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獲得不定期福利!!
由人衛中醫舉辦的“社慶70年有獎徵文|人衛中醫經典伴我成長”活動先後收到了近50所高校、醫療機構及相關單位等70餘篇徵文,參與徵文的朋友有在校學生,有臨床醫生,還有部分中醫藥愛好者,透過字裡行間,我們感受到了大家對於中醫的熱愛,對於經典的渴盼,對於人衛中醫的信任。我們衷心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感謝社會各界對人衛中醫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
經過初評,我們共篩選出近30篇優秀徵文入圍並進入複賽。本公眾號將於6月22日—6月30日每日展示3篇左右的入圍徵文作品(個別徵文的內容根據發佈要求,在不改變原文風格基礎上已進行適當調整),並計劃於7月1日—7月8日開啟投票通道,敬請關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精彩的文章吧!
徵文編號13:
太陽病本證的存疑與思考
——讀人衛社《傷寒論》有感
作者:秦葉妍(上海中醫藥大學)
一、如何理解“中風”和“傷寒”這兩個名字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這是《傷寒論》中對中風證和傷寒證的描述。起初單看“中風”和“傷寒”這兩個名字,我想當然地認為所謂“中風”是外感風邪造成的太陽病,“傷寒”是外感寒邪造成的太陽病。但結合臨床實際,即使是處在同一外界環境中感病的人,也有人是中風,有人是傷寒,這說明要簡單地把其病因與風邪和寒邪分別對應起來未免太過牽強。返回去再看原文,原文中也從未提到“中風”和“傷寒”的病因就是風邪、寒邪,因此“中風”和“傷寒”應是病證名,而非病因名。所謂“風”是取“其性開洩”的特點,“中風”代表的是一種腠理開洩的病理狀態;“寒”主收緊,“傷寒”代表的是一種腠理鬱閉的病理狀態。
那麼是什麼導致即使是同一種外界環境,不同的人仍會表現出不一樣的證型?普遍看法是和體質有關,我也十分認同這種觀點。人平素體質較弱,正氣相對不足,在遭遇風寒邪氣時,體表毛竅常常來不及閉合防禦,而出現“惡風”,表現為“中風”;人平素體質較壯實,正氣相對充足,平時就閉合較為緊實的體表毛竅,在遭遇風寒邪氣時,只會因寒冷的刺激而閉合得更甚,而“無汗”,隨而表現為傷寒。
二、桂枝湯中為何要用生薑大棗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生理上,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營氣營養與化生血液。衛氣行於脈外,營氣行於脈內,兩者相互協調,動態平衡,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防禦功能、體溫與腠理開合。病理下,外邪侵襲人體,首先侵犯衛氣。衛氣抗邪的同時,司腠理開合的功能減退,營陰外洩而內弱。此為營衛不和。因而治療太陽中風證的關鍵便是調和營衛。這裡張仲景用到的是被譽為“千古第一方”的桂枝湯。桂枝湯方中僅有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五味藥。桂枝辛甘而溫,解肌發表、溫經通陽;芍藥酸苦微寒,益陰斂營,以固斂外洩之營陰,兩者合用有調和營衛之效。但為何又選用生薑和大棗呢?如果單純說生薑是助桂枝發汗解表,大棗是補血養營,那麼生薑、大棗的不可替代性未免沒有體現出來。《神農本草經》中說生薑溫中,大棗安中養脾平胃氣,可見兩者合用可助脾胃運化。而《黃帝內經》中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這說明營衛之氣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轉化而來,即脾胃是營衛之源。因此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不僅僅是簡單地直接從營衛層面發揮作用,更是從根源出發,通過補脾胃而調營衛。
《傷寒論》是一部完全從實際出發,簡、要、純、樸系統分明科學的作品。學習《傷寒論》以來我最大的感受是,要想真正對《傷寒論》的某些問題豁然開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原文,真正從原文出發,不要望文生義或是牽強附會。正如最初對中風和傷寒是病因名的錯誤理解,正是望文生義、無中生有,若從原文出發就能規避這些問題。除此之外,我們在學習每一首方子時都應認真思考其方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活用這些方子。就像桂枝湯,如果只是死記桂枝湯用於治療太陽中風證,那麼對於桂枝湯的應用就太侷限了。而如果理解了桂枝湯是如何調和營衛、如何益脾胃之源的,那它的應用就可以多種多樣,異病同治。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經典是前人留下的智慧與財富,經典常讀常新,願我們都能多讀經典,常思所學,在學醫的道路上不斷成長!
徵文編號14:
人衛中醫經典伴我成長
——興中醫之心力
作者:趙偉祥(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獨店鎮中心衛生院)
中醫興即我心,我心即中醫興。夫中華悠悠醫學,啟自三墳,伏羲創《易經》、神農研《本經》、岐黃作《內經》是也,後二者蘊涵醫理至精至奧、神妙無窮,乃開天闢地之聖神,為醫學之鼻祖耳。《易經》論陰陽五行變幻,萬事萬物之理,古之求醫者不可不通易理,號陰陽先生者也。又有東漢末年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分為《傷寒論》《金匱要略》,實為《本經》《內經》之功臣。此四經論乃醫學正規,界內譽為“中醫四大經典”,誠實能明我性靈,益我神智也。
本是後山人,偶入岐黃道,臨證四餘載,常為人施針疏方,輒能得心應手,挽回沉痾,此功於當今人衛之瑤帙,得以精究方術醫於民皆順也。人衛中醫經典餘首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餘將此視同至寶,本套叢書汲取歷代研究之精華,其得現代研究之成果,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此乃當代仲景學術發展之最高水準。餘常參考書中方論選、類方辨析及現代研究等項闡述,每每臨證之時信手拈來,庶可以見病知源,應驗者十有八九矣。此叢書弘揚仲景學術之靈光,守正創新之典範,得此瑤帙,俾吾輩中華醫學漸有進步,善哉幸哉!
人衛中醫經典著作貴舉古人之規矩準繩而擴充之、變化之、引申觸長之,使古人可作,此乃致中和者也,應嘆為後生可畏。餘孜孜研究醫學有年,藏人衛中醫經典眾多,非不皆美,然多則日新月異,與時俱進也。
餘嘗求古仁人之心,然時窮節乃見,殊不知中醫興衰匹夫有責,試問橫渠四句何行焉!為天地立心何以立?為生民立命何以立?為往聖繼絕學何以繼?為萬世開太平何以開?若吾輩此心已無,則杏林衰矣!然前有北宋宰相範希文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遂成無數有志者之共識。後有清末民初張壽甫言:“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而發濟世活人之大願力,廣求方術,上自岐黃,下至明清,研習諸家著述,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論廣衷中參西,輯成一錄。實為時代所需,以示來者,勤求博採,知常知變,融匯古今,由此天下醫道入吾彀中矣!
今者,幸逢盛世,政清人和,百廢俱興。醫業時運亨通,既佔天時、地利、人和,大學、西學中、確有專長者並起,又幸得人衛社鑄中醫之魂,予以吾輩中醫進步之階梯,布醫理與天下,共衛人民之健康。東晉葛稚川曾言:“是以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而中醫之根基則為經典,由此觀之,欲成大醫,必讀經典。蓋古今大醫之成,皆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天之力莫大於日,地之力莫大於電,人之力莫大於心,醫路雖漫漫,若心之所向,行則將至,做則必成。
故吾輩任重而道遠,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刻下,朗朗乾坤之際,杏林人當抓住機遇,守正創新,乘勢而上。則此熒熒之光,必點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如此開中醫為世界醫學之先河,造世民千秋之福祉,也未為不可焉!
徵文編號15:
《醫林改錯·半身不遂論敘》心悟
作者:陳海洋(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半身不遂指半側身體不能隨意運動,輕則麻木不仁,重則偏廢不用,甚至終身殘疾的疾病。清代先賢王清任在《醫林改錯·半身不遂論敘》中說道:“惟半身不遂一症,古之著書者有四百餘家,於半身不遂立論者僅止數人,數人中並無一人說明病之本源。”王氏援引前人之說驗之臨床收效甚微,故另尋他法,於半身不遂立論,並以親治之證,屢驗之法,傳於後人,實屬不易。故從四個方面闡述讀完此論心中感悟。
1.覽群書,明理論
書中這樣寫道:“半身不遂,病本一體,諸家立論,竟不相同。”王氏博覽群書而識諸家半身不遂立論要旨,由古至今,從始論病之本源的《黃帝內經》,到先賢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張景嶽等諸多醫家對半身不遂病之本源的理論實踐探討為止。王氏研習諸家並驗之臨床,以期提高臨床效用減輕病人疾苦,深刻體現其對待病人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對待新知識孜孜不倦溯本求源的精神。王氏一方面繼承發揚前人的理論,另一方面敢於懷疑前人的理論並創造符合時代疾病特徵的新理論,也正是在對先賢理論不斷“肯定—否定—肯定”的重複之中獲得進步。
2.多臨證,有所悟
古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古人各有所長,辨證處方多半應手取效,其中稍有偏見不過白玉微瑕。王氏認為古人立方之本效與不效原有兩途。其方效者必是親治之症、屢驗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議論,方從揣度。此說雖有些偏激,但並非全無道理。對於“半身不遂”古人大多以風、火、溼、痰論之,王氏在博覽群書後將古人之說運用於臨床,因臨床實踐用之不效,故而反思古人之說,另尋他法。幸得王氏明解剖之理,提出“半身不遂,虧損元氣是其本源”,用“元氣分佈”來解釋半身不遂的發生機理,並根據此說創制“補陽還五湯”來檢驗臨床療效,用之多驗。王氏能立論著方無不是在博覽群書後通過不斷臨床實踐來檢驗前人的理論,應手取效者予以繼承,用之不效者大膽質疑,根據臨床實踐體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後再驗之臨床,最終有所領悟。
3.細審查,明兼症
或曰:“半身不遂既然無風,如何口眼歪邪?”王氏曰:“古人立歪斜之名,總是臨症不細心審查之故。”王氏在臨證中仔細審查發現“口眼歪斜並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臉無氣,無氣則半臉縮小”,此與現今臨床觀察到的症狀一致。除此之外還觀察到“凡病左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右,病右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左”。並明確表明此理令人不解又無從書籍可考。王氏臨證之時觀察入微,遂能發現前人並未發現的現象,在病人半身不遂兼有口眼歪斜的情況下認為是元氣虧虛,但是在無半身不遂而有口眼歪斜時則認為是風邪阻絡之症;除辨口眼歪斜外還辨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語言謇澀、口噤咬牙六大症狀,並且通過辨別兼症的風、火、虛、實來輔助辨別半身不遂病之本源。此六大症狀皆為臨證中仔細觀察所得,明晰其兼症,不至貽害他人。
4.多對比,辨虛實
王氏在書中寫道“或曰:元氣既虧之後,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虛症可查乎?餘生平治之最多,知之最悉。”並提出“半身不遂,虧損元氣是其本源”。從王氏自述中可知其平生所治之症多為虛證,故以“元氣虧虛”立論也是情理之中,思之當時物質條件不甚富裕且多是給百姓診病,百姓勞碌素體虧虛,病亦多屬虛證,立方遣藥多以補陽還五湯化裁,故用之多驗。然歷史上亦不乏經濟水平相對較高,百姓物質生活優越的朝代,故半身不遂亦有實證。《血證論》中也指出“須知痰水之壅由於瘀血使然”說明痰飲可致瘀,瘀血、死血又可化生痰飲。“痰滯則血瘀,血瘀則痰滯。”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實證導致的半身不遂應不在少數,比如平素過食肥甘厚膩,聚溼生痰;或因情志抑鬱,氣機不暢,津化為痰;或因肝鬱日久,化火傷津,煉液成痰,且痰易受風邪干擾,隨之走竄而阻滯經絡,而致半身不遂。再看前人有從風、火、氣、痰等方面論治半身不遂也並非全無道理,因時代發展差異導致疾病病理性質發生改變使然。所幸王氏留心記錄未病之前的症狀,善於對比,從而辨別虛實。由於當時社會條件,診病之人多表現出元氣虧虛之象,因此王氏臨證治元氣虧虛者甚多,故不必苛求其立論全面。臨證之時應仔細審查結合兼症多對比,辨明虛實寒熱方可立方遣藥,以期效如桴鼓。
以上即是餘讀完人衛社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醫林改錯》的一些淺見。王氏著書立說實屬不易,雖不乏周全之處,但瑕不掩瑜。王氏博覽群書,溯本求源,大膽質疑,創造新方新法,重視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實事求是,既不誇大也不貶低自己的臨床療效,無私將四十年之所得公之天下以濟後人。總之,王氏在繼承和發展中醫理論的過程中所體現的可貴品質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徵文活動鏈接:
-END-
隨手點贊、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