元御的代表作,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一代宗師”。他對《素問》《靈樞》《傷寒》《金匱》《難經》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較高的造詣,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學術上力倡天人一體,扶陽抑陰,重視脾胃和氣機升降,在臨證中給了我很大啟示……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二十年醫路漫漫,人衛書香伴我前行。
徵文活動鏈接:
-END-
隨手點贊、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